王運慧

當前匯率波動成為涉外企業的聚焦點,本文基于對荊州市60家涉外企業匯率風險管理選擇的問卷調查,分析了匯率雙向波動的新常態背景下,欠發達地區涉外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現狀及其原因,并從外匯局、銀行、企業三個方面提出了相關針對性建議。
一、荊州市涉外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現狀
(一)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意識有所增強但普遍性不足
在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提高,雙向波動明顯加大的新形勢下,匯率波動直接影響涉外企業的現金流和利潤,根據問卷調查結果,32%樣本企業表示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其利潤影響較大,超過10%;33%表示匯率波動對其利潤影響可控制在5%-10%范圍內;35%表示影響較小,在5%以內。匯率波動因此成為涉外企業風險管理的聚焦點,65%企業表示開始對匯率波動風險主動進行管理,其中72%的企業建立了外匯風險管理工作機制,涉外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意識有所增強,但仍有35%的企業被動應對匯率波動,在面對匯率波動處于“聽天由命”或“束手無策”的狀態。
(二)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模式與企業規模和企業性質有較大關聯
接受調查的企業中,大型企業①普遍對匯率風險管理表現地更為積極,71%的大型企業主動管理匯率風險,小型企業則對匯率風險管理表現地較為消極,僅50%企業主動管理匯率風險。此外,企業性質也與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有較大關系,外資企業和港澳臺企業明顯匯率風險管理意識較強,民營企業其次,國產企業反而匯率風險管理意識較弱。
(三)多數企業更偏好經營性匯率避險方式
調查發現,對匯率風險采取措施的企業中,其中41%根據匯率變化調整收付款的時間,35%通過調整進出口貨物價格的方式轉移匯率風險,14%采取改變結算貨幣的方式,僅30%的企業嘗試過采取外匯衍生品工具進行匯率風險管理。雖然企業進行匯率風險管理的形式較為多樣化,但仍以經營性避險方式為主,通過與客戶改變相關合同條款的方式減少匯率損失,較少的使用外匯衍生品工具。
(四)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策略不足,外匯衍生品工具以遠期為主
如表1所示,荊州轄內2018年外匯衍生品業務簽約量為2.43億美元,占全轄外匯業務收支量的18%,較往年存在明顯增長,但其中92%均為遠期結售匯業務,僅8%為外匯期權等其他業務。企業更多的采用遠期結售匯進行匯率風險管理,而較少的采用方式靈活的外匯期權、外匯掉期或其他衍生品組合,對匯率風險管理的策略仍顯欠缺。
二、企業匯率風險管理選擇原因分析
(一)企業缺乏對匯率風險管理的正確認識
一是多數企業存在“投機”思想。部分企業將匯率風險管理寄托于對未來匯率走勢的判斷上,往往更關心人民幣會怎么走、是否會破某點位,且抱有僥幸和投機心理,總認為自己可以在人民幣匯率的高點結匯,在人民幣匯率低點購匯,即使匯率波動也心存僥幸希望能再次回穩,結果一次次錯失購結匯良機。二是企業財務中性管理理念薄弱,寧愿放任匯率風險敞口裸奔,接受匯率波動帶來的匯兌損失,也不愿意承擔匯率風險管理成本,對風險敞口進行套期保值。此外,企業習慣在事后比較套期保值匯率與到期即期匯率,若發現保值匯率劣于即期匯率,就會認為套期保值行為帶來虧損,而忽視了套期保值的目的是提前鎖定成本,規避匯率風險的不確定性。
(二)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決策鏈條缺乏有效性
匯率風險管理貫穿企業采購、銷售、財務等各個環節,經營性匯率避險方式主要由采購或銷售與客戶洽談,要求采購與銷售需樹立一定的財務意識;財務部門根據采購與銷售傳遞的信息計算外匯風險敞口,對各家銀行的外匯衍生產品進行比較,并將相關方案上報管理層進行決策。但調查發現,多數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較為割裂,41%企業由管理層進行匯率管理決策,管理層對每份訂單的合同條款及賬期了解不夠具體,對匯率避險工具了解也不夠深入,往往導致匯率避險工具的選擇與基礎交易背景不相匹配;43%企業由財務部門進行匯率風險管理,財務部門與采購、銷售部門溝通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其匯率風險決策,且企業對于匯率風險管理“只罰不獎”的獎懲機制直接影響財務人員的積極性,如果任由匯率風險敞口暴露,企業的匯兌損失是由匯率波動引起,如果主動管理匯率風險,財務人員給企業帶來收益不僅得不到獎勵,若即期匯率優于套期保值匯率,財務人員還要承擔決策失誤的風險;13%企業為其他,如集團公司統一決策,則僅能全局性統籌管理,不能因地制宜進行決策。
(三)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措施難以實施
一是經營性匯率風險管理措施實施較難。經營性匯率風險管理措施包括調整進出口貨物價格,調整收付款時間,改變結算貨幣等,但這些方式取決于企業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所處的行業地位以及議價能力,而對于多數中小企業而言,企業市場占有率低、產品可替代性強、談判可議價能力差,難以通過合同約定的形式分擔匯率風險。二是外匯衍生工具成本較高,交易復雜,宣傳力度不夠。調查發現,71%的企業認為銀行宣傳太少,對相關產品不了解;29%的企業認為流程相對復雜;21%的企業認為外匯衍生工具成本較高。當前匯率風險套期保值交易集中于大型企業,不少中小企業對外匯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望而卻步。大型企業由于議價能力較強,在銀行授信額度內無需提交保證金,交易成本相對較低;而中小企業普遍資金實力不足,銀行授信額度不夠,很難支付銀行高額的外匯衍生品交易保證金。此外,銀行投入同等的資源,更傾向于為具有一定業務規模的大型企業服務,導致中小企業接受銀行外匯衍生產品的宣傳有限。
(四)企業匯率風險管理人才缺失
企業管理人員對匯率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決定著企業防范匯率風險的能力和水平。對于非沿海城市的欠發達地區,涉外企業往往因規模限制,人員配備較少,未專門設置匯率風險管理崗位,大多是管理層直接決定或由財務人員兼任。這就帶來兩種結果:一是非專業人員難以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形勢進行準確判斷,對金融工具了解知之甚少,則難以合理利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財務人員即使了解匯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對外匯市場缺乏充分的了解,缺乏專業的匯率風險管理知識和技能,也無法針對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提出有效的風險管理對策;二是財務人員本身業務繁忙,無暇兼顧匯率風險管理事宜,對其缺乏重視。
三、政策建議
(一)強化銀企溝通機制,做好政策宣傳,讓市場正確看待匯率波動
一方面,外匯局應加強與市場的對話和信息傳遞,通過匯率波動講座、外匯形勢分析等多種方式,加強對涉外企業的匯率風險宣傳與培訓,讓企業充分認識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波動態勢的常態化和長期性,強化涉外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意識。另一方面,外匯局應搭建好銀行和企業的橋梁,多組織銀企溝通會,讓銀行了解企業真實運營情況及業務需求,讓企業更多地了解銀行各類產品和服務特色,使銀行服務更有利于涉外企業發展。
(二)鼓勵銀行增強外匯衍生產品的普適性和創新性
銀行作為匯率市場的主導者,應做深做細客戶宣傳工作,合理引導企業接受和實踐外匯衍生品交易,防范匯率風險。一方面,應增加客戶受眾面,降低外匯衍生品準入門檻,引導中小企業利用外匯衍生工具加強匯率風險管理,同時,可根據出口結匯型客戶、進口購匯型客戶、持匯型客戶等不同需求,結合企業規模大小,有針對性地推出更豐富的標準化匯率管理產品,并逐步形成體系,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避險產品選擇,滿足企業對匯率風險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銀行應加強業務創新,注重產品設計專業化、業務開展個性化、風險管理動態化,并利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工具加強產品推廣,如在APP中動態更新匯率走勢,增加外匯衍生產品介紹,在線詢價購買衍生產品等,讓企業更快捷、便利、有效地管理風險,也能有效降低企業的人力和時間成本,提升客戶體驗。
(三)向企業強調以“財務中性”觀念管理匯率風險
一是要求企業高度重視匯率風險的管理問題,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正確認識“財務中性”管理的目的是控制風險,而非投資盈利,企業應根據實際運營情況,合理運用外匯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并將匯率風險管理戰略納入企業整體經營戰略之中。二是鼓勵企業建立科學的匯率風險測算和管理機制,打造一支既了解匯率市場波動和各類衍生工具,又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專業化風險管理團隊,定期測算企業外匯風險敞口,密切關注銀行產品和服務,合理選擇靈活避險方式。
注釋:
①根據荊州轄內企業情況,本文認為營業收入過億的企業為大型企業,營業收入在500萬-1億內的企業為中型企業,營業收入在500萬以下的企業為小型企業。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荊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