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摘要】近代中國社會在內外矛盾的交織作用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變化,催生了中國的婦女解放思潮,并為這股思潮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民族解放,主要包括對封建倫理的批判和對女子的平等教育權和社會化的追求。這股思潮與社會革命相互交織,帶有明顯的男性化傾向,并為中國近代的婦女解放運動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
【關鍵詞】近代? 婦女解放思潮? 男女平等? 民族危機? 西學東漸
婦女問題,主要是指婦女由于性別因素而遭受歧視、剝削和壓迫,在家庭和社會的各個領域,處于和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而出現,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固化為一種婦女自身內在的價值規范和行為模式。為了改變女性受壓迫和歧視的狀況,解決婦女問題,婦女解放運動應運而生。
在婦女解放運動的過程中,婦女解放思想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地位,是婦女解放運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潮伴隨近代中國的社會巨變而產生,在十九世紀中后期的太平天國時期初步醞釀,萌芽于十九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而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婦女解放思潮,則正式出現于二十世紀初的辛亥革命時期,并在其后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想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促進婦女解放運動的同時,對整個近代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近代婦女解放思潮出現的社會背景
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潮是在各種矛盾的交織作用下產生的。它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純粹的女權運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近代的婦女解放思潮是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女性的“早熟”。因而具有其獨特的超時代性。
首先,從近代的中國的政治環境來看,民族危機加深,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女性開始走出家庭,參加到社會工作和救亡圖存運動中。1840年,英國政府以虎門硝煙為契機,發動了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告終,并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后,《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逐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中國的國門被迫向各個列強敞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矛盾上升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救亡圖存成為當時的時代主題。面對來自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制度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面,國家喪失了獨立的主權;另一方面,封建大家族的生活方式也難以維系,家庭不能再為婦女提供強有力的保護,但同時,家族規范對婦女的約束也在減弱。面對民族的危亡和家族的危機,中國婦女傳統的以家庭為全部中心的生活方式不得不發生相應的改變。
其次,從社會經濟角度分析,自然經濟的解體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女性經濟獨立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近代,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國外資本大量涌入,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使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出現危機。廣大勞動婦女賴以生存的手工勞動被大機器生產所代替,只好尋求新的生存方式。由于封建經濟制度的破壞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也逐漸興起。一部分商人和官僚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建立起中國近代第一批工廠。工廠的發展必然導致勞動力需求的增加。由于近代資本主義工業以紡織、卷煙、面粉等輕紡工業為主,而女性勞動力的成本又更加低廉,大量的女性開始走出家庭,參加社會生產活動。這一女性社會化進程,無疑進一步推動了女性解放思潮的擴大和傳播。
最后,西學東漸思潮與西方婦女解放思想的傳播,為近代婦女解放運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伴隨西方列強的侵略,近代中國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結構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批先進的官僚和知識分子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開始向西方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在這股西學東漸的思潮之下,西方的女性解放思想也開始進入中國。1902年,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的女性解放著作《女權篇》,經由馬君武先生翻譯后在中國出版。此后,又有彌勒·約翰的《女人壓制論》等著作先后被翻譯為中文出版,極大地刺激了傳統封建道德束縛下的知識女性,推動了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完善,促進了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
二、近代婦女解放思潮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潮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是一大批思想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提出了許多可行的婦女解放思想。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婦女遭受壓迫的根源在于封建倫理思想
近代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主要源于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壓迫。而近代中國的婦女除了以上三重壓迫外,還要受到來自男權的壓迫。在近代婦女遭受的四重壓迫之中,對婦女的束縛和影響最大的是封建主義。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制定出一整套系統的女德觀,以實現對廣大婦女的奴役和統治。這些觀念強化了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和對男性應有的順從態度,并在長期的道德教化中,內化為女性自身內在的價值規范。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廣大婦女脫離社會,退居家庭,順從丈夫,喪失了自我的獨立人格和個性。
戊戌變法運動時,梁啟超就指出封建家庭倫理是男女不平等的倫理根源。并提出了改良主義的“道德革命論”來解決男女不平等的問題。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也曾指出“吾國民困于專制政體之下,人格之喪失已久”的論斷,并提出“男女平權”說。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先生通過《狂人日記》、《我之節烈觀》等文章批判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
(二)婦女解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民族解放
近代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救亡圖存成為社會的主流。婦女作為變革社會的重要力量而受到思想家們的重視。因而,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想中,婦女并非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社會群體受到關注,而是作為民族解放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和民族危亡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只有喚醒婦女的獨立人格意識,才能使她們真正參與到社會變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