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剛

小時候只知道京口閘是大運河江南人江口,等到知道諫壁也是大運河入江口時,那時,因為交通困難,覺得諫壁好遠好遠,去一趟諫壁要一天,至少大半天時間。諫壁,雖然在心里總覺得是那么遙遠,但情感上始終想去一探究竟。待到通公交了,工作、家庭什么的纏身了,還是去不了。探知的欲望變成了我的“長相思”。
我在探知欲望的驅使下,大運河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個情結,只要是有關大運河的信息或者資料,我都會找來讀一讀。有一次我找到了《光緒丹徒縣志》電子版,志書字是豎排的,電腦上讀很費勁,也很不方便,我就把電子版拿到打字社全部復印出來。我逐字去讀,邊讀邊斷句。幾年間我查閱了好幾部志書,終于弄清了大運河江南人江口的來龍去脈。
鎮江地處大運河江南運河入江口,兩千多年來,入江口一共有五處。諫壁入江口是第五個,也是秦時第一個。
我順著時間的脈絡逐一理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3000赭衣徒在鎮江這片熱土上開鑿了徒陽運河,把人江口開在了丹徒鎮。秦始皇是從徒兒浦這條最古老人江河道向南繼續東巡的。秦把人江口開在丹徒,實現了江南運河人江口第一次西移。
入江口第二次西移是東漢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小霸王孫策入主江南,開鑿了京口河。第三次西移是南朝齊建武年間(494-497年),齊明帝“鑿丹徒、云陽運瀆”,開鑿了大京口。第四次位移應該叫東移,天圣七年(1029年),在大京口東開鑿了新河,即小京口,就是現在的京口閘河道。第五次就更是東移了,民間有句俗語叫做“九九歸一”,江南運河入江口又回到了諫壁。
江南運河入江口在鎮江五次位移,初時我百思不得其解,入江口從東到西,怎么又從西到東返回原點了呢?
我懷揣這個謎,把從志書里所看到和了解的,死記硬背裝到大腦里,帶著心中的疑問開始了實地步行和沿河考察。
京口河的消失史志沒有明確記載,但我了解到明朝初期耿再成砌筑城墻的城濠就是用了京口河遺址;1930年,大京口因為江灘淤漲,河道淤塞而填埋為中華路;1958年,小京口建設京口閘,功能從漕運轉換為引潮和排澇;丹徒口至1980年諫壁船閘開通,丹徒口作為了歷史河流。但是,丹徒口依然連接長江,與曾經屬丹徒縣治的丹徒古鎮,見證了2230年徒陽運河的悠久歷史,使丹徒鎮成為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座作為縣治的古鎮,依舊沒有改變坐落在古運河畔的情況。
入江口回歸諫壁的根本原因我也查閱到了,是近百十年來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秦開鑿丹徒口、齊開鑿大京口,就是要近距離對接邗溝,減少船舶在大江航行的風險。那時50噸級的船舶就是大船了,如此小噸位船舶怎能抗拒大江的風浪呢!近代工業革命的現代化,船舶自身有了動力,不再需要揚帆和背纖。船舶噸位不斷加大,抗拒大江風浪的能力加大,諫壁入江口回歸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開辟大運河諫壁入江口,志書和有關資料記載,1958年至1959年,鎮江人民在86公里的大運河航道上進行了大規模整治,實施新辟諫壁入江口、建造諫壁節制閘工程,改善運河航運和灌排條件,投人民工9萬余人,投人人數最多時達7個縣14.3萬人。查閱到這里,我的情感涌動了,這么大的規模、這么多的人力、這么氣壯山河的氣勢,秦始皇時代沒有做到,唐宋元明清也沒有做到,1958年,僅鎮江地區舉全區之力做到了。
曾經只能航行50噸級、100噸級船舶的八級航道、六級航道大運河,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五改四”“四改三”,發展到今天航行千噸級船舶,航道發生了10倍、20倍的變化。曾經是“高崗峽河”“三年一小浚,六年一大浚”的航道,現在是河寬水深,一艘艘輪船,一個個船隊在大運河上劈風斬浪。
諫壁一線、二線船閘雄踞長江南岸,號稱“京杭大運河江南第一閘”o船舶雙閘通行,電腦控制閘門,大屏幕全屏顯示航道船舶運行,諫壁船閘實現了水上交通運輸現代化。
記得2015年4月,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教授來鎮江考察大運河鎮江段,我受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派遣陪同。游輪出閘駛人大江,閻教授因諫壁電廠碼頭、紅色塔吊、江河交匯口的航標燈塔、大江的壯闊而生發感慨,他不由自主地移步進入駕駛室,透過玻璃全覽大江和人江口。
游船再進閘,又駛入服務區參觀。高速公路有服務區,大運河也有服務區,大運河服務區和高速公路服務區一樣方便,提供了對船民的一切服務。參觀服務區后,游船駛向呂城,閻崇年教授實地考察大運河鎮江段全程。途中,我把我寫的《試述十里運河歷史文化的傳承》一文交給了閻崇年教授參考。
2017年8月,央視十套“探索.發現”攝制組來鎮江拍攝大運河,我有幸為攝制組介紹大運河歷史遺痕。攝制組在諫壁江河交匯口拍攝時間最長,拍下了江河交匯口壯觀的鏡頭,還拍下了重新建造的航標燈塔。我向攝制組介紹,航標燈塔由1997年建筑的13.8米,升高到42.6米,寓意大運河鎮江段42.6公里。航標燈塔的功能是與六圩口航標燈塔遙相呼應,安全準確地引導航行在長江的船舶順利進入江南運河。
2019年諫壁船閘船舶通過量是1.87億噸,創造了交通運輸的奇跡。據2015年統計資料顯示,京杭大運河的運輸量僅次于長江水系,相當于6條滬寧高速公路、4條滬寧鐵路(單線)的運輸量。京杭大運河,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內河航道。諫壁入江口、諫壁船閘,大運河鎮江段不是都在其中嗎!
登高俯瞰諫壁入江口,大江上百舸爭流。有萬噸巨輪,也有江水幾乎平船舷的幾百噸、千噸級船舶;諫壁電廠的塔吊和航標燈塔,猶如大江衛士矗立在大江南岸;諫壁船閘閘室內船舶一艘接著一艘,一艘挨著一艘,滿室的船舶,堪比船舶展覽館。閘室上下游航道船舶鱗次櫛比,在這里出江,在這量進入江南運河,勾畫出一幅船舶江河爭流圖,壯觀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