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飛
(廣西財經學院)
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注重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探索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完善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高等學校綜合改革,強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創意創新創業能力。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要參與市場競爭、符合政務管理的要求,取得持續健康的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套完整業務、財務、稅務一體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并熟悉民間審計模式的管理,那么具備與之相應的業務、財務、稅務、審計一體化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會受到企業的歡迎,也受到創業者的歡迎。針對目前的人才需求,高職高專院校作為培養實踐型人才的高校,對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理論教學為主轉變為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見結合,會計實踐教學越來越重要。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為凸顯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增加實踐學分的形式增加實踐教學。以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學院17級會計為例,會計專業的理論學分與實踐教學的學分分別為66學分,達到1:1的比重,其中其中同步實驗20學分,基本技能實訓模塊12學分,綜合能力實訓模塊34學分。
學生的實踐教學主要是分為三部分:課程對應的課程實訓、畢業前的校內綜合實訓或頂崗實習、畢業實習。校內的課程對應實訓主要針對一門課程開設;畢業前的校內綜合實訓或頂崗實習主要針對大學期間所學課程,模擬一個企業的業務進行仿真教學。這兩種實訓形式都是:通過題目的形式描述經濟業務,學生只要看到題目基本就可以解決問題,配套的票據起到輔助的作用。這樣的實訓教學更像理論教學的補充說明,一定程度上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但是這樣的實踐教學造成的最大問題是學生沒辦法脫離題目只根據有關憑證、票據處理業務,不了解企業的業務流程、不熟悉企業的核算流程、不理解票據怎么產生、不了解票據所代表的經濟含義、對崗位認識不深、沒辦法把所學知識聯系起來解決問題等,教學實踐沒有起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畢業實習的目標包含對財稅審專業知識方面的運用、鞏固和強化,還包含相關待人之道,適應社會工作環境。但是,畢業實習時間短,學生在實習單位實習時并未能接觸核心業務,導致鍛煉效果不足。同時學生尚未具備滿足企業要求的綜合能力,導致實習的業務范圍過于狹窄,很多學生在畢業實習時并沒有找到專業對口的崗位,實習效果不明顯。
雖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了實踐教學的學分和學時,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過由于受現實情況的限制,不僅是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學院,很多廣西的職業院校在會計專業培養的過程中還是過于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并沒有真正落地。如《成本會計課程實訓》是在《成本會計》理論課結束后進行,分不同的項目模擬企業的經濟業務,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成本核算。這樣的實訓更像是一種練習,學生參與感不強,積極性不高,很多學生都簡單應付,實踐效果不明顯。再如校內的頂崗實習,按培養目標應該是到企業中去在崗實習。受會計崗位的限制,學校很難實現全部學生的頂崗實習,最后只能用模擬企業代替,本質還是課程實訓的一種,學生看到的還是題目。
如何讓會計專業的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如何為學生打造一個優質的實踐教學環境,如何在實踐教學中真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很多區內職業院校在會計實踐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以創新創業為導向,打破現有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把會計實踐教學作為一個整體,分等級模塊來進行。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所有的實踐教學應該是一個整體,也就是所有的實踐教學都以一個企業為背景,模擬真實的企業,構建一個包含企業、銀行、政府部門的實踐環境,結合其他專業,使這個企業發生“真正的”的業務,通過企業的業務引發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該實踐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實踐教學主要讓學生熟悉以下內容:①企業的基本情況,包括主要業務、組織結構、合作對象、業務往來對象、員工等。②企業的核算流程和會計核算的方法。③企業會計核算的基本技能,如數據的書寫、單據的錄入等。
第二部分的實踐教學通過情景模擬、動畫展示、虛擬企業教學軟件等方式,使學生掌握各個經濟業務產生的單據和各個單據所代表的涵義,并進行經濟業務的核算,包括制單、填憑證、登帳簿、編制報表等。
第三部分的實踐教學主要以分崗的形式進行實踐教學,模擬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服務業等現代經濟社會中的最主要的典型行業企業,以經濟業務發生為主線,將財務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同時與外部機構:銀行、稅務局、工商局、社保局、會計師事務所等聯系,注重多元化培養學生財稅審相關技能,在實踐中開發提升學生財稅審技能,綜合性考核評判學生能力養成。
具體的實踐教學安排如下表:

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學生了解會計核算崗位的分工、職能、工作流程、團隊協作等,使學生相對真實的“融入”企業,讓學生先在“企業”里面遇到問題,然后在進行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使理論與實踐能更好的結合起來,同時也決解學校頂崗實習的問題。
把所有的實踐教學作為一個整體,即所有的實訓按一個企業作為背景,模擬企業的業務,把企業的業務分散到不同課程中進行學習,這就要求實踐教學用到的所有資料要貫穿整個大學生涯,目前市面上很難找到配套的教材。市面上關于會計實踐教學的教材主要針對的是課程,比如針對基礎會計的課程實訓或針對財務會計的課程,或者是針對綜合實訓的教材。這樣的教材內容分散,沒有辦法統一。如果要求老師自己編寫教材,對老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水平要求都很高,難度又太大。
目前實踐課程都是根據理論課程開設的,如把所有的實踐教學作為一個整體,需要重新調整課程設置,即需要開設一門單獨的會計實踐教學,只是需要分不同的學期來完成不通的內容。這就會涉及到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要考慮不止是學分和學時的問題,還有培養目標、學校的相關制度、基礎設置的建設等問題。
既然是一個課程,就會涉及考核的問題。把會計實踐教學作為一個整體,應如何考核成績。新的實踐教學貫穿了整個大學期間,是作為一門課程考核還是應該分學期考核。考核的標準又是什么。現階段的會計實踐教學考核標準主要是看學生在實踐過程的態度、實訓練習的完成度、準確度等,標準過于主觀。新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應如何確定這個考核標準也是一個難題。
把所有的實踐教學作為一個整體,需要打造一個以企業為中心,鏈接銀行、政府部門等部門的實踐平臺,這個企業會有相關的業務發生,會同工商部分、財務部門、稅務部分、銀行、其他企業等機構發生業務往來,學生在進入大學開始就相當于進入這個企業學習。這就要求學校需要打造一個“真的”的小型社會,整個實踐平臺的建設需要資金的投入。當然,學校也可以通過模擬軟件實現實踐的目的,但這些軟件也是需要資金的投入的。
除了實踐平臺的建設,還有師資隊伍的建設。很多高校的老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因此教師的實踐能力也都是書上學來的,缺乏實踐經驗。這就要求教師到企業中去,真正參與企業的實際工作,積累經驗,提高實踐的能力。但是這會涉及到很多問題,比如實踐的時間、教師的積極性、學校資金的投入、企業的對接等等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變化,高校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應積極改變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傳統的圍繞制造業核算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高職高專培養的會計人才應更注重實踐的能力,要求的不是核算能力的深度,而應該是業務的廣度。即熟悉企業的核算流程,明確各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和關系,了解企業的業務關系,能辦理基本的經濟業務,具有基本的審計能力,能同銀行、稅務局、工商局、社保局、會計師事務所等聯系。這就需要對現有的會計實踐教學進行改革,但是這樣的改革難度相當大,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學校觀念的轉變、資金的支持,需要教師積極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