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陽
(中國楊凌農業知識產權信息中心)
在人工智能產業技術與應用取得突破的同時,人工智能領域獲得資本青睞,成為風口產業,在資本和技術協同支持下進入了高速進步期。自2013年以來,全球和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規模都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2017年中國融資總額占到了全球融資總額的70%;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1208筆,中國占到了31%。約三成的投資事件獲得了全球七成的融資金額,中國人工智能市場的整體融資規模處于全球領先地位。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融資額高達1311億元,增長677億元,增長率為107%。

圖1
在全國范圍內,北京在人工智能領域專利申請量最大,達到19905件,廣東省排名第二位,申請19366件,陜西省以3231件專利排在全國第八位。而且西安在該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占據絕對優勢,達到3105件,占據陜西省人工智能專利申請總量(3231)的96%,充分體現了西安作為省會城市在科技發展過程中的帶頭作用。
人工智能產業鏈上游包括傳感器、芯片、大數據、云計算和生物識別,中游包括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及自然語言處理,下游包括工業機器人、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農業等。在產業鏈上游,陜西省芯片技術專利申請量在全國排第8位,相較于其他分支優勢度較為明顯。傳感器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在全國排在第9位,而云計算和生物識別相關的技術則相對落后。

圖2 中國人工智能專利地域分布
產業優勢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游,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專利申請量在全國均排名第7位,是所有重點技術分支中排名最前列的兩個分支。相比之下,語音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則相對落后,位列全國11位。而在下游領域的劣勢比較明顯,專利申請量都排在了全國的10位及以后。

圖3 陜西省人工智能主要技術分支優勢度情況
以西安為例,西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120余家里面,中小規模和初創企業為90家,占西安市人工智能企業總數的75%,其中初創企業76家,占企業總數的63%,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相關規模企業僅為涉足人工智能領域的傳統制造企業,缺乏能夠專注人工智能領域的大企業。而且陜西省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主體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全省排名前20位的專利申請人,只有無敵科技和西安艾潤物聯網公司上榜,企業集群效應明顯不足,龍頭帶動效應欠缺。

圖4 人工智能陜西申請人排名
陜西省產業發展集中在中游技術層,上游基礎層及下游應用層發展相對滯后。下游專利申請量都排在了全國的10位及以后。多數的專利技術掌握在高校手中,沒有實現與企業的良性配合,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
陜西省人工智能產業專利申請總量在全國雖然排第八位,但智慧交通和智慧農業專利總量在全國分別排第10位和11位,分別只有1432件和179件,而且專利總量、發明專利占比、專利有效性占比、專利運營占比均低于北京、江蘇、廣東等省份,存在較大差距。
智慧交通領域,陜西省在視覺導航和視覺檢測領域在全國排第10位,具備一定優勢。而在路徑規劃領域,陜西省僅僅排在了全國的19位,專利數量較小。
智慧農業領域,陜西省在作物監控和土壤灌溉領域都位居全國第12位,雖然榜上有名但排名也相對靠后。而在種子檢測領域,陜西省幾乎沒有專利申請。
3.1.1 智能農業
(1)加大細分領域技術發展。在種子檢測領域,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都相對較少,陜西省目前在該領域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發展過程中可以考慮前瞻性布局,搶占空白市場。
在作物監控領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迅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陜西玉航電子有限公司可作為作物監控方向的重點培育對象,加強政策支持,一方面加強研究,另一方面也應通過組建聯盟、產學研合作開發等方式實現科研成果高效轉化。
在土壤灌溉領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京學院、西北工業大學、西安豐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悅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迅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可作為該領域的重點培育對象,推動其技術研發及專利布局,在該領域實現企業專利年度申請量超過5件。
(2)支持咸陽發展智能農業,精準扶貧。西安在陜西省具有絕對優勢,但西安獨大,帶動不足,成為陜西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不均衡的重要表現。早在2015年,咸陽就注重互聯網+現代農業,即智能農業的發展,包括農產品溯源、設施物聯網應用、農資監管與服務等方面,并且聚集了楊凌啟豐現代農業工程有限公司和陜西飛沃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兩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
陜西省可支持楊凌啟豐和陜西飛沃農林公司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京學院、西北工業大學、西安豐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悅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迅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開發,加強智能灌溉、水肥一體化等方面的研究發展。
3.1.2 智能交通
(1)加大細分領域技術發展。在視覺導航領域,支持以長安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中科光電精密工程有限公司、海航創新科技研究有限公司為代表的2-3家機構在該領域專利的深入布局,在該領域實現專利年度申請量超過10件。
在視覺檢測領域,支持以西安中科光電精密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眾智惠澤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長安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代表的2-3家機構在該領域專利的深入布局,在該領域實現專利年度申請量超過15件。
在路徑規劃領域,支持以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陜西高新實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2-3家機構在該領域專利的深入布局,在該領域實現專利年度申請量超過10件。
(2)支持寶雞發展智能交通,擴大產業優勢。陜西省可支持陜西四維衡器科技有限公司與濟南金鐘電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錦億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寧波柯力傳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結構在輪胎識別方面的合作;支持公司與鄭州金恒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南京中車浦鎮城軌車輛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中鐵房山橋梁有限公司,以及本土的西安艾潤物聯網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開發。
在“鞏固優勢”方面,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產業鏈中游環節的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技術,以及產業鏈上游環節的芯片技術。其中,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技術是陜西省人工智能產業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多數高校都在這些環節進行了大量研究,具有一定的行業優勢,并且也具備了一定規模的專利儲備。針對現狀,陜西省主要任務為梳理、整合現有創新成果資源,強化專利布局結構,通過產業聯盟、產業協會等多種方式、渠道促進成果轉化,加強專利運營,鞏固現有優勢。
在機器學習領域,支持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為代表的2-3家高校在機器學習領域專利的深入布局,在該領域實現專利年度申請量超過20件;支持西安云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陜西醫鏈區塊鏈集團有限公司等2-3家中小型企業提升機器學習領域專利數量及質量,在該領域實現企業專利年度申請量超過10件。
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支持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工業大學為代表的2-3家高校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專利的深入布局,在該領域實現專利年度申請量超過60件;支持西安艾潤物聯網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華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等2-3家企業提升計算機視覺領域專利數量及質量。
在芯片領域,支持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2-3家機構在芯片領域專利的深入布局,在該領域實現專利年度申請量超過2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