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我國聲樂家郭淑珍的教學理念及貢獻進行分析,包括其熱情健康的演唱習慣、因人而異的差異化教學等。其貢獻包括將美聲唱法本土化、呼吸的訓練方法等。
關鍵詞:郭淑珍 教學理念 貢獻 聲樂演唱
郭淑珍的教學理念是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摸索出來的一套科學理念體系。這對聲樂教育的影響十分深遠。
一、郭淑珍教學理念分析
(一)保持熱情健康的演唱習慣
聲樂演唱沒有捷徑可走,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長時間進行大量的演唱實踐才能有所收獲。郭淑珍認為,許多學生堅持了一段時間后便放棄了演唱,主要是因為缺乏對演唱的熱情,遇到難以克服的演唱問題時灰心喪氣,半途而廢。保持熱情是必要的,遇到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時,適當的熱情有助于學生提高意志力。另外,健康的演唱習慣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郭淑珍對學生的要求就是要保持熱情健康的演唱習慣。
(二)因人而異,注重差異化教學
聲樂是一門科學。每一個學習者的個性化差異和嗓音特征是不同的。教學中郭淑珍特別重視對學生采用差異化對待。她認為,影響聲樂演唱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心理、聲音器官,在差異化教學過程中要著重考慮到這些要素,采用符合個體特征的辦法開展教學。郭淑珍首先研究學生的聲音器官特點,根據學生的音色、音高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然后根據學生的性格進行舞臺表演方面的教學,最后根據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相應的輔導。這就是郭淑珍摸索出的一套差異化教學方法。
(三)從用嗓子唱過渡到用心唱
郭淑珍在多年的教學當中發現,許多學生演唱學習時始終停留在用嗓子唱的階段里,這樣無助于演唱水平的提升。她認為必須從用嗓子唱過渡到用腦用心唱,這樣才能真正深入到音樂當中,達到人聲合一的境界。實踐中她發現,許多學生過于迷戀自己的嗓音,沒有將情感投入進去,或者演唱時沒有用腦用心演唱,時間久了聲音會疲憊。這種訓練方法是不科學的,很容易破壞嗓子。郭淑珍在教學中始終強調這一點,她的學生都牢記老師的教誨。
二、郭淑珍教學貢獻分析
郭淑珍教學貢獻有很多,本文擇重點,將其歸納為唱法本土化、呼吸高質量訓練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將美聲唱法本土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關于聲樂唱法的討論十分熱烈,有的學者認為,中國聲樂應該全盤吸收西洋美聲唱法,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堅持本土民族唱法,兩方討論相持不下。以郭淑珍為代表的聲樂家認為,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有很多優勢,應該取長補短,將美聲唱法本土化,不應該簡單地一刀切。郭淑珍認為,美聲唱法開音節較多,元音發音清晰,吐字清楚是其最大的特點,但它不能和中國民族聲樂的吐字咬字方法等同,在吐字咬字上還是應該堅持本土方法。在兩者融合的問題上,郭淑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應該找到一個共同點,例如情感表達,在此基礎上進行美聲唱法本土化。
郭淑珍認為不應該從狹隘的民族觀念出發去考慮唱法問題,應該從情感表達的角度去看待,只要是有利于情感表達的方法都可以適當借鑒。唱法的發生其實只是一種生理的發生形式,中國傳統吐字咬字的方法也是如此。如果生搬硬套只會破壞原有的表達方法,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郭淑珍在實踐當中堅持民族文化為基礎,適當加入美聲唱法的一些技巧,為表達中國傳統民族情感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出了大量的有本土文化素養的中國聲樂家。
(二)呼吸的訓練方法
郭淑珍在教學中始終重視呼吸方法的運用。她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呼吸訓練方法。首先是正確的呼吸姿勢。她認為呼吸的前提就是保持一個良好的姿態,后背要直,肩膀放松下垂,整個身體不能僵硬,胃里不要太飽,否則會影響呼吸的氣息順暢程度。郭淑珍一直要求學生按照這種姿態進行呼吸訓練,她特別反感深呼吸和多呼吸這兩種訓練方法。她認為這兩種方法不僅不能幫助學生掌握呼吸的要領,還會讓肌肉更加僵硬,影響身體健康。
呼吸方法是郭淑珍教學當中始終重視的問題,她摸索出的呼吸訓練方法是對聲樂教學的重大貢獻之一。她的喉頭呼吸方法更是保護了學習者的嗓音松弛度,讓學習者可以在健康的情況下進行演唱。郭淑珍提出,喉頭呼吸的練習最好在中聲區打好基礎,這樣有利于呼吸的正確使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郭淑珍的教學理念和貢獻是成正比的,科學的教學理念有助于教學實踐的順利開展,其貢獻也是順理成章的。郭淑珍在教學方面的成就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參考文獻:
[1]向延生.歌曲《黃河怨》演唱的回望——兼憶郭淑珍教授唱《黃河怨》[J].歌唱世界,2015(12).
[2]楊寧.聲樂教育家郭淑珍聲樂貢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3]吳艷彧.從近年來五部歌劇的排演看郭淑珍的教學和藝術成就[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03).
[4]段永純.郭淑珍教授的聲樂教育理念[J].音樂研究,201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牡丹江師范學院博士啟動基金項目“蘇聯音樂文化對新中國音樂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影響”(項目編號:MNUB201601)。
(作者簡介:韓瑛,女,博士研究生,牡丹江師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