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與素質教育政策的提出,我國管樂教育與演出市場也逐漸呈現出繁榮的態勢。逐漸增加的學生管樂團與學生重奏團對優秀管樂教師的需求日漸增大,管樂教育資源不平均的問題開始在各學習團體凸顯。幾乎沒有中小學配備了完整編制的管樂團或管弦樂團的指導教師,即便在綜合類或師范類大學的音樂學院,也較少有完備的管樂教師編制。只有在音樂學院中,這一情況才得以緩解。但在實際的就業與教學環節中,從音樂學院畢業且具備專業教學能力的教師卻常常因為專業不對口,或者學生基數過少等原因無法開展教學。這對學校和管樂教師群體都造成了困擾,一方面學校招不到稀缺專業的教師,另一方面專業教師難以找到工作,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且初學的學生獨自練習時通常缺少高質量的聽覺反饋,從而造成不好的內心聽覺與演奏習慣,嚴重影響了下一步的學習進度。針對這種情況,可以用MIDI音樂技術來緩解,達到一個教師帶多種樂器進行高效基本功訓練的效果。
關鍵詞:MIDI技術 管樂 訓練
管樂的基本功訓練大致可以分為氣息練習、手指練習、吐音練習三大模塊,通過這三大模塊的練習起到提升音色、改善音準、規范節奏、增加力度動態的目的。氣息訓練最常用的方法是長音訓練,長音訓練即利用胸腹式呼吸與正確的嘴形演奏長時值單音的練習,該練習可以提升音色、音準與力度三方面的能力。在傳統訓練方式中,較為常見的訓練模式為打開節拍器與校音器,用節拍器規范時間長度,并用看校音器的方式來提供音準方面的反饋。[1]這種訓練方式有兩個弊端,首先,無法提供聽覺上的反饋,不能有效培養聽覺靈敏度;其次,管樂器普遍屬于單旋律樂器,在單獨練習中無法針對和聲音程以及和弦進行練習,如果不加以改善,會造成無法靠耳朵分辨細微音高、合奏能力缺失、音樂表現力大打折扣等后果。所以在日常訓練中,要提前制作好MIDI音頻,演奏時跟著制作好的音頻練習,以得到更好的聽覺反饋。
在實際練習中,我們首先用純一度音程來練習,即與錄制好的音頻演奏同音,靠耳朵分辨是否有拍音來確定音高是否準確,并讓自己演奏的音準與MIDI音頻完全重合。在純一度的情況下,如果演奏音準與MIDI音準重合是不會聽到拍音的,如果有拍音出現,即調整自己的音高以貼合MIDI音高。這樣就可以在練習時用耳朵提供正確的音準反饋,取代用眼觀看校音器。隨著每天的練習,耳朵對音準的敏感程度、身體各器官對音準的把握能力都會有很大提高。如果在長音練習時運用MIDI技術,可以最直接高效地解決合奏中音準的問題。在熟練掌握純一度后,可以練習純八度和聲音程,在練習時先聽MIDI音頻提供的根音,再嘗試在心中構唱八度冠音,最后再用樂器演奏,達到標準音高。熟練掌握上方八度音程后再去練習下方八度音程,這樣就可以在練習長音的同時加入視唱練耳的訓練,使我們的耳朵、嘴形、氣息達到更好的配合。熟練掌握八度音程之后練五度、三度、四度、六度、二度、七度。管樂器在演奏時通常會遇到漸強或減弱時音高隨音量大小改變的問題,當練習時,在氣息、音準、音色等其他問題得到很好的控制后,應該加入漸強漸弱練習,這樣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好的音準與力度控制能力,并且在獨奏或合奏時獲得更廣泛的音樂動態。在加入力度訓練時,可以不改變預設MIDI音頻的力度,而是把MIDI音頻中出現的力度統一視為中強或中弱,以MIDI音頻中的力度為標桿來做相應的力度變化練習。對于初學者來說,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在上完專業課后不能有效地記住演奏的正確音高、音色與指法,這就需要在制作練習使用的MIDI音頻時,選用正確的音源與樂器,并在提供的練習樂譜中標注難以記憶的指法,以起到提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初學者的練習效率。
手指的練習要以長音訓練為基礎,練習時要帶入在長音訓練時形成的音高、音色概念。在鍛煉手指速度的同時,還要主觀體會手指有無多余動作、換指是否平均的問題。針對這些需求,我們可以用如下譜例來鍛煉手指。
練習時,提前做好MIDI音頻,與MIDI音頻一同演奏,遵從從慢到快的練習規律,在注意音色、音準、氣息、演奏姿勢、手指與音孔或按鍵接觸位置、手指抬起高度等問題的同時,逐漸提快速度。制作好的MIDI音頻應帶以8分音符為單位拍的節拍器,方便在練習時更精準地卡住后半拍的音符。在練習中我們要嘗試用最小的音符單位記拍,比如在譜例中是以4分音符為一拍,我們就要用16分音符為基本拍來計算4分音符的時長。也就是說把4分音符在心里拆分成4個16分音符,將8分音符拆分成兩個16分音符,這樣可以在練習中培養更為精準的節奏概念。在練習時應該仔細聆聽MIDI音頻的示范,每一個16分音符都要盡量做到與MIDI音頻完全卡在一起,同時要注意每個音的音準。譜例中的練習以樂器方便的自然音階開始,力求在開始時不給手指帶來太多負擔,比如長笛可以從g1開始,單簧管可以從E開始,薩克斯可以從D開始,之后按自然音階模進,最高音觸及目前能演奏的最高音視為一組練習結束。開始的速度可以按照練習者的程度來定,可以是120拍每分鐘,也可以是60拍每分鐘,在做到音色、音準、氣息、演奏姿勢、手指與音孔或按鍵接觸位置、手指抬起高度等練習關鍵環節都可以很輕松地跟住音頻之后,按照每做完一組練習提升2拍每分鐘的速度提速。因為每分鐘加快2拍對于人的大腦和手指來說負擔相對較小,可以讓身體和心理在最小的壓力下得到鍛煉,從而有效克制因為速度突然變太快而造成的注意力不夠、肌肉僵硬、動作變形、音準走形等問題。對于初學者來說,可能用低于50拍每分鐘的速度仍讓其感到十分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將譜例中的每個音符提升一倍的時值,在其手指機能和節奏與音準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之后再換成正常的節奏,相同的練習方式可以用來克服不同管樂器的困難換指區。在速度可以達到目前演奏樂曲的要求之后,可以嘗試制作24個大小調音階與琶音的音頻,并開始練習24個大小調音階與琶音。手指練習同樣也應該加入力度的變化。[2]
吐音是所有管樂器必備的核心技巧之一,關于什么樣的吐音才是動作與聽覺效果正確的吐音,各個樂器的各個學術流派與教師都有自己的見解與堅持,本文不予討論,在這里只探討如何用MIDI技術來提高吐音質量和速度的問題。吐音練習中最常見的問題有三個:其一,每次吐音音質不統一,就是吐音質量不高;其二,舌頭靈敏度不夠,吐音速度難以提升;其三,吐音不能很好地與手指運動配合到一起。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如下三種練習方式配合MIDI音頻來鍛煉吐音。針對吐音音質不統一的問題,可以采用預設好譜例中的MIDI音頻,隨音頻演奏,注意節奏與音準必須完全與MIDI音頻重合在一起。同時,在開始時的全音符要仔細分辨音色與音準跟長音是不是一致,并記住聲音效果,在逐步變快的吐音中要注意音色盡量保持一致,并且小心地使每個音符的音質都與長音靠攏。與手指練習一樣,開始時應采用較慢的速度,并以2的速度逐步提升。在制作MIDI音頻時針對極高以及極低音區或容易破音的音區應單獨設置速度,保證在練習時可以充分放松并注意所有應該注意的吐音方面的問題。這個練習為單音的吐音練習,每完成一個音高的吐音訓練之后可以進入到下一個音高的練習,具體練習的音高以及速度范圍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自行決定。開始訓練時應該使用普通的單吐,如果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可以開始用短吐音也就是跳音來練習。
在練習完單吐之后可以用雙吐進行練習。針對舌頭靈敏度不夠,速度難以提升的問題,可以使用雙吐練習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鍛煉舌頭肌肉的爆發力,同時在舌頭肌肉達到疲勞頂峰后有足夠時間放松休息,更加符合肌肉靈敏度的增長規律。針對吐音不能與手指運動配合的問題,可以采用如下譜例來練習。
這種練習方式的音型與手指練習一樣,在訓練時要注意手指的動作要像在做手指練習時一樣,盡量抬低,盡可能平均,同時舌頭的動作要像在做吐音質量時一樣,保持放松、連貫,跟隨做好的MIDI音頻一起練習。
在基本功練習中引入MIDI技術,可以使學生的練習效率明顯提高,并在練習中逐漸培養起良好的音準概念和精準的節奏概念,其機械化的音準與節奏反饋可以使學生在練習時得到最為準確的回應,為下一步的重奏和演出提供有力的支撐。通過在教學環節中引入MIDI技術,可以讓專業教師以最小的代價實現跨專業教學的目的,例如單簧管教師可以僅學習長笛的演奏姿勢、手型、笛頭演奏法、音域等基礎知識點就可以對初級學員進行教學。藝術指導教師也可以在學習管樂的基本演奏法和演奏姿勢后進行管樂教學,并且都可以向學員提供較高質量的音響反饋。[3]通過兩年來對3名管樂教師及82名學員的跟蹤觀察來看,在教學與練習中引入MIDI技術,使得單一專業的管樂教師獲得了帶初級交響管樂團的能力,樂團中學員的音色、吐音速度、吐音質量、節奏掌握能力、音準掌控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引用MIDI進行教學時,最核心的目的不是替代原有的專業老師,就像采樣器音源與合成器音源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樂器一樣,如果過于重視學生的技術訓練而忽視情感表達的培養,會造成學生演奏過于機械、不能在演奏中抒發個人情感等問題。且樂器的超吹、花舌、雙吐等技巧性比較高的演奏法都需要教師有相當的演奏和教學經驗才可以開展教學。[4]由此可見,當條件允許時,由對口的教師教對口的學生這個選項是最優解。但這并不妨礙在訓練和教學中引入MIDI技術,這一方法成為解決藝術師資短缺的渠道之一。這種方式以較小的時間成本擴大了教師的能力邊界,且規范了學生的訓練環節,為開展管樂教學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張鵬.管樂團排練及訓練方式的分析與探究[J].明日風尚,2019(09).
[2]郭一品.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策略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32).
[3]黃春陽.高校管樂團訓練方法研究[J].藝術評鑒,2019(20).
[4]楊藝洲.管樂演奏的基本功訓練[J].大眾文藝,2012(24).
(作者簡介:牟文正,男,碩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助教,研究方向:單簧管演奏)(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