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永勝
【摘 要】? ?目的: 觀察嬰幼兒腹瀉中糞便輪狀病毒檢測,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 方法: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168例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層析雙抗體夾心法實施檢測,記錄檢測結果。 結果: 168例患兒,其中54例輪狀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檢出率為 32.14%。其中1個月~2歲嬰幼兒為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最高(P<0.05);秋冬兩季輪狀病毒檢出率最高(P<0.05);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與患兒性別無關。 結論: 糞便中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重要因素,為臨床診斷提供了信息支持,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嬰幼兒;腹瀉;糞便輪狀病毒;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821.4+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002-01
嬰幼兒腹瀉是多種因素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以腹瀉、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是嬰幼兒期常見病、多發病,以排便次數增多、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或伴嘔吐、食欲減退、發熱等癥,可引起脫水癥狀,重癥者可出現嚴重的電解質紊亂,危及小兒生命,應引起重視并及時有效干預治療。病毒感染是導致嬰幼兒腹瀉的最主要原因,占全部嬰幼兒腹瀉的80%以上 [1] ,常見致病菌包括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星狀病毒等。本研究選擇168例腹瀉患兒,觀察糞便輪狀病毒在臨床中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總結我院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168例腹瀉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90例、女78例。年齡:1個月~4歲,平均年齡:(0.88±0.34)歲。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頻次上升,性狀呈水樣及蛋花湯樣等。
1.2 方法 用采樣棒取適量患兒糞便樣品進行檢測。輪狀病毒/腺病毒抗原二合一快速檢測條(膠體金免疫層析法)購自北京科瑞美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方法如下:在試管中加入0.5ml稀釋液,再加入適量糞便標本(固體直徑約5mm,液體50μL),充分混勻,將檢測條插入試管,放置5~10min判讀結果。在陽性標準品正常顯色,陰性標準品得不到檢測線的基礎上,若檢測R區出現一藍色條帶則表示輪狀病毒陽性,若檢測A區出現一紅色條帶則表示腺病毒陽性。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 ±s)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 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性別與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的關系分析 168例患兒,其中54例(32.14%)輪狀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其中男27例(50.00%;27/54),女27例(50.00%;27/54);男性與女性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年齡與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的關系分析 年齡為1個月~4歲,將其分為四組,其中1個月~1歲患兒30例,檢測結果呈陽性者19例(63.33%;19/30);1~2歲患兒33例,檢測結果呈陽性者17例(51.51%;17/33);2~3歲患兒64例,檢測結果呈陽性者9例(14.06%;9/64);3~4歲患兒41例,檢測結果呈陽性者10例(24.39%;10/41);上述結果提示1個月~2歲嬰幼兒為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最高,與其它年齡段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季節與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的關系分析 春季患兒56例,4例(7.14%;4/56)結果為陽性;夏季患兒58例,7例(12.07%;7/58)結果為陽性;秋季患兒26例,22例(84.62%;22/26);冬季患兒28例,19例(67.86%;19/28)結果為陽性。上述結果提示秋冬兩季是輪狀病毒的高發季節。
2.4 不同糞便性狀輪狀病毒檢出率結果對比研究 168例患兒,其中蛋花湯樣便76例,42例(55.26%;42/76)結果為陽性;水樣便44例,9例(20.45%;9/44)結果為陽性;黏液樣便48例,4例(8.33%;4/48)結果為陽性。上述結果提示蛋花湯樣便中輪狀病毒檢出率最高。
3 討論
嬰幼兒腹瀉主要是因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蟲等因素感染所致,其中兩歲以下嬰幼兒是高危人群,且秋冬兩季發病率最高。目前越來越多地研究發現,輪狀病毒(RV)是引起全球范圍內嬰幼兒腹瀉的主要原因,RV主要經感染小腸上皮細胞,進而誘使其分泌腸毒素,最終導致腹瀉的發生。該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等癥狀,且往往會造成脫水以及電解質失衡等情況,如果治療不及時有效,則會極大威脅患兒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所以積極進行糞便輪狀病毒檢測,對于確定病因,為臨床醫生采用相應藥物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病毒基因結構和抗原性將輪狀病毒分為7個組(A至G)。其中A組的感染最為常見,主要引起嬰幼兒腹瀉。病情嚴重程度可從輕微的亞臨床感染,輕度腹瀉直到嚴重的甚至是至死性腹瀉。潛伏期一般1~3d,發病急,伴有發熱、嘔吐和腹痛,隨即頻繁腹瀉,大便量多,黃色或淡黃色,水樣或蛋花樣,無黏液和膿血,惡臭。大便鏡檢偶爾有少量白細胞,感染后1~3d大便中即有大量病毒排出,成為本病的傳梁源 [2] 。輪狀病毒引起急性胃腸炎,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接觸性也是一重要傳播途徑,急性患者糞便中含有大量輪狀病毒,以發病3~4d所含病毒最多。
根據本研究結果,筆者發現輪狀病毒感染主要出現于 1個月~2 歲嬰幼兒,這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這主要是因 1個月~2 歲嬰幼兒此時尚在母乳與輔食的復合喂養時期,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較弱,因此該階段極易被感染。筆者認為,輪狀病毒快速測定對于早期診斷嬰兒腹瀉病原具有重要的意義,若未行輪狀病毒病原學檢測而濫用抗生素, 則可能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而造成疾病遷延難愈。本研究采用免疫層析雙抗體夾心法,它能夠快速、直接測定糞便中輪狀病毒抗原,具有操作方便、準確率高、花費較低以及無污染等優點, 有利于在各級醫院以及診所中進行廣泛推廣與應用, 進而可及時有效發現病原, 從而采取消毒隔離、給藥治療等措施, 從而避免了病情的惡化以及疾病的傳播流行。綜上所述,糞便中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重要因素,為臨床診斷提供了信息支持,有利于指導臨床醫生的合理用藥,值得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菲. 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及結果分析[J]. 當代醫學,2019,25(16):155-156.
[2] 邱學勛. 1562例腹瀉患兒糞便中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分析[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5):68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