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娜

【摘 要】??目的: 探討分析“對分課堂”模式在中職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 方法: 研究選取2017級中職護理專業1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51人、49人,其中,觀察組采取“對分課堂”模式,對照組采取案例導入式教學方式。對兩組學生期末成績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對比和分析。并對觀察組學生“對分課堂”進行調查和評價。 結果: 觀察組的期末考試總分、選擇題、是非題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教學后各項分數明顯高于教學前,而且高于對照組學生分數,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中職兒科護理教學中,“對分課堂”模式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可以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上來,確保學生獲取理想的成績。
【關鍵詞】? 兒科護理;“對分課堂”模式;自主學習能力;護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208-01
對于“對分課堂”模式而言 [1] ,主要是指以討論形式,開展交互式學習,將師生“對分”課堂打造出來。其關鍵點就在于錯開講授時間、討論時間,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充足的時間,通過討論和作業形式,將學習成果進一步強化。在傳統兒科護理教學中,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以此來呈現教學內容,基于此,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也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中職兒科護理教學中,“對分課堂”模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實施效果顯著。
1 對象
觀察組和對照組人數分別為49人、51人,兩個班級均具有相同的兒科護理課程標準、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進度等。對比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其差異并不明顯(P>0.05)。
2 方法
2.1 教學方法
首先,對照組實施案例導入式教學法,以此來講授教學內容。其次,觀察組采取“對分課堂”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第1學時:教師應將課程性質、總學時、課程學習要求等告知于學生;第2學時:先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兒科護理緒論等向學生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對本節內容框架充分掌握。
在課堂討論環節中,先進行小組討論,時間最短為15分鐘,然后教師隨機抽查,將小組討論的精髓予以講述,或者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整個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凸顯出學生的主導性地位,保證學生良好的學習熱情。隨即在自由提問環節中,教師需進行統一答疑解惑。最后,教師總結和點評,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
2.2 評價方法
首先,期末考試成績。加強限時閉卷筆試方式考核的應用,題型主要包括選擇題、是非題、填空題等。其次,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每題結合Likter5級評分,賦值范圍為0~5分 [2] ,在分數為5分的情況下,可以看出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2.3 統計學分析方法
選用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x ±s)表示,對兩組學生期末成績、課程實施 前后自主學習能力得分的組間差異進行對比,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被構成比表示,以此來對觀察組學生對教學評價予以描述。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兩組學生期末成績比較
觀察組的期末考試總分、選擇題、是非題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3.2 兩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分比較 觀察組教學后各項分數明顯高于教學前,而且高于對照組學生分數,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4 討論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上來,并且還可以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上來。其中,要想確保良好的學習效果,自主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大內容,已經成為了學生必備的一大能力,與其未來發展具有緊密的聯系。國外諸多護理院校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予以高度重視,將其納入到教學目標之中。但是傳統教學模式在我國比較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在接受知識方面比較被動化,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嚴重缺失,這對自主學習能能力產生了嚴重影響 [3] 。由表2可以看出,觀察組教學后各項分數明顯高于教學前,而且高于對照組學生分數,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在中職兒科護理教學中,對分課堂模式的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講授、內化吸收以及討論等環節的帶動下,可以防止學生遺忘知識點。同時,課堂的討論和交流,也可以進一步強化師生情感,給予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學習合作能力一定的保障。因此,在教學中,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值得進行大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巧燕,李偉南.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05):68-69.
[2] 王鳳霞,王璋琳.“對分課堂”在本科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14):58-59.
[3] 王洋,劉巧玲.淺析“對分課堂”在中職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0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