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的跨境貿易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對優秀職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由于跨境電商行業急需復合型人才,許多學者對跨境電商領域的專業能力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及其實際開展存在一定問題,仍具有較大上升空間。本文首先分析跨境電子商務專業的能力分析,以及相關崗位職責的要求,而后重點闡述如何提高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成效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高職;專業能力;人才培養模式
跨境電商作為當前較為新穎的跨境貿易活動,在我國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可有效支撐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15年經濟報告,到2025年,跨境電子商務預計將占全球貿易的30-40%,并可能在未來幾年繼續增長。目前制約跨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瓶頸之一是人才短缺。
由于跨境電子商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行業面臨著專業人才的嚴重短缺。從事跨境電子商務的員工必須精通計算機技術、外貿相關流程、網絡術語和外語,并具備一定的經濟法和詞匯知識。在目前的中國勞動力市場上,這樣的人才是非常罕見的。為了解決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短缺、企業人才選拔標準不明確、人才選拔困難等問題,工信部科研室建立了跨境電子商務導師培訓考試機制研究和發展能力。高職院校培養的初級跨境電子商務人才,既要精通電子商務知識,同時也要有一定的營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技能。
1、跨境電商專業能力分析
1.1 營銷能力
學生應熟悉海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經濟和法律制度,具有良好的跨境溝通知識,掌握網絡營銷方法,能夠利用各種網絡,以增加未來工作企業網頁瀏覽和傳播效果,并能夠利用境內外電商平臺銷售產品,開發客戶和擴大跨境業務市場。
1.2 業務拓展能力
高職學生應熟悉國際和國內主要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運作規則,對國際貿易的基本業務流程有較好的掌握。了解合理配置人力和產品資源的流程,了解跨國界供應鏈,能熟練操作MIS和ERP軟件。他們還應該能處理訂單交易,對涉及客戶溝通的付款、商品運輸、客戶投訴、售后服務等能快速及時做出反應,并協助組建和管理跨境電子商務運營團隊。
1.3 數據分析能力
高職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商業數據統計和挖掘能力,能夠通過全面的市場、產品和消費者數據調查來分析、比較、連接和集成數據。根據相關理論對各種數據資源進行整理,并能進行探索性和驗證性分析。高職學生也應該能夠了解跨境電子商務中的各種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大數據,來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的運營管理。
1.4 商務談判能力
商務談判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是知識面廣、跨文化知識扎實的高層次人才。他們能夠客觀地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善于解決跨文化沖突,具備跨文化經營管理能力,熟悉WTO法律法規,熟練掌握國際商務。我們在培養高職學生時,在課程設置方面也要考慮學生畢業后往更高的層次發展,在校期間要培養在國際商務談判方面的基本能力。
2、崗位要求分析
通過對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和從事電子商務相關崗位的畢業生的調查分析,我們發現高職畢業生一般分為三類:客服類、營銷推廣類和數據分析類,對應6個不同的崗位,具體崗位和職業能力要求如下:
1)網絡推廣專員:需熟悉網絡營銷和推廣,熟悉網絡工具的使用;熟悉公司產品的營銷策劃、宣傳和推廣具有跨國界平臺銷售經驗和圖像處理能力,如速賣通、亞馬遜、敦煌網等;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業務協調和公關能力。
2)網絡營銷專員:熟悉信息發布和傳播過程;了解網絡營銷規則,熟悉當地文化和營銷活動;有網上商店銷售經驗,有一定的圖像處理能力;良好的口頭溝通和寫作能力。
3)市場研究專員:精通各種辦公軟件和信息系統軟件。具有數據分析能力;具有較強的溝通和團隊合作精神,業務發展能力強,強烈的責任感;結合網絡和實地訪問收集所需的商業信息。
4)客戶開發專員:能夠開發、建立和管理客戶資源;能夠分析跨境進出口客戶的需求和市場變化,并對進出口客戶開發提出建議;有能力建立搭建網絡社群,與客戶保持良好的服務和信任關系。
5)客戶服務專員:熟悉互聯網B2C、C2C網上購物流程,能在線客戶溝通、銷售;熟悉當地語言,與外商交流;了解國內外消費者心理和購物經驗。
6)數據分析員: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至少掌握一種開發語言,如python/R/java;掌握個性化推薦、聚類、a等建模算法的能力。熟悉Linux/Unix系統和Hadoop/HBASE/Hive/Storm分布式體系結構;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較強的溝通能力。
3、針對專業能力與崗位職責要求的人才培養措施
3.1 宏觀培養發展層面
(1)加大力度建設實質性更強的專業課程
高校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前提即是制定契合實際、針對性較強的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獨立招生、培養與就業的協同活動。跨境電商企業的長久發展不僅僅需要高質量的本位專業人才,其具有綜合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是核心需求。因此,教育局對電商專業內容的制定,應當結合市場實際需求,而大力整合相關教育資源,組織高校與經濟、人才研究部門聯合開發跨境電商專業課程,編選實質性更高的教材,加速跨境電商專業獨立及其高質量的建設。而作為我國電商發源地——杭州,其對于各高校建設電商專業課程的扶持,無論是資金投入或是師資力量的引進力度都非常之大。2016年,杭州跨境電商業務建設的相關部門,對跨境電商業務開展人才緊缺的市場情況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研分析,提出促進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及院校轉型理念,將促進跨境電商實踐應用型學科的建設正式劃分到其業務發展規劃之中,以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活動的標準化、專業化、全面化、深入化。隨著我國跨境電商行業的高速發展,市場經濟的大變革,運營模式的多元化,對相關人才的需求量及需求質量不斷提高。即此,各地政府、高校對于電商專業的建設應當以杭州市為參考,加強跨境電商專業的實質性建設。
(2)大力開展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強化培養效果
跨境電商對人才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運用的能力要求較高,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恰恰是一項針對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傳統產教融合模式,雖進行校企合作,但并未明確劃分學生的引導者、從哪個階段開始培養,致使整個教學活動極度缺乏對全過程培養的統一性、系統性以及切實性,學生的實質性收獲無法達到其應有的效果,從而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心態,打擊學習主觀能動性,而畢業后也難以滿足企業對復合型技能的要求,如此開展產教融合無疑是非常失敗的。因此,高職院校在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必須大力開展“師帶徒”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讓學生跟著具有豐富工作經驗或是專業技能強的員工學習,一方面可有效鞏固其專業知識,一方面又加強了實踐運作能力。實質上,開展“師帶徒”的培養模式,其重點在于實踐操作的系統化與規范化,例如哪些員工做師父、哪些學生參與等等,都要針對性設計。而同時需注意的是,學校不可將學生管理權全權交付于企業,必須委派對應指導教師同步參加實踐,熟悉的人對學生來說,一方面可舒緩其壓力,一方面可更有效的管理其培養成效。此外,同參老師還需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經驗討論會,總結、反省其工作效果,以此提升學生的理論轉化實踐的綜合能力。
由此可見,“師帶徒”產教融合培養模式中,既包含著企業員工與學生構建為師徒關系,又同步了帶隊老師與學生增強了師徒黏性。部分創業活動的實踐過程中,由企業員工、同參老師、學生聯合組成專業小組,以各種專業大賽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協助并指導學生進行創業。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同時老師自身的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而需注意的是,開展“師帶徒”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時,首先必須明確各自責任,精準、針對性的引導是關鍵點,手把手的指導學生,實現以“產”服務“教”,“產”、“教”緊密結合的更契合市場實際情況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2 微觀層面
(1)高校課程的制定應明確目標
學校主體在落實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上承擔著核心的責任。首先是課程體系的建立,學校須組織相關專業的管理領導、教師以及相關學者,同時邀請高等教育的專業機構人員與企業導師聯合成立研究組。基于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的建立標準,融合市場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同步開展大學生通識類課程,構建以提高學生綜合技能、拓展學生勝任素質為核心目標的培養方案。其次是實際教學活動中,首先學校必須遵循其專業能力本位、以學生為中心而延伸拓展的教育理念,以交叉學習、勝任素質理論為指導,將大數據技術(如項目的商業數據整合與分析)、情境感知(客戶關系維護)等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形成線上和線下交叉學習的有機結合。其次是評估機制的構建,高校必須主動聯合企業、高教研究機構。建立更契合實際、具有一定前瞻性與戰略思維發展的跨境電商人才勝任素質的評估機制,可通過問卷調查、抽查訪談、德爾菲法等方式,為跨境電商人才勝任素質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更為實質性的權重系數,再經過實際活動的檢驗、不斷的優化,最終建立起與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更相對應的評估機制,確保可以更為公正公開、客觀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提供實質性的依據。
(2)教學資源的拓展
其一是教師隊伍的培養。學生成為跨境電商人才,其核心影響因素即是教師水平。教師的綜合素質、技能水平、教學質量大部分決定著學生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校內外教師的專業水平是關鍵點。對此,院校同樣可以通過與先進企業的合作,一方面是委派教師到跨境電商企業進行更契合實際的學習與實踐,激勵教師在跨境電商企業的工作過程中不斷提高實踐能力、教學質量及其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院校可從跨境電商企業聘請專業人才到校內兼任教師開展培養活動,將其豐富的工作經驗更直觀的教授于學生。
其二是建立且完善校內外項目實踐基地。跨境電商的出現,對工作人員的項目實踐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若僅僅憑理論知識的教授對人才的培養起不到實質性的效果。必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即要求院校從校內外兩個方面入手。校內,建立并完善實踐教學的設施與平臺,日常教學課程中引進優秀的實踐平臺,便于其綜合能力的拓展;校外,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之上,將企業運營過的項目讓學生操作,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項目實訓基地。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的有效結合,通過合作辦學、項目操作培養、實踐教學等契合實際的培養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學習與實訓相容并進的高質量平臺。高職院校與優秀的跨境電商企業的合作,不僅僅直接提高院校的教學質量,還能為合作跨境電商企業提供真正所需的專業人才。
結語
就以社會宏觀發展來看,學生的專業水平即直接關乎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跨境電商專業相較于單純的電子商務來說,因涉及到跨境業務,其涉及面更為廣泛、深入度更細致、對技能的復合型要求也更高。其本位專業知識技能是基礎,教學的核心目的在于其綜合技能的培養,以落實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而這是一個全面性的問題,需要教育部門、企業、學校三方聯合開展,堅持以全員覆蓋化、橫向培養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而核心來說,作為學生的直接培養人,其肩負責任是非常重大,其思維的轉變、意識的建立是首要工作,唯有落實“以學生中心、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的教學方針,才能真正促進對學生的全面培養。
參考文獻:
[1] 謝冬純.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6)
[2] 孟亞娟.基于產教融合模式的高職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5(28)
[3] 樓淑娟.高職院校跨境電子商務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3(11)
[4] 李變花.校企協合作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的模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06)
作者簡介:禹銀艷,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電子商務系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