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琴
摘要: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承載了一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是一個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精神結晶和一個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源泉。由于近年受到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工業技術現代化和我國商業社會競爭強烈全球化的雙重沖擊,我國的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正在不斷遭受各種多方面的嚴重破壞,亟待及時搶救和加以保護。因此,我們在充分認識和做到對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強化保護的具有緊迫性的現實同時,還要努力促使其良性的健康發展,使之與促進現代化農業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適用。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272-01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歷史現代文化遺產就是指被各歷史文化遺產群體廣泛傳承視為其他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具有人類各種歷史文化生產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形態生產體系和各種文化生產技能,及其與之生產有關的各種文化生產工具、實物、工藝品和其他各類文化場所。探索運用新媒體時代環境下非物質優秀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方式,以充分更好展現我國傳統語言文化之美,營造廣泛弘揚中華傳統語言文化的良好氛圍,對加快促進我國傳統語言文化藝術傳承創新發展、提升傳統文化產業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繁榮自信和加快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結合新媒體進行適度商業化,開發全新產品形態
當前非遺商業化話題,非遺從業者和普通群眾對非遺商業化的態度出現差異,近四成民眾覺得非遺應盡可能避免商業化,近20%覺得應該商業化,而非遺相關人士約三成認為避免商業化,34%支持商業化。整體上都最支持非遺技藝與現代成熟品牌/商品結合的方式。對于這一問題需分情況對待,不同非遺種類也應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商業化方式。對于傳統節日和風俗,商業化不一定是必要選擇,但對于傳統手工藝來說,商業化則更具必要性,如無法使這些非遺與現代生活更快結合,只會加速非遺消亡。因此,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受眾或消費者進行精準定位,重新開發適應現代生活和審美,但又不喪失傳統文化內涵和美學感受的新產品。
三、依托“內容”形成引爆點
近年幾次對非遺的討論和關注形成小高潮幾乎均與“優質內容”有關,《國家寶藏》《舌尖上的中國》《延禧攻略》都以優質內容為基礎,設置了有關“非遺”的議題,構建了立體的傳播渠道,使非遺伴隨優質內容得到了廣泛傳播。如《延禧攻略》播出期間,劇中服化道使用過的點翠、絨花等非遺技藝,以其自身千百年積淀的獨特氣質再度抓住人們眼球,配
以公眾號軟文、微博歷史知識圖解、短視頻等方式進行傳播,形成了傳播爆點。因此,我們在對非遺進行傳播與保護的過程中,不論是否采用與影視劇、紀錄片、綜藝節目相關的方式,即使是采用門檻更低的寫文章、發短視頻的方式,都應對內容創作給予高度關注,篩選所宣傳的非遺中的特質進行內容及互動的創意,形成宣傳爆點。
四、線上線下融合,進行“體驗式傳播”
“體驗式傳播”強調當下新媒體流量紅利面臨瓶頸的情境下,利用線下體驗反哺線上的傳播方式。目前關于非遺的線下活動與展覽(38. 4%)和體驗項目(35. 3%)普及程度并不高,但各學歷、地域的人更樂于選擇通過旅游和實體店體驗的方式了解非遺,感官、情感、思想、行動上的體驗,都是僅靠線上的數字化傳播手段無法完成的。因此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開發完整的非遺體驗項目,如線上小視頻拍攝搭配線下非遺技藝體驗課程、甚至聯合旅行社開發有新媒體基因的非遺主題的旅游目的地體驗項目,都是很好的促進非遺傳播的方式。
五、結語
非物質遺產文化中藝術遺產中包羅萬象的現代藝術文化內容以及獨特的文化審美素養價值,可有效幫助使人們在文化傳統與藝術創新、個人與現代社會、個人與社會自然等復雜關系中重新尋找平衡,在急速社會變遷的現代社會中也可避免“單面人”現象出現和形成異化人的現象同時發生。在研究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進行非遺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的工作過程中,必須盡量避免簡單的中國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國傳統工業文化的相互堆砌,避免唯一的經濟效益或者是利可圖的技術功利主義心態和不適當的技術商業化,以認真的工作態度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同時在非遺傳播中不斷找尋新穎的盈利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非遺新媒體真正承載和喚起古老的中華民族之心靈魂,并真正借助它的新媒體之翼,使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未來更多的公眾關注和廣泛喜愛,讓未來更多中國人民具有濃厚興趣深入了解和參與學習非遺,從而真正讓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進入良性有序發展的全新軌道。
參考文獻:
[1]管蘭蘭,論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傳播[J].大眾文藝,2019(12).
[2]張妙.新媒體視野下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J].名作欣賞,2019(18).
[3]張嘉星,肖愛云.新媒體環境下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策略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