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蘭

四年前,班辛春如愿考上了廣西師范大學。“如果不是蘭老師,我或許就輟學去打工了。是蘭老師把我的心拉了回來。她經常找我談心,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鼓勵我堅持讀書。是她讓我明白: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班辛春感動地說。
班辛春口中的“蘭老師”,是河池市宜州區北牙中學(以下簡稱北牙中學)教師蘭林喜。班辛春在北牙中學讀書時,產生過輟學外出打工的念頭,是蘭林喜多次開導將其勸回學校。從教27年,蘭林喜用愛滋養學生,用心對待教育工作,多次獲評河池市優秀教師、八桂優秀鄉村教師,2019年獲評全國優秀教師。
條件艱苦,甘之如飴
1993年高中畢業后,蘭林喜通過招聘考試,成為河池市宜州縣福龍瑤族鄉鳳朝小學弄聯教學點的一名代課教師。
弄聯教學點遠離村莊,坐落在一個山坳口。當時,這里不通公路、不通水電,蘭林喜住的宿舍也是由教室改造成的。沒有床,她就用學生課桌搭床;沒有廚房,她就用石塊砌成小灶。“雖然來之前就做了一些心理準備,但剛來的時候,看到這樣的情景,還是感到震驚,學校條件的簡陋超出了我的想象。”蘭林喜說。
雖然條件艱苦,但蘭林喜還是選擇留下,開始了這樣的生活:每天學生放學回家后,她就挑起水桶,到幾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然后上山撿柴,回到宿舍燒火做飯;晚飯后,四周一片漆黑,她就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備課、批改作業。當時她年紀小,又是一個女孩子,到晚上的時候,難免感到害怕,可她沒有退縮。條件這么艱苦,她為什么還堅持留下來,而且一待就是七年?她說:“學生們很淳樸,很可愛,我很喜歡他們,他們也很喜歡我,還真舍不得走。”
想到這些可愛又好學的學生,無論再艱苦蘭林喜也覺得甘之如飴。為了教好這些學生,她用心上好每一節課,課上帶領學生識字、讀課文、學數學。課余時間,她給學生講故事,和學生一起跳繩、做游戲。為了不讓學生在冬天受凍,她會每天早早起床,在教室的角落燒上兩個火盆,學生來到教室后便分兩組在火邊取暖和晨讀。
工作之余,蘭林喜會花大把精力去學習、深造。從教以來,她一直堅持理論學習,根據自己所任教的學科及管理工作實際,訂閱了教育專業期刊。因為學習刻苦,1997年7月她順利獲得大專文憑。2000年9月,蘭林喜調到北牙中學任教。
“在弄聯教學點的那幾年,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跟學生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都令我難以忘懷。這里是我教學生涯的起點,在這里的教學時光是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一段經歷。”回想起在弄聯教學點的7年,蘭林喜深有感觸。
堅持“四心”教育原則
陶行知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在教育工作中,蘭林喜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句話。為了讓教育真正“打到學生心的深處”,她堅持“四心”教育原則,即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學生充滿耐心、葆有愛心,對教育充滿恒心。
蘭林喜每接手一個班級,都會在班級中實行民主管理。她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發光發熱,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從而樹立起自信心。她主張讓學生通過演講和民主選舉的方式來競選班干;班干確定后,她要求每個學生都寫出5條以上的班級管理意見。綜合學生擬寫的意見,她和班干一起商量討論,然后起草班級管理方案,最后公布施行。具體管理中,她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個班干,放手讓班干去管理班級。有班主任的支持和信任,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班級中形成了想做事、能做事、會做事的風氣。正因如此,她所帶的班級每年都獲評為學校的優秀班級,她本人也多次獲評北牙鄉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
“我覺得這樣的管理方式很好,有一個相對寬松的氛圍,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到班級建設中,增強了集體榮譽感,而且民主管理方式也很適合處于叛逆期的我們。現在,我們與蘭老師的關系很融洽,班級跟家一樣溫暖。”蘭林喜的學生蘭崑綱說。
愛心、耐心、恒心,是蘭林喜的教育法寶。一次,她的學生小韋跟隔壁班一名男生手拉手散步,被學校值班領導看到了。根據北牙中學的規定,這種情況需要通知家長,并進行相應處理。小韋非常害怕,蘭林喜知道后也十分不忍。她知道,如果小韋被處理,會對她的人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于是,蘭林喜就向學校領導申請由自己教育小韋。蘭林喜與小韋進行了多次談心,在取得小韋的信任后,蘭林喜跟她講早戀的負面影響及注意事項,耐心引導她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小韋在蘭林喜的引導下開始有所轉變。
但半個月后,小韋突然對蘭林喜說不想上學了,而且不肯說出具體原因。蘭林喜心想,不可能無緣無故就不想念書,肯定有隱情。經多方打聽蘭林喜才知道,原來小韋是想和“男友”一起外出打工。蘭林喜趕緊找到小韋,對其進行耐心勸說,給她分析外出打工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最終,在蘭林喜的開導下,小韋放棄了外出打工的念頭,并答應先以學業為主。在之后的日子里,蘭林喜一直關注小韋,時不時找她談心,督促她用心學習。
蘭林喜的努力沒有白費,小韋的成績漸漸有了起色,后來還考上市里一所好的高中。回想起這段經歷,小韋對蘭林喜充滿感激。
教學上不斷創新
一直以來,蘭林喜都堅持教學創新,并取得了突出的教學成績。她善于將學到的理論靈活運用于實際教學中。比如,讀了魏書生的《教學工作漫談》一書后,她覺得書中提到的課堂教學“六個步驟”(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很適合自己的課堂,便模仿“六個步驟”進行教學。實踐幾次后,她發現自測環節經常沒有時間完成,于是經過反復嘗試,她決定將該環節放到周末進行。調整之后,她的課堂與學生互動的時間更多了,課堂更加活躍,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不久后,在北牙初中的期中考試中,蘭林喜所帶班級的數學學科成績有了提升,但與其他班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為此,蘭林喜又對自測環節的題目難度進行了調整,根據學生的學科能力,相應加大了試題的難度。經過調整,她所教班級的數學期末成績趕超了其他班級。“多次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燃起學習的熱情,教學效果很明顯。”蘭林喜說。不久,她的課堂“六個步驟”在北牙初中得到推廣。
教學中,蘭林喜還堅持“每天一練”和“每周一考”。備課時,她會根據上課的進度和內容精選考題。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厭倦情緒,她每天都有計劃地讓學生練習一定數量的考題,然后一周檢測一次學習成果,并要求每個學生都備有一本糾錯本,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
“將試題分攤到每天,任務少了,學生樂于接受,不知不覺就完成了很多試題,練得多了,知識就鞏固了,學習效果也就提高了。”蘭林喜說。
蘭林喜的教學方法不僅符合學生“胃口”,還對一些學生產生了長遠的影響。現在同樣是一名教師的韋麗愛,曾經是蘭林喜的學生,她說:“以前我就很喜歡蘭老師的課,她總能抓住我們的心理特點,讓我們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得充實。現在我也像她一樣教我的學生呢!”
在平凡的崗位上,蘭林喜默默耕耘,贏得了學生和同事的認可與贊譽。她說,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只要付出了愛和真心,就能收獲很多幸福。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