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提琴誕生于16世紀的歐洲,比維奧琴1更接近于人聲,造型美觀而有詩意。它背板隆起,有四根弦,指板上沒有“品”,采用五度定弦,屬于弓弦樂器。幾百年來,小提琴以它純美的音色、豐富的表現力及高難度的技巧等特點,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小提琴;中國作品
【中圖分類號】J64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07-02
【本文著錄格式】趙佩珺.1937-1976年小提琴作品的介紹[J].北方音樂,2020,03(05):7-8
引言
小提琴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分為幾個階段。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幾個重要的時期:1840年前“最初傳播時期”:隨海禁的取消,西方傳教士帶來了小提琴文化;1840-1919年“起步時期”。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無意中拓寬了小提琴藝術。小提琴起步,出現第一批到國外學琴的留學生;1919-1937年“最初發展時期”:我國創建了第一批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出現了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作品—李四光的《行路難》。1937-1949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雖處戰爭年代,但小提琴藝術仍繼續發展,出現大批中國小提琴作品;1949-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期”:小提琴藝術得到較大發展。1966-1976年。小提琴藝術遭受了嚴重打擊;1976-1999年“小提琴藝術的新時期”。中國的小提琴藝術進入新階段。本文將以建國前后(1937-1976)三個時期中國小提琴作品為對象,做初步地分析與綜述。
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1937-1949)
這十多年的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達到中國小提琴藝術史上第一個高峰,作品中體現出對“民族化”的追求,對后世創作產生很大影響。其中,馬思聰被稱之為“小提琴創作的卓越拓荒者”。
(一)馬思聰重要作品概述:
《內蒙組合》1937年,這首樂曲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史詩》,采用康定情歌《跑馬溜溜的山上》音調進行創作,旋律流暢優美。第二樂章《思鄉曲》采用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的音調進行創作,時常被獨立演奏,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第三樂章《塞外舞曲》,采用民歌《虹彩妹妹》的音調創作,展現了歡樂的舞蹈場面;《第一回旋曲》1937年,這是一首歡快、樂觀、開朗的樂曲,主部用內蒙民歌《惜別》作主題,改變了原民歌悲切的情緒,而變為剛健的氣質;《西藏音詩》1942年,這首樂曲包括三個樂章,是根據西藏音樂素材創作的,第一樂章位《述異》,音樂時而雄偉壯麗,時而神秘奇幻,時而勇猛豪爽,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講述著奇異的故事。第二樂章《喇嘛寺院》,以同名西藏民歌片段創作,極有特色,加之伴奏的鐘聲,木魚聲的固定音型,渲染了虔誠肅穆的氣氛。第三樂章《劍舞》,用歡快,跳躍的音符描述了西藏劍客的風采;《牧歌》1944年,這首樂曲運用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牧歌”體裁,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抒發了對大自然的感受,清新悅耳,令人心曠神怡;《秋收舞曲》1944年,這首樂曲運用各種復雜的和弦和節奏型,產生出打擊樂效果,形象表現了秋收時鑼鼓歡天的慶豐收景象;《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944年,這首樂曲是一部開創性的作品,把我國民間音樂和西洋小提琴協奏曲形式結合起來,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作者分別在第一、二樂章采用了廣東音樂古曲《鳥驚喧》和《昭君怨》的素材。終曲運用了廣東音樂短時值大密度的節奏型,表現了熱烈歡慶勝利到來的情感。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1949-1966)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音樂界對“民族化”的探索,取得了相當重要的成就。
(一)馬思聰作品
《第二回旋曲》1950年,這首樂曲的創作素材來自于陜北的民間曲牌,全曲婉轉動聽,富于濃郁的鄉土氣息;《山歌》1952年,這首樂曲是根據安徽大別山民歌創作的,主題從低音的G弦上開始,感情內在而真摯,后轉入高音區,就像人們在山頂放聲高歌;《慢訴》1952年,這首樂曲是根據陜北的民間曲牌創作,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抒情曲;《跳龍燈》1952年,這首樂曲采用了陜北民歌《劉志丹》的音樂素材,展現了一幅民間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跳元宵》1952年,這首樂曲是根據內蒙民歌《李玉蓮調》的片段創作而成的;《春天舞曲》1952年,這首樂曲是根據主題與湖南、江西民歌音調非常接近,運用舞曲體裁,描繪民間舞蹈的歡樂;《新疆狂想曲》1954年,這首樂曲是根據新疆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創作的,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民的豪放和熱情。節奏具有濃厚的新疆特色。
(二)其他作曲家重要作品
江文也《頌春》1951年,這首樂曲三個樂章,具有民族風格尤其。第三樂章運用了陜北風格的旋律。伴奏以粗狂的打擊樂節奏音響,呈現出了民間特有的歡慶場面;楊善樂《夏夜》1952年,這首樂曲作者根據湘北一帶的“地花鼓曲調”和江南民歌音調作為素材,并將伴奏樂器——大筒的演奏技法移植到小提琴上,突出了水鄉音樂的特色;茅沅《新春樂》1952年,這首樂曲采用民間音調,表現了人們歡度新春佳節的愉快心情,第一主題活潑歡躍,來自于河北民歌《賣扁食》,第二主題優美抒情。在這兩個主題的對比,變奏中,抒發了人民歡欣鼓舞的情緒;沙漢昆《牧歌》1953年,這首樂曲取材于內蒙古昭烏達盟的同名民歌,音樂舒緩優美,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體現了南北朝《敕勒歌》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馬耀先、李漢中《新疆之春》1956年,這首樂曲吸收了新疆民間音樂風格,刻畫了天山南北人民高歌歡舞的生動景象。樂曲中間有一段以小提琴撥弦模仿東不拉和熱瓦甫,樂曲通篇貫穿著活潑強烈的節奏。此曲與《新春樂》被稱為歌頌春天的“姐妹篇”。可以說是這一時期流傳最廣的樂曲;張靖平《慶豐收》1958年,這首作品采用特殊的北方民間調式,吸收了吹打音樂的特點,表現了農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施光南《瑞麗江邊》 1962年,這首樂曲以“江”為背景,具有云南傣族的民族風格,抒寫了傣族青年幸福愉快的生活和純真的愛情。8.秦勇誠《海濱音詩》1962年,這首樂曲是一首以“海”為依托,借物詠懷的音樂詩篇,雖然沒有直接采用民間音樂材料,但旋律、節奏帶有當時一些歌曲的特點。展現了人們在海邊冥思暢想的美好畫面。
(三)改編作品
楊寶智《喜相逢》1956年,這首樂曲改編于馮子存的笛子曲,表現了親人依依惜別和別后重逢的情景。小提琴樂曲保留了原曲的風格,借鑒了原笛曲許多演奏技法。“滑音”的運用,更加生動形象的表達了難舍難分的情緒;許述惠、張寶元《漁舟唱晚》1956年,這首樂曲是這一時期比較成功的改編樂曲。樂曲再現了原曲的端莊、典雅的古典美,又有現代人的抒情;丁芷諾、何占豪《二泉映月》 1958年,這首樂曲根據華彥鈞二胡曲改編的。訴說作者坎坷的一生。由于二胡和小提琴同屬小提琴拉弦樂曲,所以改編后的小提琴樂曲比較接近原著的風格,演奏中借鑒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四)協奏曲
陳鋼&何占豪《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1959年,這首樂曲選擇了再民間流傳很久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真摯愛情”的題材,吸取越劇唱腔中最優美的曲調作為創作素材。作品采用單樂章奏鳴曲曲式。反映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對封建壓迫的憎恨和反抗。這部作品一經公演,便成為中國交響音樂的代表性曲目,在世界各地廣泛演奏。這首樂曲是迄今為止中國作曲家創作的世界影響力最大的音樂作品之一。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這十年特殊時期,小提琴藝術遭到了巨大破壞,大批音樂家受到迫害,。“文革”初期,音樂創作幾乎停止。“文革”中后期,才出現了一些作品。然而也由于文藝政策的影響,大多為改編作品,原創作品非常少。
(一)改編作品
陳鋼《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1973年,這首樂曲是根據吐爾遜卡爾創作的歌曲《美麗的塔什庫爾干》,劉富榮改編的笛子曲《帕米爾的春天》以及塔吉克族民間音樂素材改編的小提琴獨奏曲。吸收和借鑒了中國民間器樂曲的一些特殊演奏手法和外國的現代作曲技巧,描繪了塔吉克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騰場面和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苗嶺的早晨》1975年,這首作品根據白誠仁的同名笛曲改編。旋律明朗清新,節奏明快熱烈,富有苗族特色。在保留原曲口笛音樂的特點外,還吸收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展示了一幅苗嶺晨曦中萬物蘇醒的優美景色。
(二)重要創作作品
李自立《喜見光明》1972年,這首作品的靈感來自于一幅名為《重見光明》的油畫,畫中表現了一位老人剛被治愈眼疾,“重見光明”的感人場面。音樂作品的高潮部分運用了廣東音樂的“乙反調”,演奏手法上借鑒了琵琶的掃弦,使樂曲獨居特色,深摯感人;李自立《豐收漁歌》1972年,這首樂曲吸收漁歌因素,以南海波濤為背景,描寫了漁民們出海捕魚,豐收歸來的喜悅情景;何東、李超然《黎家代表上北京》1972年,這首樂曲以黎族的民間音調為基礎,突出了黎族舞蹈的節奏特點,烘托出黎族人民歡送代表上北京的熱烈氣氛。
綜上所述,1937——1976這段時間涌現出的小提琴作品,是不乏優秀之作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東西,如何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呢?我想,這需要作曲家和演奏家深入民間、向民間學習、汲取民間音樂養分的聯合,才能創作出中國優秀的小提琴樂曲。新的推廣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只有大家來關注,來宣傳,營造一個良好的創作氛圍,新作品才能更快的流傳起來,中國的小提琴的事業才會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錢仁平.中國小提琴音樂[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1.
[2]楊寶智,張蓓荔.弦樂藝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1993.
[4]劉自立.關于中國小提琴作品創作問題的思考[J].人民音樂,1998.
[5]楊寶智.馬思聰與小提琴藝術[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
作者簡介:趙佩珺(1984—),女,漢族,山西省大同市,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