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音樂專業作為我國培養高素質音樂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應提高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本文通過將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進行有機融合,試圖使兩者達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目的,對全面提升音樂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音樂教學;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51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68-01
【本文著錄格式】于紅.高校音樂教學中思政教育模式探究[J].北方音樂,2020,03(05):68,177.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總書記著重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總書記的講話指明高校音樂專業應提高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把思政教育融合進音樂教育中,達成互相促進的目的。
一、必要性
雖然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學目的不同,思政課教人向善,音樂課教人求美,但是善和美都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構成,美的靈魂是善,對善追求到底就是美,兩者相輔相成,所以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密不可分。一方面,思政教育需要音樂作為媒介,從古至今,有無數音樂作品默默的教人向善。而如今我們也需要用音樂的力量機器人對道德的認知,從人類的精神世界由內而外的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境界。另一方面,音樂教育需要思政教育做為根本,真正有感染力的音樂,不僅要聽起來動聽,還要有道得思想的浸入,如果沒有道德作為支撐,音樂作品就沒有了令人動容的深刻內涵,甚至會產生一些負面性的影響。
思政教育和音樂教育不僅有著相同的價值觀,還有著相互吸收借鑒關系。首先,音樂對人的道德有著特殊的約束觀念,音樂的美和道德的善有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系。其次,音樂有著教化、認知等功能,其中,音樂可以依靠感情的培養達到育德的目的。人們通過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就能在不經意間被音樂感化,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就升華了人的靈魂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二)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馬克思主義在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上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全面發展,也就是個體人在社會上進行全面的社會關系發展。社會關系對人的發展有決定性作用,社會關系是實現人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基礎來源,人只有在重視社會發展的前提下,才能為自身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和機會。同時,人可以通過社會交往來突破地域和血緣對人發展地束縛,從而使人的社會交往關系具有普遍性。二是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也就是人在自主活動時不斷滿足自身需要并由低到高發展。三是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也就是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進行全方面的發展。四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既保持人的獨立性、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全面發展,才能呈現人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來進行著差異性全面發展。
二、教學內容
(一)作品選擇
探索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首先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在作品的選擇上,既要符合學生實際,也要兼顧對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引導,達到“以專業化人,以專業育人”的教學目的。
十九大提出要繼承和弘揚中華五千年來孕育出的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文化”的理論為音樂專業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指明了方向。
(二)作品分類
1.繼承與發揚優秀中華文化的曲目庫
例如:鋼琴曲《解放區的天》《和平進行曲》《春江花月夜》等,聲樂曲《關雎》《木蘭從軍》《越人歌》《杏花天影》等。
2.關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設中走向勝利的革命文化的曲目庫
例如:鋼琴曲《放牛娃兒盼紅軍》《瀏陽河》等,聲樂曲《映山紅》《走向復興》《十送紅軍》《八月桂花遍地開》《紅梅贊(歌劇江姐)》等。
(三)專業和藝術要與思政教育相結合
在課程中,將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專業性相結合,既注重專業化訓練又注重思想教育。可以選取集藝術性與愛國情懷為一體的作品作為教學的內容,如《紅梅贊》《翻身的日子》《和平進行曲》《歌唱祖國》《保衛黃河》。
二、教學過程
探索思政教育教學模式,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師的示范性,注重教學方法的藝術性,注重與音樂活動相結合。教師的言行舉止具有示范性,也是重要的德育元素。在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更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言傳身教,讓“德藝雙馨,德為先”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學生的心里,用“四有好老師”的標準要求自己。
注重教學方法的藝術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在教學方法上注意增強思政內容的藝術性。在課堂教學中既要講授技巧,又要全面剖析作品本身所傳遞的人文精神,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更新。
時代在向前發展,教師應具有敏銳的“嗅覺”,與時俱進,不墨守成規,并不斷更新、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時,可以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圖片、影像、視頻中,并結合微課、慕課等課程方式,對教學素材進行梳理,采用更符合當下大學生認知能力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三、專業課教學評價
(一)教學評價的原則
探索思政教育教學模式,應開展科學的教學評價。要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過程的評估。
我們可以從教師與學生兩個教學主體分別開展教學評價。依據教師對于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及運用,采用同行評價、自評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三位一體,對教學水平進行評價。針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打破以往的結果性評價,遵從學生客觀成長規律,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二)教學評價的方法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公平公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外作業和期中考試均安排思政方面的考核內容,杜絕弄虛作假現象,提倡誠信治學;課程思政考核中應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比重,既要求考核技能的掌握情況,更應該注重是否能夠正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以及作品中蘊含的情懷,踐行專業學習和愛國主義的統一;與課程的合理“增負”相結合。
(三)教學評價的目標
在課程教學中,要將專業課程的德育資源、育人元素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在傳遞專業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技能性、藝術性的學習,在學習中感受生活、感知世界、感悟人生。通過教學評價,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落實立德樹人和全面育人的理念,實現專業課程的育德功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
總的來說,思政教育融入到音樂教育中去開展是音樂教學中對教育改革的一次嘗試,是在培養優秀音樂人才的同時又使其具有相應思想道德素質。通過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發展,使得思政教育得到了內在和外在在規范和約束上的統一,使學生在塑造音樂作品時能使其帶有積極向上而又深刻的思想內涵。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又能讓其在學習上得到發展和滿足,從而使得培養出的音樂人才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簡介:于紅(1979—),女,漢族,山東省德州市,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