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張偉 裴海英

摘? ? 要:為改變高校學生理論知識強、實踐能力弱的現狀,文章基于素質教育與開放式教育理念,以東北農業大學“昆蟲學研究法”課程為例,開展了教學改革。通過組建學生專業性社團,建立開放式教學體系,將授課內容引入學生業余生活,寓教于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效果及教學輔助作用顯著,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昆蟲學研究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3-0005-03
在高等教育階段,教學過程常被分為理論授課和實驗授課兩部分。理論課多采用大班制,由教師統一講授。實驗課多采用小班制,由學生參與操作完成。高校學生如能按要求認真完成實驗課,其實踐動手能力將得到有效鍛煉。
目前,部分高校課程考核多注重理論課,而忽視實驗課[1-2]。該種考核方式,使得高校學生也注重理論課,而忽視實驗課學習[3-4]。實驗報告雷同、操作性實驗效果差、演示性實驗效果好等情況,成為實驗課授課教師常遇到的問題。實驗結束,學生就不再過多關注相關實驗內容和技術。上述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學生理論知識強、實踐能力弱的現狀。
本文作者在教學工作中,以“昆蟲學研究法”課程為載體,建立了“H形”開放式授課體系,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全新改革。即,在理論課和實驗課以外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一、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
(一)素質教育理念
教學設計改革重點,是嘗試改變注重知識傳授和考試分數、忽視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課程考評體系,強調學生實踐能力鍛煉及綜合素質培養與提高。
為改變學生重理論知識學習、輕實踐能力培養現狀,開展了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即,建立了學生社團——東北農業大學昆蟲協會,組織開展專業性社團活動,鍛煉了學生標本制作、昆蟲攝影等方面的實踐能力。進行年度性昆蟲標本巡展活動,要求學生完全獨立進行組織和籌劃,更要求學生能對展覽用有害生物標本進行準確講解。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又能提升其有害生物的識別和鑒定能力。
通過活動開展,將授課任務重點由知識講解上升為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在多項素質潛能均得到開發和提升后,其將逐漸內化為學生的整體良好素質。
(二)開放式教育理念
目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教育信息資源海量增加。全方位開放式的新型教育,必將取代傳統封閉式的教育格局。
在已有授課體系中,本門課程被劃分為理論課和實驗課兩部分。兩部分授課過程相對獨立,又各自封閉。改革后,授課過程逐漸由原有的課堂教育向實踐教育轉變。即利用學生社團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打通原有各自封閉的理論授課和實驗授課過程,形成開放式的課程系統。將原有理論授課知識點,通過合理設計的社團活動,融入學生課余生活,不斷提高學生創造潛力,同時提升其綜合素質。
現有活動,包括昆蟲標本制作、館藏標本修復、昆蟲攝影大賽等內容。目前,也已將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建設成為一個開放體系。隨著“昆蟲學研究法”授課內容的更新,第二課堂活動也在不斷更新和變換,以求能夠更好地為課程服務。
二、教學改革的思路
高校學生之所以重理論課而輕實驗課學習,原因之一為目前的考核方式仍側重于理論課考核而常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評價。此外,學生對實驗課內容和授課形式興趣不高,也是重要原因。
要解決上述問題,提高學生聽課興趣是關鍵。常規授課方式,多在固定時間和固定地點,利用固定方式進行授課。對于這些,新時期大學生早已熟悉。多媒體授課,其在初、高中早已司空見慣,很難再有新鮮感。上述因素,均是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
在本次教學改革中,嘗試建立了開放式的教學體系,將授課內容引入學生業余生活。為提高“昆蟲學研究法”授課質量,建立了大學生專業性社團組織——昆蟲協會。通過學生協會,組織專業性強的第二課堂活動,將授課內容引入學生課余活動。寓教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授課質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三、“昆蟲學研究法”教學改革的內容及措施
(一)教學改革的內容
本次教學改革所涉及內容,并非針對授課方法、考核方式和課堂管理等具體內容,而是針對教學設計層面改革,屬教學理念改革內容。
在高等教育階段,高校都會比較重視課堂教學過程及授課效果的評價和考核,而對學生課后學習情況少有關注;也常會重視理論知識傳授,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提升關注度不夠。
本次教學改革內容,主要為設計、建立“H形”開放式教學過程(見圖1)。通過組建學生社團,有效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建立實驗課和理論課知識的聯系橋梁,為授課內容作有效補充,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教學改革的方法
1.建立專業性的學生社團。2.通過學生社團,組織與植物保護專業知識有關的第二課堂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
(三)教學改革的措施
具體教學設計改革措施,實施過程如下。
1.依托東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建立大學生專業性社團組織——東北農業大學昆蟲協會(第二課堂的依托載體)。
2.組織1—2項專業性社團活動(第二課堂活動),探究將“昆蟲學研究法”部分授課內容引入第二課堂的可操作性,評價利用相關活動促進專業課學習的實際效果。
3.廣泛設計、開展各項專業性第二課堂活動,將“昆蟲學研究法”授課內容全面引入活動中,促進課程學習,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四、教學改革成效分析
(一)教學效果提升顯著
自教改以來,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昆蟲學專業知識的興趣。昆蟲協會成員,主要為大一和大二年級學生。通過參與協會活動,已能夠掌握昆蟲標本采集和制作技術,對昆蟲攝影及繪圖技術也有所了解,對專業課已形成一定關注度。這樣,在第五學期開出“昆蟲學研究法”課程時,相關學生已對授課內容有所接觸和了解。其聽課興趣和課程參與度,均會優于完全未接觸專業知識的學生。學生的參與和關注,有助于提升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
近5年來,“昆蟲學研究法”理論和實驗課的考試通過率均為100%,實驗課學生成績的優秀率也為100%。學生對授課教師的評教成績,均為優秀。由于教改以來良好的授課效果,上述課程榮獲“東北農業大學第二屆課堂教學質量獎二等獎”。
(二)學生實踐能力大幅提高
通過專業性活動開展,使學生提前接觸了植物保護專業知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在各類、各項活動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1.昆蟲標本制作能力提高。昆蟲標本制作,是理論課授課內容之一。通過開展“館藏標本修復”等活動,使植保專業學生的標本制作能力得到了強化和鍛煉。在“東北農業大學首屆生物標本制作大賽”中,植物保護專業學生提交的昆蟲標本參賽作品獲得多項獎勵。
受理論課知識點啟發,植保2015級本科生曹苗苗等人申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SIPT)“昆蟲工藝品的制作與營銷”獲得校級立項。植保2016級翟雨桐等同學,攜帶自制的昆蟲創意工藝品參加了“第一屆全國大學生植物保護專業能力大賽”,榮獲“植保創新創業項目展示”銀獎。
2.昆蟲攝影技術水平提高。2016年以來,定期開展了“昆蟲攝影知識講座”活動,鍛煉植物保護專業學生的昆蟲攝影技術。2017年,組織植保專業學生參加了由中國昆蟲學會舉辦的全國昆蟲攝影比賽,榮獲“第三屆全國昆蟲攝影比賽”優秀組織獎。
3.害蟲鑒定能力提高。2015年,在開展“校園常見害蟲調查”活動中,在東北農業大學餐廳北外墻處發現了舞毒蛾越冬場所。經鑒定和統計,共發現舞毒蛾卵塊1250余塊,每卵塊內有卵約460粒。如僅1/10存活,也有5.75萬頭幼蟲發生。針對這一緊急蟲情,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向學校園林管理部門提交了“開展舞毒蛾越冬場所治理工作”的建議書,并得到相關部門重視,有效避免了該害蟲的暴發,為校園建設做出了貢獻。
已開展的專業性活動,對參與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有較大幫助。如:年度性“標本巡展”活動,要求參與學生對常見農業害蟲進行準確識別。通過活動開展,可提高學生害蟲鑒定能力。而正因具備這一能力,學生才能及時發現蟲情,并準確對害蟲種類做出鑒定,有效預防了舞毒蛾校園內的暴發。
(三)教學輔助作用顯著
1.協助完成了庫藏標本的整理與鑒定。東北農業大學昆蟲標本庫,始建于1949年,庫藏標本歷史達101年,共保存有標本10萬余號。自建立至今,由于工作量巨大,一直未能對庫藏標本進行有效歸類和鑒定。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相關分類研究工作的開展。自2010年,組織學生開展了“庫藏標本鑒定”系列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提升了學生標本鑒定能力。更重要的是,歷時9年時間,已基本完成了庫藏標本的鑒定和分類工作。
相關工作的完成,對于未來東北農業大學昆蟲標本館的建設意義重大。這對開展昆蟲分類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一工作得以順利完成,與教改活動的開展密不可分,且不可或缺。
2.參與學校、學院教學評估工作。在開展“2015年昆蟲標本巡展”活動期間,恰逢“國家實驗中心評估檢查會議”在東北農業大學召開。評估組專家看到學生獨立完成的昆蟲標本后,對在校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給出了極大認可和好評。
2017年5月11日,中國農業大學植保學院專家到東北農業大學進行“本科教學改革研討”。在參觀了第二課堂活動后,對植保專業學生的能力給出了較高評價。
五、案例推廣的價值
(一)改革成效顯著
在開展本項教改活動后,“昆蟲學研究法”理論和實驗課的學生考試通過率均為100%,實驗課學生成績的優秀率也達100%,授課效果顯著提高。
參與學生的昆蟲標本制作、昆蟲攝影技術及害蟲鑒定能力,均得到提升。同時,本教改項目實施,對于昆蟲學相關教學工作開展也具有重要輔助作用。
(二)適用范圍廣泛
本案例適用于高等院校的所有專業,且教改過程簡單,建議進行大范圍推廣。其關鍵步驟是要抓準切入點,依靠輔導員教師和學生會成立專業性學生社團。社團成立后,再有效組織專業性活動,即能較好發揮學生社團的第二課堂和教學輔助作用。
(三)示范作用明顯
在看到本教改措施具有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理論課教學效果后,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現又成立了學生社團“植物病理協會”。目前,該協會正在組織學生參與植物病害標本鑒定工作,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病害鑒定能力,也提高了植物病理學教學效果。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現也成立了“百草園”學生社團,正在開展相關活動。
本教改案例適用范圍廣,可操作性強。如能進行合理推廣示范,相信對其他院校和專業的課程教學效果提升,也能夠發揮輔助作用。
六、案例推廣的難度
(一)案例推廣的難點
在全國各高校中,為豐富學生業余生活,均成立了各類相關學生社團。音樂協會等文體性社團、電子競技協會等競賽類社團及英語協會等學習性社團,廣受學生歡迎。而類似昆蟲協會等科普性社團,在高校中的受眾并不廣泛。因此,要緊緊依托相關專業,以本專業學生為主體建立專業性的科普性社團。
第二課堂載體——學生社團成立容易,但維持社團良性運行需要下大力氣。如何維持社團正常運行和提高參與學生對相關專業的興趣,是案例推廣難點。
學生社團活動,具有其自身特點。社團活動低年級新生關注多、高年級學生關注少。大一新生剛進入校園,對大學生活充滿新鮮感,部分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具有一定盲從性。因此,不建議招錄大一學生進入專業性協會。大二學生已開始接觸專業課,大三學生對專業課已形成深入認識。可將大二和大三學生,作為社團活動的主要參與群體。部分社團活動,前期參加人員多,后期參加人員少。上述現象的出現,多由社團活動對學生吸引力不足而引起。組織社團活動時,應注意活動內容性,更應注意各次活動間的差異性。相對于室內活動,如能嘗試組織開展校園內的戶外活動,將可能更好地激發參與學生的興趣。也可嘗試,組織全校或全院性的相關專業知識競賽。既可豐富參與學生興趣,又能有效促進專業知識學習,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可提升學生參加活動興趣度的有效途徑。
(二)案例推廣的關鍵
1.大學生輔導員和學生會的支持,有助于本教改案例的順利推廣。
2.學生社團須配備指導教師。為保障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能與理論授課內容相統一,相關理論課授課教師為社團指導教師的最佳人選。
3.指導教師必須具有極大奉獻精神,同時具備設計、組織及實施相關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管樂.大學實驗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2).
[2]樊慶德.高校生物實驗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2,(7).
[3]關艷玲,孟林華,朱龍.高校實驗課教學的現狀及改革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1999,(9).
[4]趙希文,尹海潔,吳菊花,等.高校實驗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改革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6).
[責任編輯? 包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