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江山與風月,最憶是杭州。此行探梅的第一站是杭州植物園的“靈峰探梅”——浙江三大梅事之一。
清晨,從青芝塢登高至桃源嶺,沿1.5公里的緩緩山徑在梅花間穿行,湖山依依,50多個品種、6000多株梅樹凌寒開放,別有幽趣。這兒的細枝朱砂梅虬枝蒼老,暗紅的枝條與嬌艷的紅花相映襯,彰顯著堅強蓬勃的生命力,別稱“鐵骨丹心”。往西坡的靈峰寺走,穿過20多畝的臘梅林,密匝匝簇擁著的黃花如金雕玉鏤,清香沁脾。尤其要特別說到掬月亭前的一叢七星古蠟梅,為清代靈峰寺僧人所植,是杭州地區體型最大、年代最久遠的蠟梅叢,掩映著樓臺閣榭,清雅遒勁。杭州最是悠閑之城,茶室總是設在風景絕妙處,在巨大的白梅樹下飲一杯清茶,任早春的風輕柔拂面。
從靈峰下來沿靈隱路步行1公里便到孤山,這是西湖最大的島嶼,杭州人文盛地。自西泠橋、北里湖一直到平湖秋月,沿湖廣植臘梅、花梅,暗香浮動湖光水色。“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處最情癡。孤山林下三千樹,耐得寒霜是此枝。”北宋處士林和靖于此建放鶴亭,終生不娶不仕,梅妻鶴子,詩畫為伴,其墓廬梅花護擁、鶴冢相依。放鶴亭石碑所刻南北朝鮑照的《舞鶴賦》,是康熙皇帝臨摹明代書法大家董其昌的行書,欽立于此以彰表對高潔之氣的敬仰。從這里繞梅花掩映的湖岸徒步,瑪瑙坡、一眼泉、文瀾閣、清行宮、敬一書院、俞樾樓、六一泉、白蘇二公祠、蘇曼殊墓、陳其美墓、西泠印社、印學博物館、西湖博物館、西湖美術館……在密集的人文故跡中漫游半日,熏染著孤山厚重的歷史人文。暮色漸圍,梅香風輕,殘荷寒鴨,游人少至,此時,孤山之“孤”,與西湖對岸熙攘的旅行團相比,恍如隔世。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蘇東坡先生于杭州,如梅花之清氣,已滲入這座城市的骨髓,香飄千年。來杭州必瞻蘇東坡紀念館。館前盛放的白梅紅梅,紀念著這位詩人對杭州的深遠眷戀和巨大貢獻。從這里穿過東坡先生督造的蘇堤,經過花港觀魚的幽林前往楊公堤,抑或漫步太子灣,都是早春西湖最妙曼的徒步路線。一路穿花拂柳,梅櫻芳菲,在花陰下展書喝茶,任西湖春水吹皺滿心漣漪,如此半日,端的是任神仙也不要做了。
拍去落在肩頭的花瓣,穿過滿樹花苞的高大玉蘭,緩坡上是秀逸的牡丹亭,被巨擎的紅梅繁花覆蓋著,如在畫中。遠遠有昆曲聲悠悠傳來,《牡丹亭》的游園驚夢雖發生在西蜀,但杭州西湖是杜麗娘還魂后與柳夢梅新婚之所,如此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若杜麗娘重生,也愿在此重逢柳夢梅的吧!
余杭的超山,賞梅勝地,因著白居易的“三年閑悶在余杭,曾為梅花醉幾場”而更引人,郁達夫有文贊“因塘棲鎮和超山、獨山等處,便成了一般游人對杭州記憶的中心”。杭州第三天,我坐地鐵到2號線的終點臨平,沿著郁達夫《超山的梅花》所記之足跡,從超山到塘棲古鎮,漫游了一天。當地人說,超山梅事可持續三個月,冬末最是超山好時節,十里白梅凌寒傲放。從北門進入,紅梅夾道,此時,春信漸發,白梅略過,美人梅等紅梅正嫣然流霞。宋梅亭、浮香閣、大明寺等亭臺樓閣交疊在虬枝百態的臘梅紅梅叢中,美麗的唐梅和奇特的宋梅花枝吐玉。自古超山梅花天下奇:“古”——1300多歲的唐梅、800多歲的宋梅,依然著花;“廣”——十余里白梅平鋪散玉,如飛雪漫空,天花亂出;“奇”——梅花300余品種,超山就廣植200多個品種,一般梅花只五瓣,惟超山梅花有六瓣,甚是稀奇。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著名金石書畫大師吳昌碩一生鐘愛超山梅花,把超山作為長眠之地。梅花環繞的大明堂建成了吳昌碩先生紀念館,展示的是自古由來的探梅文化。經過吳昌碩先生墓地,開始攀登超山,一路梅林簇擁,轉了十八個彎及至高處,達真武殿、妙喜寺、玉喜寺,于山頂俯瞰余杭沃野平疇,水鄉澤國,好一番壯麗!下得南坡,參觀中國戲曲梅花苑,這里分劇種展示了中國戲曲之大成和“梅花獎”的由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梅花香自苦寒來,最能象征古老戲曲藝術的堅韌雋永。
染著超山梅香下來,坐公交車直達6公里外的塘棲古鎮。江南水鄉古鎮眾多,可同樣的拱橋流水、窄巷石路,杭嘉湖平原的古鎮,在大氣勢上,沒誰敢與塘棲比。這里是古運河上杭州的北大門,曾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枇杷之地,明清富甲一時。“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檐頭。”臨京杭大運河而建的廊檐街,曲曲直直將全鎮連成一片,沿河的美人靠(塘棲人稱米床)綿延不絕,廊棚和美人靠之廣之盛,在江南水鄉找不出第二處。高高低低的石橋連接著河道水巷,全鎮共有石橋三十六爿半。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廣濟橋,是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保存下來的七孔石拱橋,宛若長虹臥于古運河碧波之上。早春二月,坐在橋頭的“那年二月”咖啡廳,臨河的廊棚夜色氤氳,和著郁達夫文中所記“上塘棲鎮上去痛飲大嚼”的氛圍,就著黃酒品河鮮,春風醉矣。
(本文選自:旅游 202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