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新社4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漁民用浮動村莊在受污染的海水中養魚漁民朱春福(音)世世代代都在中國福建沿海以捕魚為生,但過度捕撈導致魚類資源枯竭時該怎么辦?在福建沿海的霞浦縣,人們可以選擇養魚。這一轉變,讓霞浦縣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水產養殖基地,并且催生了諸多漂浮在海上的社區(如圖)。
在這片迷宮一樣的海灣上,是拼湊在一起的浮動平臺,漁民們在上面生活,管理水下的網箱,網箱里滿是海參、黃魚、海藻等海產。朱一年當中有好幾個月要和其他7個人住在這里。他說,像他這樣的海參養殖戶每年可以賺幾十萬元。
中國的水產養殖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部分原因是數十年的捕撈讓黃魚難覓蹤跡。今天。水產養殖已經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魚生產國,福建東南部占全國黃魚產量的85%,而霞浦縣又是主產地。
與中國其他地方一樣,霞浦縣也因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暫停鍵。但在當地政府敦促下,捕魚業首先復工,抓緊時間利用好捕魚季節。復工出海始于2月,當地政府設立了很多檢查點,給工人和漁民測量體溫,如今繁忙的春季捕撈季正全面展開。
污染是一大威脅,浮動漁村靠大塊硬質泡沫支撐,不能降解的材料碎片散落在海面上,生活垃圾被扔到海里。生活污水直接被排到海里,養魚的飼料也污染了海水。水產養殖的經濟機會吸引了大批內地打工者,讓情況更加糟糕。
2018年,當地政府制定新規,遏制污染和控制漁場的快速擴張。33歲的郭世貴(音)養了6年魚,兩年前開始轉行做電商。提及養魚的日子,他依然津津樂道:“我就像籠中鳥,活動空間不大,但我覺得很自由”?!?/p>
(劉德譯)
環球時報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