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東霞 劉平

11月4日早上,南寧市碧翠園學校(以下簡稱碧翠園學校)小學部學生唐展鵬起得特別早,因為這天是他擔任道德班長的日子,要早早到學校迎接老師和同學。“從前唐展鵬起床都要多次催促才行,寫作業也拖拖拉拉。學校開展傳統儀式感教育后,他現在做事自覺多了,基本不用我操心。”唐展鵬的媽媽頗為欣喜地告訴記者。
傳統儀式感教育是碧翠園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多年來,該校以“厚德博學,與時俱進”為辦學宗旨,積極推進學生德育工作,培養“厚德博學”的“碧翠園學子”。
新生的德育“大禮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陣清亮有力的朗讀聲吸引了記者。“從進校開始,我們幾乎每天都朗讀《論語》《弟子規》等經典作品,學習孝親、尊師、友學、長善、立志,我從中獲益頗多。”該校學生梁嚴元說。
每年入學季,碧翠園學校都會有兩道“風景”:操場上穿著迷彩服的新生們;教室里傳出的優美古典音樂和朗讀聲。這兩道“風景”是該校為新生特意準備的德育“大禮包”。
碧翠園學校有部分學生來自經濟較為困難的家庭,家長忙于生計,家庭教育相對薄弱,學生的行為習慣得不到很好的引導,不文明、不服管教的現象偶有發生。為了“根治”這一問題,2014年,該校開始摸索針對新生的德育“初教”模式,形成了“‘1+1入學教育課程”,利用開學第一個月對一年級、七年級新生進行系統的品德教育。所謂“1+1”,是指“國防教育+傳統文化學習”,國防教育以軍訓、國防知識學習、生活習慣培養等為主;傳統文化學習包括孝、悌、禮、樂、志向、生涯規劃等,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感恩勵志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現代文明禮儀教育、音樂鑒賞藝術教育。
“學習了有關孝、悌、禮、樂等傳統文化后,我明白了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在家孝敬父母,在學校尊敬師長、友善同學,還學會熱心幫助他人,我因此交到了很多好朋友。”碧翠園學校小學部學生潘蘇豪對記者說。
“新生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時期,用優秀傳統文化去啟迪他們的思想,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的熏陶,幫助學生‘外樹形象,內塑品質,引導他們成長為有禮、有德、有才、有為的新時代好少年。”碧翠園學校校長蒙誼強說。
新生入學“1+1”課程作為碧翠園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入學伊始便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
感受傳統儀式的美
“同學,早上好。”唐展鵬微笑著向到校的同學問好,并行鞠躬禮。
“道德班長早上好。”同學答道,同時回以鞠躬禮。
“請進。”唐展鵬說。
“謝謝。”同學答。
這個入校儀式是碧翠園學校傳統儀式感教育的“每日儀式”。每天上學的早晨,該校校園主干道兩側都設置“歡迎崗”,安排8名學生配帶禮儀標識授帶站崗,向到校的師生問好并行鞠躬禮。
“我第一天來到這所學校時,就感到這里與其他學校有明顯不同。這里的師生彬彬有禮,學生們見到老師都會行鞠躬禮,就連第一次見到校長,都被校長的鞠躬禮震撼到了!”碧翠園學校教師孫麗娜說。
在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碧翠園學校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擺在重要位置,注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結合,創設了以中國傳統文化儀式感教育為主題的獨特校園德育文化。
據介紹,該校的儀式感教育包括早晚宣誓、鞠躬禮、兩節關鍵課、道德班長、家庭作業、誦讀《弟子規》六大板塊。具體實施中,該校以“每日儀式”“每周儀式”“主題儀式”三個主題作為框架,通過組織“清晨明志”“道德班長上崗儀式”“暮省感恩”“道德明星展示”“我們的節日主題紀念儀式”等一系列具有鮮明儀式感的活動,引導學生直觀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小軍是儀式感教育的受益者之一。小軍剛到碧翠園學校時,跟同學處不到一塊,常和同學發生口角甚至打架。小軍的班主任觀察后發現,大部分矛盾的產生是由于小軍常常只看到別人的缺點,還用不太友好的態度和語言去指責他人。為此,小軍的班主任每天利用課余時間給他講解《弟子規》,用古人和諧相處的故事教育引導小軍,勸他多看別人的長處,向優秀同學學習。不久后,小軍融入了班集體,和同學相處越來越融洽,還被推選為“道德班長”。
“我們要學會看到別人的優點,贊揚別人的優點,這樣大家才能和諧相處。我會更加努力地變成更好的自己!”小軍說。
如今,以儀式感教育為核心的德育體系,已成為碧翠園學校培養知識與品德兼備的學生的“孵化器”。該校中考成績排名多年位居南寧市經濟開發區前列,該校學生由于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突出,在進入更高一級學校后,有不少成為了學生會干部、班干、團干。
開設德育主題課
情景1:課堂上,大部分同學認真聽課,我旁邊的幾個同學總是嘰嘰喳喳聊個不停,我也很想跟他們一起熱火朝天地聊一回,我……
情景2:昨天班里小Q過生日,邀請很多同學去KTV慶祝,席間,看到很多同學喝酒并抽煙,我猶豫著,被同學嘲笑個不停,我……
展示如上情景后,碧翠園學校教師農晨提問道:“同學們,如果你遇到以上情形,你會怎么做?”
“我可能會加入他們。”“我會大聲斥責他們。”“我會頭也不回地離開,并告訴老師。”……學生們紛紛答道。隨后,農晨給學生播放了視頻《地獄與天堂》。在這節德育課上,農晨以貼近生活的事例引入,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緊接著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自行感受和體會。
“如何利用好班會課,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一個關鍵點。用得好,德育會事半功倍;用不好,照本宣科,學生會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其他德育活動的開展。”碧翠園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劉平說。
碧翠園學校把班會課作為德育主陣地,開設了兩節德育主題班會課:每周一的“明德課”,每周五的“反思課”。“明德課”重在學習道德知識,讓學生明大德、懂公德、知私德;“反思課”重在引導學生踐行“德行”、反思“德行”,做到“長善救失”,使學生積極行動、完善自我。該校提出,德育主題班會課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教師要創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堂,讓學生在游戲中有體驗、講故事中有體會、看視頻時有觸動、同學分享時有啟發。“我很喜歡上班會課,因為班會課可有趣了,既可以看視頻、做游戲、講故事,又能學到知識,真好玩。”該校學生蒙美芊說。
碧翠園學校還開設了“家長課堂”,舉辦親子運動會、親子文藝匯演等活動,布置寒假“家庭德育作業”,讓學生用行動去孝敬父母、幫助他人,構建家校共育體系。該校學生舒麗寧的家長告訴記者,剛開始,他對學校開展這些活動有些不理解,后來參加了“家長課堂”,他改變了原來的想法,不僅自己從中有很大收獲,也看到孩子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這么多年來,我校師生在傳統文化的潤養下,變得越來越有活力、越來越自信。今后,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因子,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我校發展的‘助推劑。”蒙誼強說。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