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鵬
(西安石油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5)
傾斜管內ZNLF條件下的流動實驗,是由Gregory等[1]人最早進行研究的,實驗過程是先向管內注入一定量的液體,接著逐漸增加氣體流量,直到管內的液體被全部排出。Gregory等給出了一系列結論:當初始液相體積不變時,持液率會相應增大,但當管徑增大到一定程度,管徑對持液率的影響將減小;當初始液相體積增大時,壓降會相應增大。
Kokal和Stanislav[2]用 Gregory的實驗數據結合Dukler和Nicholson等人的模型,提出了一種壓降與持液率隨臨界攜液流速變化較好的模型。
M Birvalski和 G B Koren(2014)[3]的實驗方法建立在Amaravadi[4]上。但是,由于他們比較關注管道上傾段的液層,即臨界狀態下的液層,因此擴展了設置和實驗方法來收集這些條件下的所有相關數據。
起伏地形濕氣管道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管道包含下傾段和上傾段,其中上下管道與水平方向夾角分別為θ2、θ1。液相(積液) 為水,氣相為空氣。管道上傾段與下傾段長度均為15D。

圖1 起伏地形濕氣管道示意圖
本文使用ANSYS Workbench中自帶的Mesh模塊對計算域進行網格劃分,本文使用六面體網格來提升網格質量。在對網格進行無關性驗證之后,最終網格數確定為35萬。

圖2 液體在管道上傾段的平鋪過程
如圖2所示,當入口氣速在4m/s左右,氣液界面上并未產生較為明顯的波動,只能夠觀察到在氣液界面上產生細微的波動,此時的流型屬于光滑分層流;當氣體的入口速度提升至5m/s左右,液層起始處將會產生明顯的波動;當氣體入口流速增大到7m/s左右,液層起始處就會產生較大的波動,此時流型將轉換為波浪分層流;隨著氣體入口流速的不斷增加,上傾管段液層平鋪長度增加,厚度變?。划斎肟谒俣仍黾拥?m/s左右,管道中的積液將全部被帶離彎頭并平鋪于上傾管段[5]。
如圖3所示,由于初始入口氣速過低,氣體無法攜帶液體向管道上傾段移動,因此上傾段液層長度為積液在上傾段的初始平鋪長度。當入口氣速低于5m/s時,氣體流速對流動幾乎沒有影響。當入口氣速大于5m/s,管道上傾段液層長度明顯增大。當入口氣速達到9m/s時,液層已經完全平鋪于管道上傾段。

圖3 入口氣速對液體向管道上傾段移動的影響
為了描述這一現象,首先需要將力的方向作以下定義:與氣體流動方向相同的力為動力,與氣體流動方向相反的力為阻力。氣液界面上的剪切應力為動力;液體受到管道方向的重力分力為阻力。當動力大于阻力時,液體會朝著管道上傾段加速流動,管道彎頭處的持液率會下降;當動力小于阻力時,液體會朝著管道上傾段相反的方向加速流動,管道彎頭處的持液率會上升,液體會朝著管道彎頭處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