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愛霞

【摘 要】目的:探討藥物、微波、LEEP手術三種方式在慢性宮頸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本研究選擇我院婦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間收治150例慢性宮頸炎患者為觀察對象,依據不同治療方案分為A組(50例,藥物治療)、B組(50例,微波治療)、C組(50例,LEEP手術治療),對比分析三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A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0.0%,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2.0%,C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8.0%,三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存在統計下意義(P<0.05)。結論:慢性宮頸炎患者接受LEEP手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因而具有更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藥物治療;微波治療;LEEP手術;慢性宮頸炎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047-01
慢性宮頸炎是一種婦科臨床常見炎癥疾病,一般情況下,女性宮頸自身存在防御能力,能夠有效組織下圣旨到病原體進入上生殖道,進而保證女性生殖系統監控,因此,無癥狀的生理性宮頸糜爛通常不需要治療。然而,如果患者存在接觸性出血、乳頭狀增生和分泌物較多等問題,則會增加宮頸癌風險,因而需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高頻電波刀(LEEP)是一種較為安全有效的慢性宮頸炎治療方法,能夠完整獲取患者病理標本,因而臨床應用價值較高,但患者術后存在一定的陰道長時間排液、疾病復發、術后感染、創面脫痂出血及術中出血增多等風險。本研究對藥物、微波、LEEP手術三種方式在慢性宮頸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我院婦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間收治150例慢性宮頸炎患者為觀察對象,年齡38~67歲,平均(53.4±12.4)歲,宮頸糜爛程度:輕度45例,中度60例,重度45例。依據不同治療方案分為A組(50例,藥物治療)、B組(50例,微波治療)、C組(50例,LEEP手術治療),三組觀察對象疾病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患者于月經3~7d后接受愛寶療濃縮液(德國百克頓藥廠生產)治療,通過窺鏡觀察宮頸情況,清除陰道內分泌物和宮頸表面,用棉球蘸取愛寶療濃縮液后擦拭宮頸病變部位,每次5min,每隔2天治療1次。B組患者應用微波治療儀(天津市賽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微波治療,治療功率為65~70W,以宮頸糜爛面中心為核心向外輻射2mm,治療深度為0.2~0.4mm,停留時間2~3s,保證探頭下組織變為黃白色凝固變性。C組接受LEEP手術治療,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外陰部位后進行醋酸及絡合碘試驗,確定病變位置,使用碘伏消毒后,在宮頸外注射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設置功率為40W,用三角形電極在宮頸管內順時針方向旋轉360°進行“小錐切”樣環切宮頸病變組織,切除深度在3~4mm左右,后環形電極修整創面邊緣,使創面呈黃白色。
1.3 觀察指標
痊愈為患者臨床治療后,宮頸糜爛面完全消失,創面形態和上皮化恢復光滑且形態正常,顯效為患者臨床治療后,宮頸糜爛面積縮小超過50%,未見明顯并發癥,無效為患者臨床治療后,宮頸糜爛面積縮小50%以下甚至有所增大。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病例總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加以處理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率(%) 表示,應用x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應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若<0.05則代表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0.0%,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2.0%,C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8.0%,三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存在統計下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慢性宮頸炎是一種發病率較高婦科疾病,性傳播疾病急性感染后、宮頸術后、流產或分娩后女性發病率較高,且治療難度較大。愛寶療濃縮液是是一種常用的慢性宮頸炎治療藥物類型,作為一種強酸性液體,起能夠在不影響鱗狀上皮的基礎上提高組織的凝結和排除速度,起到抗細菌、滴蟲、霉菌作用[1]。微波治療是一種治療慢性宮頸炎的物理療法,能夠直接接觸病變組織,進而產生局部高熱作用,促進病變組織單層柱狀上皮組織壞死和脫落,且不會對周圍臟器組織造成損傷,但這一治療方法深度不足,不利于重度增生患者的治療[2]。LEEP手術能夠從電極尖端放射高頻電波,并快速釋放大量熱量,保證病變組織的完整切割,這一治療方法損傷程度更輕,切除更加徹底,因而適用于深度組織的切除[3]。
參考文獻
[1]趙紅英. 優質護理對LEEP 治療慢性宮頸炎效果的影響探討[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11):341-342.
[2]陳愛春. 優質護理對LEEP 治療慢性宮頸炎效果的影響探討[J]. 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3):1874-1875.
[3]張月瑩.LEEP治療慢性宮頸炎165例臨床觀察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2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