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摘 要】目的:研討糖尿病中醫(yī)治療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我院188例糖尿病患者,對照組:給予患者西藥治療;實驗組:實施中藥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在治療效果方面互比,實驗組97.87%,較于對照組的89.36%,存在差異性,(P<0.05)。治療后,實驗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32%,較對照組19.15%互比,存在差異性,(P<0.05)。結論:針對糖尿病應用中醫(yī)治療療效理想,治療安全性高,控糖降糖符合臨床需求,易于患者接受,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糖尿病;中醫(yī)治療; 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102-01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一般此疾病是中老年人群高發(fā)并,但受到現代工作壓力大、人們精神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tài)等方面的原因導致糖尿病有趨向年輕化形式。西藥治療糖尿病有一定療效,但服用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機體產生耐藥性等情況。中醫(yī)治療歷史悠久,而且有著對機體損傷性小,醫(yī)療費用低以及治療安全性高的優(yōu)勢,易于患者接受[1]。因此,本文針對糖尿病患者應用中醫(yī)治療,觀察臨床療效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我院188例糖尿病患者,由于開展的治療方案不同,將188例患者分為以下兩個小組。
對照組94例:男50例,女44例,平均年齡(55.85±1.48)歲;
實驗組94例:男49例,女45例,平均年齡(55.81±1.50)歲;兩組糖尿病患者在資料方面互比,差距小,(P>0.05)。
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剔除標準:①一次性血糖升高;②中途更換治療方案者;③對中藥材過敏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傳染性疾病;⑥精神異常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西藥治療;應用二甲雙胍藥物劑量為0.25g/3次/日,格列齊特舒緩膠囊,藥物初期劑量為50mg/1次/日,可根據患者血糖狀況適當調整藥物劑量。
實驗組:實施中藥治療;開展中醫(yī)辨證治療,涉及中藥材有生地22g、天冬18g、知母15g、生地黃23g、花粉18g、土地黃23g;針對中消者增加黃連12g、石膏22g、牛膝11g、梔子13g、生地13g;對于下消者增加山藥16g、丹皮10g、黃柏13g、澤瀉12g、知母13g;用1000ml熬制,濃縮成200ml,早晚服用1次。在治療過程中,加強對患者宣教,告知其重要治療階段,不可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解藥食物,按時按量服用,進而確保治療效果。
對患者一共進行30天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治療后,糖尿病患者疾病狀況進行評價,好轉:患者血糖指標調控在標準范圍值內,生命體征正常,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改善:患者血糖指標接近標準范圍值內,生命體征接近正常值,患者精神狀態(tài)一般;無效:患者血糖指標無較大變化,生命體征無改善,患者精神狀態(tài)差;治療有效率=好轉率+改善率。記錄治療后,患者血糖評價指標情況。觀察在治療過程中是否有藥物不安全事件發(fā)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 x±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與實驗組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在治療效果方面互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對照組與實驗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32%,較對照組19.15互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臨床尚無治愈方案,中老年是此疾病高發(fā)人群,但通過臨床數據發(fā)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易形成糖尿病,這多與現代生活節(jié)奏快,飲食紊亂等方面有著緊密聯系。糖尿病血糖升高只是疾病基礎表象中醫(yī),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無法得到患者重視,隨著疾病的發(fā)展,若血糖無法控制在標準范圍值內,會引發(fā)眼底出血、壞疽、器官衰竭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降低其生活水平[2]。
臨床中,對糖尿病患者治療方案多選擇藥物、注射胰島素等,目的就是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值內,控制疾病發(fā)展,減少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西藥治療有一定降糖作用,但隨著應用時間的增加,患者機體易產生耐藥性,而且對其他器官可能會產生損傷[3]。
我國中醫(yī)治療歷史悠久,可實施辨證治療,具有針對性治療作用。由于中醫(yī)治療糖尿病時間長遠,從而形成一套特殊的治療體系,糖尿病可分為上消、下消以及中消,根據不同疾病類型實施相對應治療,上消主要治療目的就是止渴生津、清肅肺胃;對下消治療原則為清熱養(yǎng)陰、滋腎溫陽;對中消患者就是增強益水行舟的目的,從而有效的控制血糖情況,確保生命指標處于穩(wěn)定狀況,控制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外,中藥治療對機體所產生的毒副作用小,適宜長時間應用,進而確保預后效果[4]。
通過此次研究中得知:兩組在治療效果、藥物不良反應方面互比,實施中藥治療的實驗組優(yōu)于西藥的對照組,差異均具有可比性;這更加表明了中醫(yī)治療的優(yōu)勢性與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糖尿病應用中醫(yī)治療療效理想,治療安全性高,控糖降糖符合臨床需求,易于患者接受,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肅杰.中醫(yī)治療糖尿病皮膚瘙癢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53):196-197.
[2]高安麗.中醫(yī)辨證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臨床療效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3):69-70.
[3]馮俏.中醫(yī)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0):56+69.
[4]張麗麗,華秀珍,葉麗麗.觀察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初期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8,10(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