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慶

【摘 要】目的:分析負重位DR片在診斷膝骨關節炎患者應用價值分析。方法:選擇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9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分別進行非負重位DR拍片及負重位DR拍片,對兩種診斷結果進行比較。結果:DR診斷膝骨關節炎患者能顯示膝關節內側關節間隙狹窄,而負重位DR片顯示膝關節間隙狹窄更為明顯,此外,患者存在有骨贅、膝關節對線不良、軟骨下骨改變等表現;負重位DR片對應關節面夾角為0.05-8.04°、(2.75±2.16)°,明顯大于非負重位DR片關節面夾角0.04-4.91°、(1.88±1.28)°(P<0.05)。結論:負重位DR片診斷膝骨關節炎應用效果顯著,臨床可根據影像資料進行有效診斷,能為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依據,臨床上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負重位DR片;膝骨關節炎;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684.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250-02
相關研究表示,膝骨關節炎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主要以老年人為多發群體,一旦發病,患者可出現行走困難、疼痛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需對膝骨關節炎患者進行有效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為其制定治療方案[1]。本研究對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9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分別進行非負重位DR拍片及負重位DR拍片,對其診斷價值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9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男52例,女38例,43-78歲,平均年齡(59.54±4.86)歲,病程2-10個月,平均病程(6.44±1.12)個月,全部患者均是單側患病,左側47例,右側43例。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存在膝關節內翻畸形;臨床配合度高者。排除標準:存在膝關節外翻畸形;臨床資料不完整;存在惡性腫瘤者;合并有膝關節外傷;存在精神異常著;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本次研究已獲倫理委員會知情和批準,所有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使用DF-312A型號天津邦盛醫療DR設備進行診斷,全部患者分別給予非負重位前后位片與負重位前后位片,設置參數:電壓60kV,電流10mAs,膠片距為90cm,操作方法:非負重位:患者取仰臥位,行前后位投照,下肢保持伸直,在檢查過程中,需要求X線中心對準髕骨下緣,并按照常規DR片操作進行處理。負重位:患者站在攝影臺前,保持直立,行前后位投照,膝關節避免出現彎曲,并攏雙腿靠近DR探測器,確保髕骨下緣與X線中線一致。完成檢查后,資料送至工作站,影像資料由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分析,用efilm2.0.3軟件測量關節面。
1.4 觀察指標
影像資料表現;對比兩種診斷方法對應關節面夾角。
1.5 統計學處理
SPSS20.0軟件分析,均數標準差“x±s”表計量資料,t行組間、組內比較;百分比(%)表計數資料,x2行組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像資料表現 DR診斷膝骨關節炎患者能顯示膝關節內側關節間隙狹窄,而負重位DR片顯示膝關節間隙狹窄更為明顯,此外,患者存在有骨贅、膝關節對線不良、軟骨下骨改變等表現。
2.2 關節面夾角比較 負重位DR片對應關節面夾角(2.75±2.16)°大于非負重位DR片關節面夾角(1.88±1.28)°,差異比較具統計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人體膝關節承擔重要作用,當膝關節發生病變會加大影響人們正常生活。膝骨關節炎又稱老年性關節炎,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疾病,該疾病是因膝關節出現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多發于老年人,表現為行走困難、關鍵活動聲響等[2]。對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通常采用軟骨相關保護劑、關節鏡等方案,若患者未及時治療,其負重區域軟骨會隨病情發展出現退化和磨損,使該區域軟骨下骨裸露,患者會出現膝關節疼痛、活動不靈活等[3]。因此,臨床需要重視患者早期診斷,為探討負重位DR片在診斷膝骨關節炎患者應用價值分析,本研究針對本院收治9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給予分析。
本研究顯示:DR診斷膝骨關節炎患者能顯示膝關節內側關節間隙狹窄,而負重位DR片顯示膝關節間隙狹窄更為明顯,此外,患者存在有骨贅、膝關節對線不良、軟骨下骨改變等表現;負重位DR片對應關節面夾角大于非負重位DR片關節面夾角,差異比較具統計意義。表明負重位DR片診斷膝骨關節炎應用效果顯著,臨床可根據影像資料進行有效診斷,為患者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依據。分析原因:膝骨關節炎屬于退行病理變化基礎疾病,其臨床表現是關節腫痛、腫脹、彈響、上下樓疼痛、關節積液等癥狀。且膝骨關節炎疾病病因發生與外傷、勞累過度、體重太重、不正確走路、氣管鏡受寒、下蹲等因素造成,初期癥狀比較輕微。臨床需要盡早進行X線等影像學檢查,以及時臨床診治[4]。數字減影X線診斷顯示,其輻射比較小,照射劑量比較低,檢查快且分辨率比較高,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5]。本次研究中,臨床對膝骨關節炎患者分別進行非負重位DR拍片及負重位DR拍片,與非負重體位DR片比,負重體位DR片對膝骨關節炎診斷準確性高,能為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依據,是因膝骨關節炎發生及發展與患者膝關節負重活動有所關聯,患者膝關節在負重期間承受自身重量,會使膝關節內部存在一定應力狀態。若對患者采用非負重體位DR,取仰臥位,膝關節未處于負重情況下其影像資料和實際情況存在誤差,會對疾病嚴重程度判斷和分析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其治療方案和療效。負重體位DR片在拍片期間和人體正常狀態下膝關節受力情況一致,其影像學資料更符合實際,更加清晰地顯示診斷區域存在的細微變化,可為臨床診斷、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依據。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制約,關于兩組滿意度,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負重位DR片診斷膝骨關節炎應用效果顯著,可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依據,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張艷輝,張立新,劉巖.核磁共振診斷膝骨關節炎的應用與影像學表現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6):101-102.
[2]張卓恒.肌骨超聲在膝骨關節炎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J].慢性病學雜志,2018,19(01):102-104.
[3]葉興偉,陳旭,楊琳琳,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中老年膝骨關節炎的診斷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6,18(03):173-176.
[4]尚峰,李洪臣,徐海龍.膝骨關節炎患者應用核磁共振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外醫療,2016,35(11):195-196.
[5]孟金玲.高頻超聲在膝骨關節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0):1824-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