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匠鋪
01
什么樣的時代是春江花月夜?
什么樣的人生是春江花月夜?
這五個字可以送給哪位女士?
她叫什么?
02
珍珠在皇冠上閃耀。珍珠在權柄上雄踞。珍珠是拍賣會的壓軸藏品。珍珠是細軟中的細軟。但珍珠還有另一種命運:打碎。
珍珠碎了,碎成一地的閃光點,只欠一聲詢問,她是否疼過痛過?
03
珍珠之痛是什么性質?像玉石那樣剛?像山洪那樣野?像松樹干裂成千溝萬壑?抑或像人類有了苦楚卻說不清它的肇始和部位?
說不清啊說不清,可是心里清楚——那就不說吧,讓那塊墓碑空蕩成荒蕪的土地。
04
賽珍珠的墓碑上只刻著“賽珍珠”。
更多的表達在哪兒?更多的表達是什么?還有,誰來表達?表達給誰聽?聽眾中可有賽珍珠?
她早已離開人世。她帶走的除了她已經佝僂的腰背,是不是還帶走了她的聽力、她的耳朵?
如果真是帶走了,這位老人走得好堅決。
也許沒有帶走吧,她將聽力安置在某個節令、某枝花苞、某只昆蟲的哼鳴中。她描寫過大地,大地上有太多的隆起和暗道可以寄存她的傾聽。不需要猜,永遠猜不準,我們只需記住:她還在,她在聽,聽我們說。
05
這是施予我們的信任,也是施予我們的壓力。
我們并不能確定,我們是否還會真誠說話、真誠表達、真誠地面對聽眾。
何況聽眾中有賽珍珠,她是聽著真誠的鳥叫長大的。
06
那只真誠的鳥是麻雀。是的,麻雀,丑小鴨式的鳥,可它的鳴唱和鶯啼燕語一樣,用漢字都可以寫成“啁啾”。
如果評選標準看數量,麻雀應當是中國的國鳥。每個麥垛都有,每片樹冠都有,每座山頭都有,其中一座叫風車山。
風車山在鎮江。每個清晨,風車山上的麻雀就會將一個小姑娘喚醒。小姑娘彈琴時,窗臺上的麻雀點頭;小姑娘讀書時,樹枝上的麻雀搖頭。我們不必理解鳥語的真實含意,我們只須知道,麻雀友愛地陪伴著她。
她就是童年時期的賽珍珠。她用童年在鎮江的辮梢上打了一個蝴蝶結。蝴蝶從美國飛來,她輕盈的一個翩躚,將鎮江帶進了中美文化交流史。
07
不過在當時,準確的表述應當是:賽珍珠走進了鎮江。要再過一些年,她才能走進中國。中國既古老又廣大,走進去不容易。鎮江呢,鎮江也古老,可還沒有老成一枚堅果,它是一粒稻谷,有殼,殼薄,薄得友好,麻雀只是鹐一下,殼就裂了口。這是歡迎的姿態。大地就是這樣養活了麻雀。這也是鎮江的姿態,鎮江歡迎這個異國他鄉的小女孩在此完成她的成人禮。
08
麻雀是賽珍珠的啟蒙老師。麻雀領著她認識了中國大地。
沒有人類、沒有農耕、沒有季節和土地概念的時候,就有了麻雀。麻雀是古老大地上的古老物種。那時候,一切名詞都沒有,麻雀就在后來被稱為在稻麥的穗子上跳躍食取。麻雀先于人類和土地結成盟友。養得活麻雀的年景一定養得活人,當必須從麻雀的櫻桃小嘴里掠奪糧食,那一定是人類遇到了可怕災荒。通常,麻雀是豐年的預報員和歌頌者,它們像參加一場派對,在收割后的莊稼地里挑挑揀揀,干癟的稗子進不了它們的食譜。歷史從來就是這樣,然后,不知因為什么,歷史起了褶皺,在那些脆斷的年代,大地的原住民麻雀成為入侵者,要為歉收承擔偷竊的罪名。麻雀成了一種隱喻。我們怎樣對待過農民,我們也怎樣對待過麻雀。麻雀、農民和大地,都曾經在一段又一段瘋狂的虐待史中慘不忍睹、痛不欲生。
09
風車山上的麻雀,鎮江城里的麻雀,中國的麻雀,被賽珍珠怎樣描寫過?
10
賽珍珠現在是個寶了,過去卻是長刺的毛栗子,沒法握在手里,刺人哩,所以誰也不喜歡她。得了諾獎,西方的美國人說她文學水平太差,羞于為伍;而東方的中國人則抨擊她丑化了中華民族。生前被污名,死后卻能被各方欣然接納。賽珍珠沒變,變的是這個世界的價值取向。
為什么變?據說是“由于歷史原因”,卻又不把原因說清楚。是擔心二次傷害了賽珍珠,還是害怕撓破了自己的臉?
11
第一個翻譯《水滸傳》的西方人是賽珍珠,她將書名譯為“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個譯名讓中國人也跟風嘲笑起賽珍珠的文學水平。
譯得真的拙劣么?我們真的有資格奚落她?
賽珍珠和李逵哪兒都不像,可她希望做這個黑旋風,因為他有宋江大哥寵著、罩著。不要豪放地說什么讓世界充滿愛,每個人需要的是小愛,是親切地指向自己的體積很小的愛意和溫暖。大體積的愛像熱氣球浮在空中,你得仰望它,只有小小的氣球,用線牽著可以陪你在江堤上奔跑。賽珍珠想要的就是這只小氣球。
梁山水泊那伙好漢,他們間的兄弟情誼,有酒同碗喝、有難共赴死,這些堅硬而又柔軟的品質,可曾在賽珍珠的文學江湖中出現?
12
我拍過許多照片,背景中有花樓雨榭、羅綺飄蕩,可是沒有孔子。我從未與孔子同框。
還有哪個中國人比孔子更經得起摔打?兩千多年中,一會兒捧,一會兒打,打不倒再吹捧,捧起來又想再次掀翻。這就是偉大。只有偉大才經得起周期性的質疑、詆毀和磨難。我見證過這種周期性。我還到山東曲阜參觀過孔林??琢种性嶂咨腥危蚁矚g這個寫《桃花扇》的劇作家。“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笔畮讉€字,敵得過一部斷代史,于是恭恭敬敬地和他合影。其實,在孔林中,孔尚任只是個小小的配角,一號人物是孔子,可是到了孔子墓,我只是看看,絲毫沒有合影的沖動。我景仰孔子,但我不是他的粉絲,我和“至圣先師”之間橫亙著遙遠的距離。
可是賽珍珠往前跨了一步:前面墻上,掛著吳道子的“孔子行教像”,賽珍珠虔誠地站好,等待相機按響快門。照片中的賽珍珠已是滿頭銀發,她的肩部以上的背景是孔子像??鬃痈撸愓渲榈停@樣的構圖,既實現了同框愿望,又表達了滿滿的謙卑。
13
鎮江最糟糕的一次失敗是喪失了沿海城市的區位。
原來是???,后來成了沿江,陷在一片沖積平原上,猶如干涸的湖盆上擱淺了一艘船。
地理大倒退帶來的后果是審美價值的大縮水。海在哪里?踮腳看不到海鷗,翹首聽不到海浪。而原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過是鎮江人習以為常的景色。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據說描寫的就是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風光。
因為這個美好的傳說,當一批舞蹈家要用一臺舞劇向賽珍珠致敬,他們也就有了理由,將演出命名為《春江花月夜:賽珍珠》。
14
簡直像衣錦還鄉。
以舞劇的名義,賽珍珠回到鎮江。鎮江是她的“中國故鄉”。坐在劇場中,我來看我的“美國老鄉”。
這臺戲,打動我的是劇終,演員謝幕的方式。他們一路奔跑,跑到臺口,再返身跑遠,然后又張開手臂奔到臺口,一遍一遍,像波濤洶涌,把我撞得東倒西歪。我為這樣的結束語叫好。謝幕時,一切音樂都停止了,只有演員奔跑的啪啪聲,輕微卻聲聲貫耳。
這不是一個有故事的舞劇。賽珍珠本是有故事的人,到了舞臺上卻弄丟了故事。賽珍珠本是有沖突的人,偏偏這個沖突無法用舞蹈表現。因為這個原因,觀劇時我不斷出戲,甚至想,假如賽珍珠也在現場,她會認可這個版本的賽珍珠么?
更進一步的疑問是,賽珍珠內心難以言說的寂寞、無法排遣的不解和缺少信心的期待,能夠用“春”“江”“花”“月”“夜”概括么?
15
對于賽珍珠,最好的概括可能還是那個字——橋。
橋是一種結構物,橋不是主角,橋提供的是服務性功能,橋終生承受碾壓,橋還是默默的,不自辯,不踢館,不甩手而去,處在任何情緒中,橋都在堅守。
當橋發出呻吟,當橋嘆息,那時,橋將垮。
16
已是驚蟄。我的麻雀呢?
請叫起來,我在聽。
聽大地啁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