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萍
一、重視回歸教材
高考考試材料在課外,知識點卻在課內。二輪復習更應該回歸課本,以一個全新視角來復習,從而獲得全新的視野。高考復習一定要“回歸教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文言字詞句、詩歌鑒賞等基礎知識絕大多數都出自課文。高考各類文本的選材都與教材中的課文存在聯系或有相似性。例如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考課內”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考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以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通過聯想已學過的課文、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和成語來解題。
二、規范答題習慣
在二輪的專題復習中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科學控制答題時間。通過模擬考試,要有效地培養自己準確填涂答題卡、看懂試題內容、看清答題要求、在指定位置作答、合理安排考試時間等好習慣,這些習慣看似微不足道,但細節決定成敗。在二輪專題考試訓練中,作答要立足分值,緊扣采分點作答;考后要研究參考答案,揣摩參考答案的思考角度和表達方式,力求使自己的作答更接近參考答案;作答要全面詳盡,言簡意賅,最好分點作答,條理要清晰,層次要分明,這樣既便于閱卷老師評卷,更便于自己多得一兩分;書寫要工整,卷面要整潔,抓好“面子工程”,尤其是作文的卷面書寫。
三、整合知識網絡
在二輪復習中,學生要構建自己的語文知識網絡,與一輪復習的高考考點進行整合歸納,理清每一個考點究竟包含了哪些考查內容,明確每一個考點所考查的能力點是什么,它通常會怎么考,考點與考點之間有怎樣的聯系,由此構建成自己的語文知識網絡。如果考生能認真細致地將這些考點整合歸納,就能夠形成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四、提高復習效率
在二輪復習中,考生要確保每天有一定的做題量。做題的目的是為了積累鞏固知識,掌握總結答題規律。對于訓練中做錯的題目,要建立錯題本,也可以在使用的資料上做出特殊標記。錯題恰恰是訓練的重要收獲。每個星期都要抽出一定時間,自覺主動地去瀏覽糾錯本,把已經做過和考過的試卷中的重點題目做好小結歸納,提高訓練效率。
1.現代文閱讀的復習重點是練習近幾年的全國卷高考真題,通過高考真題的訓練,培養自己從關鍵詞、關鍵句入手快速把握文意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解題思路,找準答題區域和方法技巧。養成首先在文本上勾劃、圈點、分析、概括,較好地把握文意,然后再讀題、做題的好習慣。要加強語言理解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在二輪復習中,我們要適當地閱讀一些不同類型的文章,以豐富我們閱讀不同文本的經驗。
2.病句復習則要熟悉病句的六大類型,可以把一輪復習中的病句題整理出來,根據病因分類整合,把典型句子牢牢記住;還可以把近幾年的高考病句真題梳理歸納,分類檢測,進行實戰演練。用扎實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做題的能力就會有效提高。
3.文言文閱讀復習要重視朗讀,最好每天抽出早晚讀時間來誦讀文言語段,以增強語感。聯系學過的課文,強化文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積累和遷移能力,重視翻譯,努力提高得分率。
4.詩歌鑒賞復習講究抓住意象,體悟意境,善于表達。首先一點是“積累”,積累常見意象。詩歌有很多的意象是固定的,了解它們的含意有助于理解詩歌。其次要掌握常見的表達技巧,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篇章結構、表現手法,對每一種技法都要如數家珍。最后就詩歌賞析的有關知識進行整合歸納,并總結煉字型、意境型、分析語言型、分析技巧型、綜合比較型等答題模式。
5.作文復習講究強化審題,積累素材,增強文采。(具體復習策略,我們在第25期高考沙龍有詳略講解,考生可以回看,查漏補缺。)
小貼士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一、清除學習障礙,降低行動前的門檻
1.堅持下去
在學習一門新的知識時,短時間集中注意力不難,但持續一段時間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松,二三個月左右就會出現一個瓶頸期,理解能力和心理狀態無法繼續。這個瓶頸會重復出現,重復三次左右會面臨一個臨界點,度過之后就很容易繼續了。
2.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是比較合適的。一天中高效學習時間安排在8個小時左右是可以執行的,但要保證利用好這8個小時的高效時間。你需要在開始之前,建立儀式感,借由儀式感給自己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為了保證高效時段得到高效利用,請把每一次學習像高考一樣對待。
(1)物質:在開始學習前,將需要的物品在桌上一字排開,以防臨時需要某些東西時手忙腳亂到處去翻。
(2)精神: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進行高效學習的準備,早點休息,為第二天的學習養精蓄銳。
(3)時間:如果八點是正式開始學習的時間,就要保證八點之前趕到那里,在椅子上調整出最舒服的坐姿,做好前期準備,降低行動前的門檻。
3.量化目標
每個新知識或技能都有著最關鍵的基本部分,專注這個部分就可以有效提高。這里運用到了“PDCA”循環原則(P-Plan,D-Do,C-Check,A-Action),即每一個行動開始之前都要擬定好目標計劃再執行,對過程中的關鍵點和最終結果進行檢查,糾正偏差,對成果進行標準化,并制訂下一輪計劃,確定新的目標。所有的執行動作都要有一次這樣的“循環”。
二、堅持20小時,越過挫敗壁壘
在高效學習過程中,開始時都會或多或少地感到沮喪、挫敗,或對自己的智力、天賦感到懷疑。但阻礙我們進步的其實多數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我們的身體能量和情緒能量。
1.身體能量
通常情況下,大腦快速運轉1個多小時,就會感覺很疲勞,腦力運動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需要及時補充能量。兩個小時的高效學習時間,可分為兩段,每段50分鐘左右,利用中間休息時間補充能量。
2.精神能量
村上春樹跑步幾十年,每次他都會在感覺良好的時候主動結束,這樣就會對第二天的跑步充滿期待。時間一長,我們能記住一件事物的主要部分其實是這件事留給我們的感覺而不是事件本身。村上春樹以充滿愉悅感的時候作為結束點,那跑步對他來說自然會是一種“愉悅感”連續的體驗。這是很智慧的做法,許多作家寫長篇往往也用這樣的方法,比如寫到高潮部分主動停下來,而高潮情緒還很強烈,第二天接著創作的時候,就容易找回感覺,從而繼續寫下去。
所以,請你在晚上最后一個高效學習時段之后,接著再學習一段時間,正當感到愉悅、感到收獲滿滿、感覺到學習仍然高效的時候,試著停下來,并記住這種興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