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境界是無止境的。讀書可以使人更充實、豐富,有知識,因此要學會自主學習。讀書和沒讀書肯定是不一樣的,境界會不同。“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使我們的思想得到訓練,境界得以提升。
閱讀經典
◎葛兆光
有人說到“經”,便有意無意地把它等同于“經典”,而提起“中國經典”,就轉換成“儒家經典”,這種觀念有些偏狹。中國經典絕不是儒家一家經典可以獨占的,也應當包括其他經典,就像中國傳統是“復數的”傳統一樣。
首先,中國經典應當包括佛教經典,也應當包括道教經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實在是東方的中國與西方的歐洲在文化領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國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國的皇帝,不僅知道“王霸道雜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絕不只用一種武器。因此,回顧中國文化傳統時,僅僅關注儒家的思想和經典,恐怕是過于狹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當復雜的內容,有偏重“道德自覺”的孟子和偏重“禮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視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視心性理氣的新儒家。應當說,在古代中國,關注政治秩序和社會倫理的儒家,關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贖的佛教,關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別承擔著傳統中國的不同責任,共同構成中國“復數的”文化。其次,中國經典不必限于圣賢、宗教和學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廣泛些?比如歷史著作《史記》《資治通鑒》,比如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甚至唐詩、宋詞、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經典并非天然就是經典,它們都經歷了從普通著述變成神圣經典的過程,這在學術史上叫“經典化”。沒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著經典的尺寸和樣式量身訂做的,只是因為它寫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覺著充滿真理,又被反復解釋,有的還被“欽定”為必讀書,于是,就在歷史中漸漸成了被尊崇、被仰視的經典。因此,如今我們重新閱讀經典,又需要把它放回產生它的時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經典的價值和意義,也是層層積累的,對那些經典里傳達的思想、原則甚至知識,未必需要亦步亦趨“照辦不走樣”,倒是要審時度勢“活學活用”,要進行“創造性的轉化”。
閱讀經典可以使人們了解從古至今“人類究竟面臨哪些重大問題”,但古代經典并不是不可違逆的圣經,畢竟歷史已經翻過了幾千年。因此,對于古代經典,既不必因為它承負著傳統而視其為累贅包袱,也不必因為它象征著傳統而視其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經典在中國是和我們的文化傳統緊緊相隨的巨大影子,你以為扔開了它,其實在社會風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里面,它總會“借尸還魂”;第二,歷史上的經典只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你不打開它,資源不會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會現實和生活環境,是刺激經典知識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經典中的什么資源被重新發掘出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背景”召喚什么樣的“歷史記憶”;第三,經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釋”的,只有經過解釋和引申,“舊經典”才能成為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繼續起作用的,呈現出與其他民族不同風格的“新經典”。
(選自《中國經典十種·序言》,有刪改)
●一讀一練
1.下列關于“中國經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經典應當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經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國與歐洲在文化領域中最為不同的地方之一。
B.中國經典一般意義上與“經”應該是一致的,但將其轉換成“儒家經典”的觀念在作者看來則有些偏狹。
C.中國經典內容豐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構成中國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國發揮了重大作用。
D.中國經典的認定,除了要考慮圣賢、宗教、學派的思想著作,還需考慮歷史、文字學名著以及唐詩、宋詞、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古代中國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統治者并不僅僅使用一種思想工具實行統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偏重“道德自覺”的孟子和偏重“禮法治世”的荀子都關心社會倫理,而重視心性理氣的新儒家只關注政治秩序。
C.能成為被人們尊崇和仰視的經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廣泛引用、被認為充滿真理、被一再解釋的優秀著作,它們還曾被“欽定”為必讀書。
D.經典與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其思想內容總是會留存在社會風俗、人們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中,如影隨形,并不時地表現出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經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經歷了從普通著述到神圣經典的層層積累的經典化過程,這一過程正是經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B.經典知識如何再生和重建,經典中哪些資源被重新發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今社會現實、生活環境的需要。
C.閱讀經典時,如果將其放在那個產生它的歷史時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們就可以了解人類從古至今曾經面臨的重大問題。
D.對“舊經典”進行重新解釋和引申,新經典才呈現出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格,從而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繼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