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法娟
一、 體驗:人“琴”合一的基石
音樂課的教學不同于其他文化課的教學,教師重視的不該只是知識和技巧的傳授,更應該重視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在口琴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在切身的體驗中感受口琴的魅力所在,體會口琴所傳達的情感,從而領悟音樂的內涵,使學生在對音樂的體驗和探尋中,實現對口琴這一課堂樂器的喜愛。
一次執教公開課《牧場上的家》,備課時,我一直思考在導入環節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把學生帶入美國牛仔的草原世界。反復翻看教材的時候,我無意間看到了口琴教學,頓時靈光一閃,還有什么比西部牛仔和口琴更好的搭配畫面嗎?于是在課堂上,我用口琴復音奏法吹響了《魯朗牧場的鄉村藍調》,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這段音樂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畫面?給了你什么樣的感覺?讓我記憶猶新的是音樂結束后一個小女孩的回答,她說:“我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草原,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在悠閑地吃草,而我就是那個最快樂的牧童,整個草原都是屬于我的……”這個回答讓我著實驚喜,后面的教學順理成章。
一次小小的口琴樂曲欣賞體驗,為學生喜愛口琴,學習口琴奠定了基石,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口琴的興趣。
二、 探究:人“琴”合一的橋梁
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口琴,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有過程與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升。
一把小小的口琴,七個音、24個孔,看起來簡單,讓學生熟練掌握、吹奏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三年級下冊的口琴教學中,在學生原掌握的do、re、mi、fa、sol五個音吹奏的基礎上,又新加入了la、ti、do三個音。和原來不一樣的是,這三個音不再是按原有的級進順序行進,發生了變化,變成了La、Do、Ti。我喜歡讓學生自己順著sol下去吹一吹,讓學生仔細聽一聽、辨一辨,能聽出接下來三個音分別是哪三個音,比一比誰的小耳朵最靈敏;我也喜歡布置作業,讓學生三三兩兩組成一個小團隊,請他們聚在一起,利用口琴說明書,找找口琴上la、ti、do三個音的位置和以前學的五個音有什么變化,賽一賽哪個小團體更厲害;我還喜歡在學生初步掌握這個知識點后,時不時犯點小錯誤,讓學生來給我“找找茬”,幫助我這個“弱者”……經過這樣一番“折騰”,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很快就掌握了la、ti、do這三個音的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在學習口琴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從中掌握相關的技能技巧,促使學生從傳統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學生口琴學習更有了動力。
三、 模仿:人“情”合一的起點
小學的口琴教學一般采用24孔的C調口琴,雖然比較簡單,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對音的位置難以掌控。音樂課上,在學生自主練習口琴的時間,我看著部分學生“屢教不改”,低頭看口琴吹音的樣子,萬般無奈地喊停,說:“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表演一個小雞啄米,請大家欣賞!”在學生的疑惑與不解中,我拿起口琴模仿著學生看一個音,吹一個音的演奏方法,他們哄堂大笑。自此,學生“小雞啄米”的現象大大減少,即使有個別學生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們也能相互提醒,及時糾正,這為學生以后更好地用口琴表現樂曲情感打好了基礎。
四、 合作:人“情”合一的樂章
合作,在音樂口琴教學中,對于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審美情趣、活動參與和活動積極性以及改善人際關系大有益處。在課上,我們要讓學生在口琴的學習實踐與表現過程中,學會充分交流、密切合作。
以四年級下冊教材上的口琴曲《親愛的回聲》為例,學生對樂曲中出現的音在口琴上的位置已經熟練掌握,所以這首樂曲的學習吹奏難點不在節奏,不在口琴上音的位置,而是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于是,我把課堂變成了PK的舞臺,讓學生按照小組圍坐在一起,讓他們通力合作,想想如何更好地表現整首樂曲并進行上臺展示。老師和同學根據各小組的表現,評出最具魅力口琴吹奏小組。有的小組在上臺吹奏時加入二聲部,他們說這樣吹出來樂曲更飽滿、更生動。有一個小組的6個同學,在上臺的時候分別根據自己的特長擔當了樂曲的演唱者、表演者以及口琴吹奏者,這樣全方位的組合、聲情并茂的表演,讓整個教室掌聲雷動。
主體參與是進行合作學習的重要條件,在口琴課上學生的合作必須將學生的主體參與和合作學習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最終提升學生口琴表現效果。
口琴進課堂在音樂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線的音樂教師,我們在課堂上要注重口琴教學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體驗、探究、模仿、合作等多種形式下,實現口琴教學的人“琴”合一、人“情”合一!
(作者單位: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