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瑤



摘要:文章從科技企業孵化器(以下簡稱“孵化器”)視角出發,以安徽省一家國家級孵化器為例,在簡要闡述現行孵化器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對其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前后對比,分析目前稅收政策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孵化器創新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研究結果表明:適當的納稅籌劃,調控企業稅負管理水平,完善稅收優惠制度體系,并考慮孵化器向加速器發展過渡時期的稅收政策,對進一步促進孵化器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孵化器;稅收;稅收優惠
孵化器是扶持中小企業創業發展的橋梁,也是激發企業活力,釋放企業潛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從1987年我國僅有2家孵化器(1)開始,經過三十多年發展,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孵化器484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業20.6萬家,總營業收入463.3億元。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孵化器的發展無論是數量、場地面積,還是收入情況都以成倍速度在增長,經過多年發展,現已趨于成熟。但是,由于一些非營利性質孵化器的存在,目前的稅收政策在促進孵化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對孵化器和孵化企業的定義存在片面性,政策執行效果不盡理想,難以發揮政策制定的初衷。比如:2018年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共計986家,但能夠通過稅收政策審核的國家級孵化器卻僅有373家,連50%的通過比例都未達到。
一、孵化器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分析
目前,我國實行的孵化器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布的財稅[2018]120號文件,針對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以及國家備案的眾創空間做出的專項稅收優惠政策;
二是在2016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中,高企申報八大領域第五大類“五、高技術服務(五)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服務”,新增“創業孵化”,增加孵化器這一行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普惠政策。具體如表1:
從現有優惠政策來看,較之前實行的財稅[2016]89號文件放寬了可享受優惠的孵化器條件,從原來只有達到國家級孵化器條件的才可享受相關稅收減免政策降低到省級孵化器、大學科技園也可享受相關政策。伴隨著2019年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稅收扶持小微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效果愈加明顯,對支持就業、促進經濟加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孵化器稅收調研的個案分析
(一)公司簡介
蕪湖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創業中心”)于1998年11月經安徽省科技廳批準成立,2001年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擁有全國首個發明創業工場、全省首家大學生創業苗圃和國家級眾創空間。目前已建成孵化場地近10萬平方米,在園企業近240家,累計投資3.3億元,具有設施完備、服務配套、管理一流的創業孵化基地。近三年財務數據如表2:
(二)稅收情況分析
創業中心作為政府主導型的國家級孵化器,收入主要來源于租金和政府補貼,收入來源單一且金額較少,資產折舊高,總體稅負壓力較大。我們以不享受稅收優惠的假設情況來進行政策實施前后對比,以2018年度納稅數據為例,結論如圖1:
通過假設對比分析得出:政府對于孵化器特有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任何一個孵化器而言,尤其是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確實是落到實處的減稅降負。既然稅收優惠力度如此之大,那為何每年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審核的孵化器卻達不到一半?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政策制定存在片面性,未全面考慮孵化器實際運營的各種情況,很多孵化器雖然努力爭取達到優惠條件,但實際情況卻相差甚遠。
三、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中存在的問題
(一)入孵企業自身發展參差不齊,孵化面積核算困難
很多孵化企業的負責人大部分都是技術型的,且是第一次創業,甚至很多都是大學生創業,在管理經營企業方面經驗不足,這就導致在孵化器內很多入孵企業由于自身發展原因,未能成功孵化,可能幾個月甚至更短時間內就需要退出園區,孵化企業的頻繁進出,導致孵化面積按月核算工作量大且計算繁瑣,特別是企業租賃精確到具體天數的情況下,更是無法準確核算出孵化企業的土地、房產面積,直接限制了孵化器享受優惠的前提條件。
(二)孵化企業注冊、研發及辦公場地要求嚴格
根據科技部關于印發《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科發區[2018]300號)文件第八條關于在孵企業的條件中提出,“企業注冊地和主要研發、辦公場所須在本孵化器場地內,入住成立時間不超過24個月”。但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是企業先在外注冊,成立一段時間后再搬入孵化器內,企業實際辦公地點也在孵化器內。如果按照上述規定,此種情況的企業雖然在孵化器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但卻無法算作孵化企業,孵化器提供給這部分企業的孵化服務收入就不符合稅收減免政策的條件,沒有考慮到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
(三)非營利性質的孵化器稅負壓力大
目前,我國很多孵化器都還是屬于非營利機構性質,特別是政府投資設立的國有孵化器,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在孵化企業初創期會給予房租減免優惠,如果孵化器和孵化企業均屬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孵化器在取得孵化收入時就必須放棄增值稅免稅政策,向孵化企業開具專票。此外,當孵化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后,為得到進一步發展,需要搬入更大規模和市場的加速器以繼續孵化,加速器中的企業雖然也還在孵化階段,但對于孵化器而言,加速器廠房卻沒有任何稅收優惠,無形之中又加重了孵化器的稅負壓力,阻礙了孵化器的發展。
四、優化孵化器創新發展稅收政策的建議
(一)引入孵化器信息管理系統,幫助規范財務核算
現如今,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無論何等規模的孵化器,都需要開展信息化建設。針對孵化面積核算困難的問題,建議引入孵化器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平臺建設,以數據庫管理將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同時配合孵化器租賃臺賬,定期核對,收集數據整理歸檔。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幫助規范財務核算,明確孵化企業的房產、土地面積,使孵化器在入孵企業的管理上做到得心應手。
(二)優化孵化企業認定標準,注重實質重于形式
對于很多發達國家而言,孵化企業認定標準更多的是針對企業項目和活動,而不是針對企業本身是否在孵化器內。建議優化孵化企業認定標準,更加注重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實質行為,遵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將稅收優惠最大限度的落到實處,降低政策門檻,讓更多的孵化器達到符合優惠政策的標準,享受到相應優惠,將優惠政策惠及范圍進一步擴大。
(三)完善稅收優惠制度體系,全面考慮降低稅負
對于非營利機構的政府主導型孵化器,本身收入來源單一且金額較少,為實現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宗旨,將更多的優惠給予孵化企業,幫助孵化企業成長,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同時入手:
第一,建議針對孵化器和孵化企業同是一般納稅人的情況下,多方面考慮,例如:當孵化企業稅收達到一定標準時,地方政府可以對孵化器給予補助,類似孵化成功的獎補;或對孵化器向在孵對象提供的孵化服務收入給予一定比例的稅收優惠減免,降低孵化器稅負壓力,以更好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第二,隨著我國孵化器行業的發展,孵化器的建設經營者為能夠給孵化企業提供更大規模、更大市場的平臺,為孵化企業提供更多服務,通過自己能力再建造并運營加速器時,除了在資金方面享受國家補助外,在孵化器向加速器的發展過渡期,建議制定特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稅收優惠范圍,適當考慮加速器發展狀況,促進孵化器實現“眾創-孵化-加速”機制銜接。
五、結論
綜上所述,在孵化器的創新發展中,應注重考慮實質重于形式,通過引入孵化器信息管理系統,完善稅收優惠制度體系,優化稅收優惠政策以促進孵化器通過創業孵化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區域轉型升級、服務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同時也對貫徹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概念、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深圳科技工業園創業中心
參考文獻:
[1]王璽,張嘉怡.促進企業研發創新的稅收政策探析[J].稅務研究,2015 (01):28-33.
[2]程郁,崔靜靜.孵化器稅收優化政策的傳導效應評估[J].科研管理,2016 (03):101-109.
[3]財政部.2019-2021年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收入免征增值稅[J].中國經濟周刊,2018 (11):44.
[4]成都市稅務局課題組.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政策優化研究——基于成都市的調查[J].稅收經濟研究,2018 (05):28-34.
[5]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9[R].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