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摘要:糧食貿易企業作為調控國家糧食市場的重要載體,要緊跟時代步伐,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等對接新一輪的國家科技與產業革命,強化自身發展優勢。而這些優勢的鍛造都是建立在企業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基礎之上的,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是其促進機制創新、產業創新、價值創新的有力抓手,是企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關鍵詞:糧食貿易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
一、糧食貿易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當前糧食貿易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內控環境有待改善。大多數糧食貿易企業尚未形成完善的內控治理體系[1],沒有建立專門的內部控制組織機構,沒有獨立的內審委員會、內部風險管理部門等,主要的內控工作多由企業的財務部門人員承擔,但財務部門人員本身工作內容較多,對于內控專業勝任能力也不足,無法促進內控相關工作的深入、全面的開展。2)風險內控體系不完善。大部分國有糧食貿易企業都依據國資委《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的相關規定制定細化了企業風險評估操作流程,并開展了相應的風險評估和防控工作,但是由于這些工作計劃在實踐過程中大多被簡化或者形式化,導致風控措施沒有落實到具體的業務流程中,管理成效不佳。而且目前企業對于風險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不全面,風險識別與評價多依靠企業管理人員主觀的經驗判斷,沒有建立量化的風險識別與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內外風險不能準確地定性、考量、排序,無法有針對性地提出風險防控策略。3)內控活動不規范。由于大部分國有糧食貿易企業都承擔著國家大量的儲存和購銷業務,業務量較為龐大,尤其是在動態儲備方面,在目前這種以貿帶儲的商業模式下,糧食貿易企業實際上也屬于重資本行業類型,因此,企業會涉及到大量的資金往來結算、資金調撥以及資金運籌等業務,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資金使用成本,加強資金結算中心貨幣資金管理就成為糧食貿易企業內控主要工作內容之一。但從部分糧食貿易企業內控現狀來看,企業在關鍵資金管控崗位并未實現不相容崗位分離、資金支出授權審批控制不嚴格、全面預算管理管控作用不強,預算支出隨意性大;財產保護機制不完善,在糧食運輸、異地倉儲等過程中,儲存保管不到位,也未做好提前進行保險,導致貨物的毀損、滅失損失不能得到有效地補償;糧食倉儲業務內控制度缺乏細化的執行標準。各糧庫都是按照企業上級制定的內控制度執行,沒有結合自身的內控特點對制度做進一步的細化和完善,關鍵環節各崗位操作缺乏規范的行為依據。4)內控監督機制不健全。企業在開展內審監管活動時,主要從財務的角度出發完善基礎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對于供應商及客戶的選擇、購銷合同的簽訂、業務程序的執行過程、資本資產的支出情況、企業高管離任等非財務內容缺乏關注,存在較多的審計監管漏洞,容易引發一定的風險隱患。5)內控溝通與交流渠道不暢通。雖然一些糧食貿易企業已經建立了相對成熟的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借助ERP資源管理系統強化了企業的業財一體化管理,但是企業在安裝相關系統時,沒有充分結合企業的業務特點對系統功能進行改進和完善,許多模塊功能與企業實際的需求不符,各個模塊之間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和傳遞機制,導致各業務環節銜接不順暢,管理人員仍然無法全面、準確地了解業務開展情況,難以精準地作出內控決策。
二、糧食貿易企業內部控制改進和優化策略
(一)改善內控環境
糧食貿易企業領導者要增強內控意識,積極地推進內控體系的改進和優化,持續不斷地去完善企業的內控治理結構、內控議事規則、明確內控決策、執行以及監督等職責權限[2],形成科學、制衡的權責分工機制。由董事會負責內控體系的頂層設計和推進實施;董事會下設專門的審計委員會,負責開展審計監管評價工作,要確保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企業各部門管理人員負責制定具體內控實施計劃以及工作任務安排;各專職崗位內控人員負責執行內控措施,強化對各業務流程及重要崗位的內控執行力度等。企業要加快財務人員轉型,鼓勵財務會計人員向管理會計方向進行轉變,積極學習和了解內控相關的理論支持及實踐基礎,提升自身的綜合業務能力水平,從而更好地勝任財務內控工作。將重要崗位人員的內控行為納入績效考評的范疇,將考評結果作為各部門預算額度、各崗位薪資獎金發放、職位升遷等的重要依據,以此來調動企業員工內控管理的積極性,增強內控效果。按照國資委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全員業績考核工作的指導意見》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在不同層級之間形成合理的收入級差,按照“重業績、講回報、強激勵、硬約束”的基本原則增強全員的價值創造和資產回報意識,從而更好地促進企業內控工作的開展。
(二)完善風險內控體系
糧食貿易企業要將風險內控措施落實到位,建立風險數據庫,通過數據庫持續收集和分析企業的業務經營數據,為企業進行風險決策提供參考。要全面梳理企業的業務經營流程,找出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分析風險相關的影響因素,以此為依據建立風險識別和指標評價體系,采用指標量化方法如層次分析法等根據風險的重要程度對指標進行賦權,按照風險危害程度對風險進行排序,結合風險評價的結果有針對性地制定風險應對措施。要明確相關人員的風險管理責任,對導致企業產生風險損失的責任人員進行嚴肅追究,將責任追究機制制度化、具體化,強化企業風險內控權威。
(三)規范內控活動
企業要規范內控活動,首先要加強對資金結算中心的管理,做好動態儲備的“動”的控制,加快儲存糧食庫存周轉,減少企業資金占用,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資金申請、審批、付款等崗位的分離,強化資金支出過程的授權審批控制,防止不法分子以權謀私。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將企業所有的人、財、物力資源都納入預算管理的范疇內,結合企業的業務特點綜合零基預算、滾動預算、彈性預算等多種預算編制方法,減少預算執行偏差,更好地發揮全面預算的內部管控作用。企業要制定內控目標,將目標進行逐級分解細化,要求各級部門根據目標制定內控規范標準,各崗位人員根據內控目標制定工作計劃,確保內控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
(四)健全內控監管機制
企業要設置專門的內審監管崗位,擴大單位審計監管的范圍,注重經濟責任審計和社會效益審計雙重重點。為了確保審計監管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要開展日常審計和不定期專項審計活動,尤其加強對重要業務環節及關鍵內控崗位的監管控制,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風險行為,從源頭控制風險隱患。企業要借助信息系統工具實時對業務執行的全過程進行內控監管,通過事前的預算編審、事中的風險防控以及事后的評價反饋構建全方位的內控監管機制。
(五)暢通內控交流與溝通渠道
為了進一步促進財務信息化系統的高效運轉,企業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好保障工作。一方面企業可通過搭建財務共享平臺來實現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對接,建立專門的財務信息數據庫,來定期的進行財務信息數據的收集、整合、組織、分析、提取等,形成相應的財務分析報告,從而更好的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支持。如通過將其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銷售臺賬、應收賬款、訂貨管理等與財務共享平臺的數據對接,能夠為企業客戶關系管理中的業務流程優化、客戶風險提示、客戶信用檔案的建立等提供更加全面的、準確的參考數據,更好的指導企業展開進一步的經營合作。另一方面企業要持續的對財務信息系統進行改進和完善,在系統中結合作業成本法、目標成本法、全面預算管理、價值鏈管理等的理論方法進一步強化系統模塊功能,優化信息化業務處理流程。同時在系統后端加強流程審批控制,強化系統監控,規范系統操作程序,又能及時發現、跟蹤、處理系統運行過程中存在的數據異?;蛳到y操作異常風險,確保信息化系統高效、穩定運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糧食貿易企業管理者要結合企業的經營實際,深入分析當前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有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和優化策略,逐步構建和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為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夯實根基。
參考文獻:
[1]盧成君.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糧食集團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策略[J].納稅,2018 (18):140-141.
[2]何永民.貿易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會學習,2019 (20):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