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周卿 張立輝
在現代市場體系中,只有深入挖掘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開發價值,發揮民族文化產業的競爭優勢,才能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實現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平川鎮朱苦拉村圍繞百年咖啡文化,大力發展咖啡產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在藏羌彝走廊文化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方面頗具特色。
朱苦拉村地處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麗江市交界處,距賓川縣城105 公里,轄區包括8個自然村,共319 戶1207 人,其中,傈僳、彝、黎、土家、拉祜族等少數民族人口有1158人,約占全村總人口的96%。朱苦拉村是賓川縣貧困村之一,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通過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朱苦拉村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群眾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成就。10年間,全村人均年收入翻了10 倍,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1%,2018年朱苦拉村脫貧出列。朱苦拉村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對百年咖啡文化的高度重視和充分挖掘,為周邊地區脫貧攻堅樹立了榜樣。
朱苦拉,彝語意為彎彎曲曲的小路。當地人說,要過“九十九道彎、八十八道坎”,才能抵達漁泡江南岸的朱苦拉村,可見當地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
1902年,法國傳教士將咖啡樹種帶到了朱苦拉村。1948年,朱苦拉村首次組織村民成規模擴種咖啡樹數十畝。1981年,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到朱苦拉村考察時發現,村里共種植咖啡26 畝,其中集體種植24 畝,1958年后陸續定植盛產的18畝,1902年最早成片種植現仍正常生長的有24 株。此外,還育有一批新苗,準備繼續發展。
上世紀80年代,經歷幾場雪災后,朱苦拉村的咖啡樹凍死了一半,僅剩下13 畝古咖啡林。2007年開始,有關單位的專家深入朱苦拉村,認定這13 畝古咖啡林屬云南小粒波邦鐵皮卡品種,是優質的咖啡品種。而這13 畝咖啡林也被公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是“中國咖啡活化石”。時至今日,朱苦拉咖啡樹已遍植漁泡江兩岸,占地數百畝,呈規模化發展勢態。
開發朱苦拉咖啡文化產業,首先需要認識朱苦拉咖啡文化的歷史,這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礎。
朱苦拉村民在生產實踐中就地取材,依靠地方性知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咖啡加工制飲工藝。咖啡已經融入朱苦拉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并與當地的“彝族打歌”“長桌宴”等習俗相結合,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山區咖啡文化。
朱苦拉村民對咖啡的認知,也具有地域文化特性。首先,他們認為咖啡營養價值很高,具有強身健體的養生功能。過去,朱苦拉交通條件差,沒有專門的醫療室和衛生所,咖啡亦可充當藥物的角色,這使得咖啡成為村民非常重視的作物。其次,在朱苦拉,喝咖啡的時間也很有講究。每年農歷三月至六月天氣炎熱,咖啡被認為是不同于普通茶葉的“涼茶”,可以多加飲用以解暑去熱。而7月以后雨季來臨,天氣轉涼,就得少喝,不然會產生腹瀉、頭疼等副作用。一天之中,早上、中午都適合喝咖啡,可以讓人頭腦清醒、有力氣,但午飯后就要盡量少喝或不喝,否則會導致失眠,影響第二天的勞作狀態。再次,在當地民眾眼中,咖啡是待客必備的飲品,煮一壺傳統手工制作的原生態咖啡,加入白糖或者紅糖,給客人品嘗,這就是“朱苦拉特色土咖啡”。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朱苦拉咖啡因其悠久的種植歷史和稀缺性,吸引了外界資本的關注。在政府的持續引導支持下,朱苦拉咖啡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藝的保護傳承工作。近年來,賓川縣財政每年撥專款,扶持打造“朱苦拉百年古咖啡”品牌。與此同時,文化管理部門深入開展調查和檔案建設工作,組織傳承培訓活動,努力實現朱苦拉咖啡文化的活態傳承。
在政府主導下,賓川縣引進龍頭企業,興建咖啡加工廠,修繕村落基礎設施,不斷發展完善朱苦拉咖啡產業鏈。目前,賓川縣已成立朱苦拉咖啡協會,創作宣傳歌曲、出版多部相關書籍、制作系列紀錄片、組織召開咖啡文化論壇,通過多種方式助推朱苦拉咖啡產業發展。
“企業+農戶”的農產品開發模式,在朱苦拉取得重大成效。2008年以來,一些企業積極打造朱苦拉咖啡品牌。公司以高出市場平均價格兩倍的高價收購咖啡鮮果,保障農戶利益,并派專業技術人員為村民開設咖啡專題講座,宣傳科學種植咖啡技術,提升村民市場經濟意識。咖啡產業的發展,深刻改變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收入分配格局。
繼續提升朱苦拉咖啡品質,發揮品牌效應,走“少精尖”產品路線,不斷擴大朱苦拉咖啡的市場知名度、開發優質特色產品,是朱苦拉咖啡產業發展的最佳選擇。朱苦拉咖啡雖身負盛名,但在商業開發和品牌打造的過程中,單靠“文化包裝”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不斷提升咖啡品質,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其文化價值才能轉化為經濟效益,在市場競爭中長久地擁有發展優勢。
要走精品咖啡之路,從種植、管理、采摘到晾曬、烘焙、磨粉等每一個制作環節都應該重視。要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大力宣傳朱苦拉咖啡作為“中國咖啡活化石”的文化符號價值,在市場開發中實現咖啡產業規范化發展。

朱苦拉村村民采摘咖啡
應繼續完善朱苦拉咖啡產區認證制度,保證政策實施效果。2016年,朱苦拉咖啡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為更好地指導朱苦拉咖啡的生產,保證朱苦拉咖啡的品質,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朱苦拉咖啡》地方標準。對朱苦拉咖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是推進朱苦拉咖啡品牌戰略、提高朱苦拉咖啡知名度、提升朱苦拉咖啡品質、促進朱苦拉咖啡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提到朱苦拉咖啡,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朱苦拉這個偏遠山村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見證者的角色。只有大力宣傳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與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才能注入新活力,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如今,朱苦拉到平川鎮的公路已全部開通,鄉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來到朱苦拉,感受百年咖啡村的魅力。
如今,朱苦拉咖啡文化產業已形成初具規模的特色產業鏈,在漁泡江兩岸產生了多維度且持久的影響。下一步,要深入挖掘作為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朱苦拉咖啡的品牌附加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