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 要:五四時期是中國近代舊民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關鍵節點,由此開始的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歷史影響力上,都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事件。本文主要探討了五四時期啟蒙中國人民的革命理論根源馬克思理論是如何在中國傳播的。
關鍵詞: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傳播
一、引言
在中國近代史上,啟蒙中國人民的革命理論,并不是從中國社會和文化土壤中自然生成的本土思想,而是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傳播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1]。在五四時期落后的東方大國,不乏各種思想的傳播,如自由主義思想、實證主義思想、經驗主義思想、達爾文的天演論等,但只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有效的傳播和運用。雖然馬克思主義源于西方,但其實現了中國化,形成了在中國傳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這表明當時的中國具備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適宜土壤。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思想準備
從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的文化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德賽精神的宣傳,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做了重要的思想準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崇的“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邏輯必然。
五四時期,中國人民普遍對現實社憂慮、不滿,經濟方面對國家落后的生產力和低下的科技水平失望,政治方面對專制制度不滿,文化方面對鉗制人民思想行為的落后封建文化禮教抵觸。他們深刻地反思傳統文化,隨著人們逐漸了解西方社會,人們對使西方國家發展和強大起來的思想產生興趣和逐漸認可,開始學習和詮釋西方文化。1920-1930年,馬克思思想成為關注的對象,特別是俄國革命之后,列寧所代表的馬克思主義一方,強烈地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對中國的學術界、知識界有很大的吸引力。中華民族自五四運動就有向西方學習的強烈愿望,同時也有強烈的反對傳統的意識。有魯迅、陳獨秀、巴金等有強烈反傳統、反儒家的人物,認為傳統文化或者儒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是“糟粕的糟粕”,西方的思想是“精華的精華”。胡適認為,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是表現了兩者發展程度不同,即西方文化已經發展到了現代,而中國文化則依然還停留在古代,因而兩者之間的差異不能歸結為文化之民族性特質的不同。因此,西方文化被西化派認為是現代人類的“共法”,而中國傳統文化被認為是一種沒有發展到現代的“舊文化”,就自然地被看作逐漸會被淘汰的。
特別是20世紀初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和方向,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化選擇。中國人自然地把西方國家作為學習的榜樣,并參照西方國家設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和規劃。所以不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上,中國人都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政治體制、科學技術知識和學術方法,期盼中國重新成為在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時期,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大格局和大方向基本確定下來。
三、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交織、融合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從文字表述和觀念上存在諸多接近、交織點,這使中國較早發現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體驗到了很強的文化契合感、貼近感。在哲學的最基礎、最天然的部分兩種文化的契合感、貼近感很強,在儒家等中國傳統理念上都有所體現。
(一)在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上,二者都是唯物主義立場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客觀物質存在,是世界哲學史上最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占據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曾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梢钥闯隹鬃硬恢鲝堄猩裾?,提倡以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關注的核心,是貼近唯物主義的視角。再如管仲提出的“倉臨時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表達了對物質需求是精神世界的基礎和決定方面,都是與唯物主義相同的觀點[2]。
(二)在對實踐的認識上,都體現了二者的一致性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其哲學形成的關鍵,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研究實踐活動的一般規律,推動實踐活動的發展,最終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完整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的一切理論工作都要圍繞實踐這個核心。中國傳統文化也有自成體系的實踐內容,比如重視習行踐履、強調主觀能動性,二者存在謀者貼近和親和感。盡管中國傳統哲學屬于一種古代的實踐哲學思維模式,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哲學思維存在著差異,但不妨礙二者在實踐歸宿上趨于一致,這兩種不同時代的實踐哲學存在人類整體實踐觀上的跨域時空契合。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都存在辯證法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是辯證法思想的最全面、最深刻的階段。是人類辯證法發展的高級形態。它包括3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居于核心地位。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法,體現著東方哲學的智慧,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的東西方遙相呼應,各盡顯其精彩。中國《易經》中講:“剛柔相濟,變在其中矣”,這種辯證法思想首先認可世界的物質性,世間萬物永不停歇地變化更新,而產生變化的原因是矛盾的交替和相互作用。這種辯證法雖然沒有到達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維深度,但在思維的思路形式上,接近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的觀點,二者都是著眼于從事物的內在矛盾去解析物質存在的方式。
四、馬克思主義傳播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重要因素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前提,中國共產黨創立也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不竭的動力。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浪尾,五四時期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陳獨秀、李大釗,既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也是知識分子的佼佼者。他們的歷史地位、學術成就、思想共性等因素,體現著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文化等因素。陳獨秀、李大釗是五四時期中國學者中的精英,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李大釗是重要的貢獻者。他們的思想傾向和理論選擇,能夠對當時的中國知識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南陳北李”的學術和政治雙重領袖的身份,代表著當時中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最高水平。
因為馬克思主義對各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認同,使中國的知識分子有親近感。同時,馬克思主義憑借在方法論方面的優勢,讓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進一步增強了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李大釗、陳獨秀轉向馬克思主義的歷程,不僅堅定了他們的理論選擇和政治信仰,而且通過實踐造就了一批站在時代前列的隊伍,使中國的文化精英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由個體上升到群體,繼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和未來。五四時期科學民主是知識分子群體的共有價值信念,這種文化號召成為早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號召力。當時辛亥革命的現狀體現出“掩人耳目”的民主,使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民主本質即爭取更多數人的民主更讓人信服。另外,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的科學,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革命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科學,是在現有社會發展水平上探尋人類進步和解放的正確方法。因此,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解放的科學,是探尋人類解放的客觀條件,來指導人類解放。馬克思主義一旦把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發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就成為了具有科學依據的能夠接受實踐檢驗的科學。馬克思主義高度關注多數人的利益和全人類的解放,提出了通過階級斗爭和發展生產而構建自由人聯合體的科學構想,這和李大釗、陳獨秀的對民主自由的追求產生了共鳴。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適.胡適文存[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