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劉玉騰
摘 要:高校音樂教師海外研究不但在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還可以建立國際性的教師培訓體系,推進高等教育師資國際化。高校音樂教師應該以海外研究為平臺,對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素質和專業展示,達到國際上對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最終建立“自性”和“共性”的文化認同感。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音樂教師;文化認同;海外研究;路徑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最深層的基礎。中國傳統音樂作為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豐富多彩的表象形態和深厚的文化與精神底蘊。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化認同上遭遇西方價值觀的沖擊,信息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商業化流行化的挑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很難被西方主流文化接受等。另外,當代對文化認同問題的認識存在三大思維誤區[1]:一是主張以復興傳統文化來重建文化認同,二是將文化認同與現代性相對立,三是將文化認同與全球化相對立。高校音樂教師無論在專業技巧上還是在理論高度上都可以作為中國學院派音樂的代表。所以,在文化自信和文化之間相互認同方面如何辯證地分析與研究,高校音樂教師承擔著艱巨的任務。
1 高校音樂教師傳播文化自信的路徑
高校音樂教師應以出國留學、研學、訪學、國際邀請演出等海外研修手段傳播中國、本地域優秀文化藝術,同時還要尊重和學習他國的優秀藝術文化。高校音樂教師通過自身的海外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比較兩國文化音樂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最終達到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時還要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建立“自性”和“共性”的文化認同感。
高校音樂教師因為專業的特殊性,可以更好更直接地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播出去,讓國外的專家學者能夠正確地理解我國文化藝術中蘊含的理論精髓,最終認同和學習我國優秀文化藝術。
2 跨文化認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20世紀90年代早期,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對自身的文化認同和跨文化認同提出了獨到的理論思想。在文化認同方面,他認為不同民族的人們總是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身的文化屬性,并以某種象征性的物作為標志,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在跨文化認同方面,他在專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了“文明的沖突”這一理論觀點。亨廷頓堅持文化及其隨之而來的跨文化認同的特殊性。[2]在多元文化的構建下,文化認同一方面可以看作族群或國家之間在共有的歷史經驗和文化代碼基礎上形成的連續穩定的意義構建。另一方面,在承認族群或國家文化共性的基礎上,應重視內在的差異。人類學家羅伯特·F·墨菲曾指出:雖然一種文化內部存在多種明顯差異甚至相互沖突的行為方式或價值觀念,但文化的內在一致性卻不容忽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的時候多次提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3]2018年2月,《南方日報》登載的文章《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邏輯起點和堅實根基》中指出:文化自信根植于文化認同。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發展形成文化認同,凝結文化共同體,堅定文化自信,構筑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這是一條有著內在緊密聯系的邏輯鏈條。
當今多元文化共生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在對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做到對他文化的包容。面對文化國際化的挑戰,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在認同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讓我們的文化形式與時俱進,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與國際化接軌。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以嶄新的面貌成為與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4]
近年來,關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為主題的論文或是科研項目成了熱門主題。從音樂角度來看:前期研究的學者以海外孔子學院(學堂)為例,在音樂對外輸出、對外交流和民族音樂傳承傳播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音樂文化自信背景下以高校音樂教師為研究主體,音樂文化傳播和跨文化音樂認同相互結合為研究客體,主體與客體相互結合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說寥寥無幾,大多是關于校園文化、高校教育、高校思政方面的文化自信研究。
筆者所處的粵西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海灣、港灣優勢,決定了它天然的開放屬性、強烈的外向型經濟、多元化的人口與文明特征。例如湛江,東瀕南海,與海南省相望,西臨北部灣,在亞太經濟圈中,湛江處在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所以,在外向型經濟、多元化人口與多元化文明發展的趨勢下,粵西地區的高等音樂教育水平應該主動接受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和帶動,特別是粵西地區的一些海港城市的高校,如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范學院等在加強國際化辦學能力方面應該起到在粵西地區的模范帶頭作用,主動與珠三角地區開放的文化音樂氣息相呼應。粵西地區高校音樂教師通過其出國研究為平臺,不但在傳播和弘揚本地域的傳統音樂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同時還要提升國際化視野和專業水平,縮小與大灣區中心城市間高校音樂師資力量不平衡的差距。
高校音樂教師們應該充分發揮本專業的特長,積極參與文化傳播和對外文化交流,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合理地構建跨文化認同觀,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和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實現“共生共諧”的文化價值觀。[5]
3 文化自信視域下跨文化認同的難點分析
首先,提升高校音樂教師的外語水平。因為只有通過流利的外語交流才能把本國的音樂文化內涵很好地表達給國外的受眾,讓國外的受眾能夠深刻地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內涵。
其次,在文化自信基礎上,達到相互之間跨文化認同的切入點。實際上,中國優秀文化審美標準是與國外很多優秀文化審美法則相同、相通的,而不是相互排斥抵觸的。[6]高校音樂工作者應該尋求既保留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部分,又能夠與國外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相結合的一系列音樂作品。例如,本研究者于2015年3月至7月在韓國新羅大學訪學期間,以中國留學生的身份在其大學開學典禮上演唱中國新藝術歌曲《蘆花》,受到了韓國大學師生的好評。所以,高校音樂工作者應該潛心研究自身專業,將一系列既保持中國傳統音樂風格又帶有中國現代化創作技巧的音樂作品展示給國際上的受眾。達到增強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又能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做到相互之間的文化認同。
4 文化自信與跨文化認同研究路徑的創新點
首先,教師根據自身所在的國家對音樂的審美取向,找到其與中華音樂之間的審美共鳴點。高校音樂教師在海外可以組建中華音樂文化社團,對中華音樂文化傳播做前期的設計和調研,以確保在傳播中華音樂文化過程中,巧妙地展示中華音樂藝術中最打動人、最能引起海外受眾情感共鳴的內涵,被觀眾理解和接納。
其次,將一系列的音樂主題活動植入研究者本地區的地域文化中。高校音樂教師可以把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傳播出去。例如,筆者所處地域的非物質遺產包括欣賞(南獅)舞獅表演、民間剪紙、雷劇等,甚至可以涉獵瓊州的黎族少數民族文化,讓國外的專家和學者體會到中國傳統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5 文化自信與跨文化認同之間的存在方式
文化自信與跨文化認同應該以“共生共協”的方式存在與發展。[7]國內音樂教師以出國留學、研學、訪學、國際邀請演出等手段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同時還要尊重他國的優秀藝術文化。[8]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時還要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最終達到“自性”和“共性”的文化相互認同。
5.1 準備階段
首先,研究者應該與本校的國際交流院展開實際交流,總結本校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走訪在國際化交流和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成績的其他院系或其他國內外高校,借鑒他們的優秀成果。
其次,研究者應該搜集和整理本地域的優秀藝術文化。優秀的地域藝術文化不僅是我國社會發展的記憶與國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廣東省高校音樂教師應該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攻堅部署,弘揚和傳承地區的傳統藝術文化,如(南獅)舞獅表演、民間剪紙、雷劇等等,以及瓊州的黎族少數民族文化。
再次,研究者應該整理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音樂作品與西方傳統經典音樂相結合的音樂作品集,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認同。
5.2 具體實施階段
國內音樂教師以出國留學、研學、訪學、國際邀請演出等途徑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同時還要尊重他國的優秀藝術文化,體現大國風度和包容心態。高校音樂教師要在以自身的實際能力為前提,深入學習與了解其他國家的音樂藝術形式,提升自身的音樂技能,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拓寬國際視野,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教師在海外研究期間還可以組織國內外高校教師定期互訪、演出或舉辦講座,以“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相互學習和交流。演出交流的形式甚至可以延伸到音樂以外的領域。例如,可以依托本校與白俄羅斯建立的孔子學院為平臺,在研究或演出交流過程中展示中國傳統舞獅、中國的茶道、朝鮮族的說唱藝術、插花藝術、俄羅斯民間藝術和俄羅斯的繪畫等能夠代表對方國家的文化特色表演都可以作為東西方文化互通的交流形式來展示給國內外受眾。[9]實現跨文化認同。
教師在海外學習期間或歸國后可以邀請國外的音樂大師開展大師班講學。可以提升師生的業務和專業水平,拓寬視野,讓國外的專家學者零距離地接觸到我國的優秀文化,消除彼此之間思想上的隔閡,實現求同存異、相互欣賞的效果。[10]
5.3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實驗研究法、專家訪談進行研究。
文獻研究法:通過搜集國內外相關資料,閱讀論文選題研究的文獻,并歸納、整理和分析資料內容,包括文化自信、高校教師研學、國際辦學、文化認同等相關文獻,了解當前國內外的研究動態,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多樣的研究思路。搜集和認真閱讀與研究者要去的國家(地區)的人文理念和文化傳統方面相關的書籍,增進了解。
調查法:與本校的國際交流院展開實際交流,總結我們的前期成果和不足。走訪在國際交流和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成績的其他院系或其他國內外高校,借鑒他們的優秀成果。
實驗研究:以“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演出或講座方式,展現自己的優秀藝術文化,同時還要認真地學習與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藝術形式,增強自身的音樂技能,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增強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時拓寬國際視野。
專家訪談:研究者短期實踐研究不容易發現的問題,通過專家的經驗傳授有助于研究者發現問題,專家可以為課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理論和實踐幫助。
6 結語
高校音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的特長,積極參與文化傳播和對外文化交流,在增強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合理地構建跨文化認同觀,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實現“共生共諧”的文化價值觀。本文通過分析文化自信視域下跨文化認同的路徑,不但能為增強本國高校音樂教師文化自信提供研究方法,也能為國外的專家學者正確地理解我國文化藝術中蘊含的理論精髓提供渠道,最終達到認同和學習我國優秀文化藝術的目的,促進國際優秀文化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季中揚.當代文化認同思維誤區[J].學術論壇,2011(08):155.
[2] 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03-109.
[3] 張琳.提高高校外語教師語言教學能力的途徑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24):85.
[4] 田夏彪.當前民族文化認同中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一關系[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01-106.
[5] 鄭慕婷,溫梅琴,黃曉曼.文化自信視域下非物質客家音樂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以嘉應學院為例[J].藝術評鑒,2019(17):92-93.
[6] 梁玖.欣賞藝術[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7] 黃健,童康,張寧,張娟.高校教師海外研修成效研究——以“高等教育教學法(農業類)出國研修”項目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9(6):54-58.
[8] 陳少峰,朱嘉.中國文化產業十年(1999-2009)[M].金城出版社,2010:123.
[9] 王曙芬.國民藝術素養:民族根基的審美延續[J].遼寧大學學報,2010,11(38):24-25.
[10] 王一川.論公眾的藝術辨識力——藝術公賞力系列研究[J].文藝爭鳴,2010(05):79.
作者簡介:趙楠(1981—),女,遼寧鞍山人,研究生,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育。
劉玉騰(1988—),男,內蒙古包頭人,研究生,博士,聲樂教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