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國 唐麗 尹婷婷


摘 要:張家界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市場潛力大,客源充足,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良好,但鄉村旅游的開發也存在與人居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相悖的問題。通過對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調查分析,對石堰坪村、馬兒山和楊家坪村等典型村的旅游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分析出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具有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和政府支持等優勢,以及基礎設施不完善、專業人才欠缺、同質化較嚴重和資源過度開發等不足,提出了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建議:應突出地域特色,創新發展模式;強化規劃引領,優化旅游村莊布局;對接上位規劃,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加強政府引導,突出農民主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民族客棧。
關鍵詞: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發展;張家界
中圖分類號:F30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20)02-0083-04
Abstract: Zhangjiajie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has a large tourism market potential, sufficient tourist resources, and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 in rural touris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lso has problems that are contrary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Zhangjiaji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it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hiyanping Village, Maershan Village and Yangjiaping Villag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Zhangjiajie has the advantages of rich tourism resource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government support, while the infrastructure is not perfect,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lack, the homogeneity is serious and the resources are over developed. It is proposed that Zhangjiajie rural tourism should rely on Zhangjiajie's tourism influence to highligh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e the development mode; strengthen planning guidance and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ourism villages; connect the upper planning and create excellent tourism routes; strengthen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highlight the main body of farmers;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vigorously develop national inns.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Zhangjiajie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作出了總體布局,即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改革中的必要環節,已經在全國各地開展試點。數據顯示,近年來鄉村旅游增長十分迅速,其收入比重更是保持穩定增長趨勢[1]。鄉村旅游作為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生活風情和田園風光為對象的一種旅游業態,其發展能夠起到農民增產增收、農業多元經營、農村美麗繁榮的作用,已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鄉村旅游在世界各地發展迅速,且規范化程度較高。美國有十幾個州已經把鄉村旅游作為旅游總體發展規劃。泰國學者Kontogeorgopoulos[2]提出,外來投資者能促進地方旅游的發展;Miller[3]認為影響美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游客滿意度、經濟溢出、環境狀況、雇傭當地人和服務質量等;Leeuwis[4]認為由政府控股的旅游企業則會對鄉村旅游資源形成破壞。我國鄉村旅游的研究較晚,但發展勢頭好。經過20世紀80、90年代的自我發展之后,鄉村旅游逐漸成為我國旅游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許多學者對鄉村旅游有較深入研究,盧小麗等[5]認為鄉村旅游的規劃與開發是學者們關注的旅游熱點;王云才
等[6]認為品牌化、特色化、規模化、規范化是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趨勢;徐琪[7]則分析國外鄉村旅游的發展進程對我國鄉村旅游的促進作用。綜上所述,目前對鄉村旅游發展路徑的研究較少,推進全域旅游、打造目的地是張家界旅游發展的戰略定位。張家界永定區在2012年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3年張家界石堰坪村入選我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態勢正處于良好的增長態勢,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以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找出其發展的優劣勢,分析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與路徑,為促進張家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 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
1.1 旅游資源豐富
張家界鄉村旅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獨具特色,有土家文化深厚的傳統民俗型、山水資源獨特的自然觀光型和產業發展初具規劃的農業觀光型等。眾多鄉村有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峽谷玻璃橋、黃龍洞和寶峰湖等世界著名景區為依托,是以高品質的旅游資源為增長極帶動的資源依托型旅游城市類型[8]。
其中張家界沅古坪、王家坪和大坪等鎮以土家族為主,民族村落以土家古村落為主,土家吊腳樓傳承千年,形成了獨特的風景。紅土坪和石堰坪等村的土家吊腳樓依山而建,人們傍水而居;盤塘村的半桿欄式吊腳樓,既能通風,還能防蛇和放置東西,體現土家人民的智慧;烽火村因地勢差異,形成四合型、凹形、直尺型的吊腳樓群,它們形態不一,彌漫著土家族的氣息。淳樸的民風和古老的文化韻味匯聚成張家界特有的鄉村民族特色。
1.2 交通便利
交通對旅游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區位條件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張家界在發展旅游的同時注重交通建設,已建國際機場、焦柳鐵路、長張高速和張花高速;在建黔張常、張吉懷高鐵、武陵山大道和沙堤大道等,并進一步加大對交通的投入,已規劃磁懸浮鐵路等境內交通。張家界以公路、鐵路、航空為主的立體交通網逐步完善,在互聯互通中把張家界打造成武陵山區最發達的旅游交通樞紐中心。張家界鄉村旅游景點大多在各大景區與市區聯通的地帶,交通便利為發展鄉村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礎。
1.3 政府支持
“十三五”期間,張家界旅游業以“對標提質、旅游強市”的戰略為指導,圍繞“轉型升級”主題,遵照“一戰略七行動”的總體部署,打造成為全國休閑度假的“全域旅游目的地”。鄉村旅游是休閑度假主要產品之一,政府多年來積極舉辦多種節慶活動,來提高張家界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力,有效拉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在市政府的政策、經濟扶持下,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張家界以“農家樂”、農業觀光和民俗體驗等為基礎的鄉村旅游發展日漸規范,促進旅游經濟持續升溫。
2 鄉村旅游發展的不足
2.1 基礎設施不完善
張家界鄉村旅游起步較晚,資金投入不足,各個景點在衛生和住宿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衛生狀況令人堪憂,一些農莊的廚房設備簡陋,無法滿足基本的消毒要求,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從業人員缺乏衛生意識,而且自身健康難以保證,各種問題給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造成阻礙。筆者對馬兒山的200名游客進行了隨機調查得出,景點項目是游客選擇旅游的主要因素,而衛生狀況越來越受到游客的重視,這也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對王家坪鎮石堰坪村村的調查游客普遍認為交通不夠方便,交通作為鄉村旅游的先導條件,應在鄉村旅游發展問題中作為優先考慮因素。
2.2 專業人才欠缺
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在近年來得到迅猛發展,主要是依靠政府及市場的推動,而真正掌握鄉村旅游項目策劃的人才目前還十分不足,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鄉村旅游經營參與者是當地農民,文化程度較低(表1),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大專及本科以上比例僅為28.2%,較低文化程度的經營者與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相矛盾,他們缺乏對項目的推廣,粗放式的經營模式使得知名度及市場輻射能力較弱。
2.3 同質化較嚴重
張家界鄉村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同類產品重復開發,如“四季花?!薄捌鳌钡揉l村景觀重復開過多,存在同質競爭。部分景點為了吸引游客,降低收費,拉低品質,整體運作不規范,影響產品日后的發展。相關部門未進行嚴格的監管、規劃和引導,導致旅游吸引力不足,缺乏創新,使得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銜接不緊,產業鏈脆弱。
2.4 資源過度開發
張家界鄉村旅游均是依托自然及人文資源進行開發,但是在開發過程中未對資源進行整合化發展,存在無序過度的情況,在開發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大量游客涌入鄉村,沒有進行合理的引導,鄉村生態遭到破壞,建筑風貌被破壞的情況越發嚴重。調查發現,部分“農家樂”將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污染了周邊農田,影響生態和旅游業的可持續性,對市場后期的發展和開拓都造成了影響。
3 張家界鄉村旅游的建設思路
3.1 突出地域特色,創新發展模式
鄉村旅游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須堅持自然規律與村鎮發展差異的原則,科學規劃村鎮體系。應該因地制宜給鄉村旅游產業進行合理定位,另外要突出主題,樹立良好的鄉村品牌形象,以項目帶動旅游發展,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顯張家界鄉村的特色和韻味。
依托本地資源立足農業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原則。從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來看,有田園農業旅游模式、民俗風情旅游模式、農家樂旅游模式、村落鄉鎮旅游模式、休閑度假旅游模式、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和回歸自然旅游模式等多種模式可供選擇,而各種模式都有相應的特點。對于這些模式,各地要依托本地不同的自然稟賦、產業基礎、歷史文化和發展趨勢保持原貌加以開發。在發展鄉村旅游要將旅游產品與農業的產業環節進行銜接以此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鄉村旅游產業鏈從而推動農業三產的融合。
根據張家界鄉村旅游資源、環境條件等特點,鄉村旅游建設模式可分為產業發展型、生態保護型、文化傳承型和休閑旅游型等4個類型(表2)。重點建設開發長茂山村和樟樹村等10余個產業發展型鄉村,而渡坦村和包公山等具有傳統特色的鄉村應保護好現有生態,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石堰坪村和八家河村等具有豐富民俗文化的村落,可以大力發展民俗體驗觀光游,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
3.2 強化規劃引領,優化鄉村布局
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宜認真調研分析鄉村旅游資源,結合行政村調整,明確域內空間布局,強調對一些有歷史和人文底蘊的古村落的保護和修復。在旅游鄉村發展空間格局上實施“環城、沿路、臨景”的發展思路,即環繞張家界主城區發展鄉村旅游建設圈,主要打造一碗水村、大溶溪村、包公山村和楓香崗村等特色旅游鄉村;沿張桑公路、張沅公路和張青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建設幾條沿路鄉村旅游建設帶,依托武陵源、天門山和大峽谷等核心景區發展教字埡鎮、天門山鎮以及陽和土家鄉等鄉村旅游建設群,開啟張家界全域旅游的新篇章。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逐漸興起,積極實施“旅游+”戰略,大力推進旅游精準扶貧和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經濟文化發展得到很大的提升。如張家界市慈利縣陽和土家族鄉楊家坪村的旅游發展規劃及建設效果良好。楊家坪村旅游發展規劃以美麗鄉村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為背景,定位準確,理念超前。楊家坪村旅游規劃方案充分考慮了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及區位優勢,也很好地保留農村韻味,是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緊密聯系的經典案例。以泛旅游產業設計為核心,構建楊家坪村“造血”體系,解決經濟與產業問題,規劃緊緊依托區位、交通、生態和民族四項優勢資源,對接紅巖嶺戶外旅游基地和九渡仙島旅游度假區,融入張家界大峽谷國際旅游經濟開發區,使旅游產業興村、特色農業富民,村落在生態宜居、環境美化、文化生活都煥然一新,成為名符其實宜居、宜游、宜閑的美麗鄉村。規劃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展現了土家人特有的韌勁、用風景區具有的干勁,使土家古村寨煥發新的生機,把楊家坪村建設成同域內其他景區景點相得益彰的鄉村旅游景區,打造一個主題鮮明、風格各異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觀光的精品線路。
3.3 對接上位規劃,打造精品旅游線路
結合張家界鄉村現狀,緊緊抓住省發改委深入推進大湘西地區特色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精品線路建設的機遇,重點打造民族生態文化、戶外康體養生、休閑度假體驗、現代農業觀光等4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不斷豐富鄉村旅游項目的多樣性,旅游內容不僅局限于娛樂性、休閑性,還可以增加追憶性、教育性的相關產品,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滿足不同的需求。
3.4 加強政府引導,突出農民主體
建立健全鄉村旅游發展中政府對于營銷、資金、科技與人才等方面的政策體系,加大政府調控作用,政府主要是做好引導。同時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通過讓農民得實惠,從內心來激發農民共建美麗鄉村的主動性,實現鄉村由第一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促進第一產業的發展,同時應充分挖掘農村現有的自然、人文和產業等資源,串點聯線,推進鄉村旅游常態化發展。包括村鎮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文化發展和民族研究等適合鄉村旅游發展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力度,特別要加大本土化人才的挖掘與培養,選撥一批熟悉旅游工作、綜合素質較高的干部充實鄉鎮部門。
3.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民族客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生態保護和修復為指導思想和手段,依據依山、傍水等各類型鄉村建設“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鄉村[9],使用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布局模式進行研究,將基礎設施有創意的融入到各個鄉村的建設中,融合鄉村文化的元素,突出鄉村的特色,更好的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從實際中引導人們改善人居,恢復生態,重建美好生活環境[10]。對傳統古村落進行微創性、分層級保護。在保持原有的村民居住場所不搬遷、建筑肌理不變的情況下,對村落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對其內部結構進行微改造,注入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大力發展民族客棧開發,實現古村落保護活態化。針對不同村寨的傳統建筑存續現狀,制定不同的保護方案和保護措施。在進行旅游規劃的時候要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同時讓村民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收益者。民族客棧的建設可以延伸旅游價值鏈,擴展貧困群眾旅游參與渠道,讓村民在附近上班。
參考文獻:
[1] 童 茜.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甘南縣鄉村旅游業發展研究[J]. 現代經濟信息,2019(11):489-490.
[2] Kontogeorgopoulos N.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in phuket and ao phangnga,Thailand:partial victories and bittersweet remedie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5,13(1):4-23.
[3] Miller 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 of tourism researchers[J]. Tourism Management,2001,22(4):351-362.
[4] Leeuwis C. Reconceptualizing participation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towards a negotiation approach [J].Development and Change,2000,31(5):931-959.
[5] 盧小麗,成宇行,王立偉. 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熱點——近20年文獻回顧[J]. 科學資源,2014(1):200-205.
[6] 王云才,許春霞,郭煥成. 論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趨勢[J]. 干旱區地理,2005(6):862-868.
[7] 徐 琪. 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2009,37(10):218-221.
[8] 王兆峰. 張家界旅游城市游客公共交通感知、滿意度與行為[J]. 地理研究,2014,33(5):978-987.
[9] 羅亦殷,唐 麗. 東方村旅游式鄉村植物景觀設計[J]. 天津農業科學,2016,22(4):143-145.
[10] 李 健,樊金萍,王麗波,等. 基于美麗鄉村建設的鄉村綠地規劃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6):126-132.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