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青
摘要: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對于學困生的幫扶及管理,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班主任既要對整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管理,又要對學困生進行持之以恒、靶向明確的教育管理。針對學困生,要對其“不足”的原因尋根問由,就如何結合德育對轉變學困生進行有意義的探究并確定轉化策略。
關鍵詞:班主任;有效轉化;學困生;德育;思考
在學校中,學習成績或者紀律方面表現差的學生,通常被認為是學困生,如果是學習差、紀律也差的學生,則被認為是特困生。有的學生被認為是學困生,是指其學習成績差,這也是受應試教育所影響。但即便是走進新課改,落實素質教育中,后進生的稱呼依然是學困生的又一翻版而已。只不過,面對學困生抑或是后進生,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如何遵循新課改的教育宗旨,真正將素質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小學生正是學習知識、培養正確價值觀的初始階段,對于學困生,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教育轉化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文針對學困生,對“不足”的原因尋根問由,就如何結合德育對轉變學困生進行有意義的探究并確定轉化策略。
一、定位精準。更新理念
面對學困生的甄別,教師采取的方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教師通過學生是否適合自己的教法,篩選出一些“不合格”的學生——學困生;另一種則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對教法進行篩選,不斷改進教法,以此來適應學生的認知,從而使得教法能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的教化育人至關重要,對學困生要做到不拋棄、不放棄。盡管學困生似乎拉了班級的后腿,影響了教學成績,但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教師沒有理由因為學困生的學習差或者紀律差而產生排斥、厭惡心理,更沒有理由對學困生受教育的機會進行“剝奪”。對于教師來說,其施教方法需要結合多種形式進行,既可以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又可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通過設置適合學生具體學情的教學任務不斷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學困生來說,信心的培養是比較重要的。當學困生的狀況出現后,一些家長和教師先是耐心說教,在這期間,當有些學困生仍然我行我素時,有的家長或教師會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也有的家長或教師會加重對其的處罰,如此也使得這一部分學生出現了叛逆心理,反而更加想要逃避家長、教師的“說教”,對學習更是沒有一絲一毫的興趣,甚至有的還會走上“歪門邪道”。為此,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防范學困生的偏激和過激行為,班主任要做好的就是在日常循序漸進的教化過程中,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找準教育時機,把握好教育分寸,在對造成學困生困因的“深根細究”下,做好有的放矢的方案制訂和實施,多以學困生為中心,觀察、分析他們的個人需求,對其多采取鼓勵和激勵的評價方式,還可以設置階段性的學習目標,并通過舉辦各種班級活動等來挖掘學困生的閃光點,從而循循善誘地對其加以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改變錯誤認知,為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基礎。
二、合力教育,多方施策
對于學困生的教育轉化不僅是學校教師的責任所在,更需要學校與家長乃至社會建立共同的協作關系,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但從一些學困生原生態的家庭生活背景來看,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學困生思想及學習等方面與其他學生產生較大差距的根源。因為一些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一些學生得不到關愛,無形中成為學生外在尋找一種所謂的存在感的“推手”,而學生對于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或者行為的是非、對錯判別能力較差,也欠缺相應的抵制能力,從而導致學生受一些不良思想以及行為上的誘惑而走上不正確的道路。在當前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一些農村孩子的家長會選擇外出打工,以至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無形中嚴重缺失。在一些城市之中,父母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同樣也會出現一些城市中的留守兒童,不少學困生正是來自留守兒童。作為班主任要發揮好學校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用,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同時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區活動等方式,來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發掘潛能,認知和發揮個人價值。與家長建立長期關系,借助傳統家訪、有效的信息載體等形式摸清學困生家庭背景。同時,就學困生出現的各種問題,與家長進行討論與交流,共同制定轉化措施,從而實現校內、校外教育的完美銜接。針對學困生在校表現、思想狀態、學習作業等多方面的表現,及時給家長以信息反饋。同時,家長也需要根據對孩子的觀察和教育后的表現,及時向班主任反饋。為家長開展如何促進親子關系的專題講座,多組織一些由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親子活動,從而改善一些家庭中緊張的親子關系,使得學困生切實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面對一些學困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可以建議家長邀請心理醫生介入,為學生疏通“淤塞”心理,引導他們保持健康心態。
三、細節滲透。漸次促進
對于學困生來說,作為班主任應該與各科任課教師共同進行溝通與交流。根據學困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認知水平,可以適當地給這一部分學生制定特殊的教學目標及符合他們認知需求的練習或作業,降低學習要求,從而能夠讓這一部分的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還要用細節的關注讓學困生感受到自己受到的尊重。而教師在這一系列具體的教學策略中,能夠及時發現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同時讓學困生的特長加以充分發揮,從而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與關愛,而不是對學困生置之不理、視而不見,使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隱形人”的狀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同時也將中肯的評價給予學困生,盡量以鼓勵性和激勵性的語言來促進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提問的問題以及練習作業的設置要因人而異、難易有度,這對學困生的轉化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能夠讓學困生通過解決問題以及達成目標后獲得一種成就感和喜悅感。對于學困生的教育轉化來說,一定要避免急躁冒進,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其進行愛心、真心、誠心、耐心的教育與輔導。要發動全班同學都能夠積極地去幫助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學困生與整個班級融為一體。對待學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諄諄誘導的方法,從低要求開始,耐心地輔導,真正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