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慧
摘要:在幼兒德育中,教師要融入生活化的理念,選擇幼兒熟知的生活內容開展德育滲透,促進幼兒對道德內容的感知、理解,促進他們道德素養的提升。本文主要從強化引領、家長示范、協同教育等角度闡述德育生活化滲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德育;生活化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呼聲愈來愈高,人們都重視幼兒智、美、體的開發,卻忽略了德育的滲透,導致幼兒變得孤僻、冷漠。很多教師認為,幼兒的品行依賴家長的說教,因而對幼兒的習慣養成、常規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幼兒的行為習慣差。教師要在一日常規、游戲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并融入幼兒生活,從他們的生活中尋找有意義的內容,促進他們對知識的內化、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師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借助生活內容、生活方式幫助幼兒獲得道德認知,以生活問題促進幼兒道德素養的提升。
一、強化引領。側重生成
幼兒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社會化過程,幼兒園是幼兒成長的主要場所,他們在與其他幼兒交往中獲得認知體驗,形成道德意識,并影響幼兒的發展。教師要從幼兒較為熟知的事物中尋找有效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回歸生活,依據不同的年齡段分層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對小班幼兒強化分享教育,對大班幼兒而言,要讓他們學會謙讓,幫助他們樹立公平意識。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德育發揮的作用,要對幼兒耐心地引導,從他們的生活中尋找教育的切入點。部分教師選用的德育內容過于寬泛,不利于幼兒道德水平的提升。教師要融入生活化的理念,為幼兒的道德教育提供有利的條件。教師要加強課堂觀察,感受幼兒在活動中的變化;教師要樹立幼本理念,站在幼兒的角度去尋找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
在幼兒道德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抓住幼兒學習契機,選擇適合他們發展的內容。幼兒不具有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如果簡單地說教,是不能促進幼兒認同和體驗的,教師要運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關注幼兒的生活體驗,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滲透道德內容,通過一些實踐活動,為幼兒構建成長的平臺,幫助幼兒習得知識、形成能力、體驗情感。現在的幼兒有很多是獨生子女,備受父母的寵愛,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導致獨立性差、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一些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不足,教師要抓住契機與幼兒進行溝通,提升他們的自我服務能力。教師要針對幼兒習慣養成的不足,對其進行必要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責任意識,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生活經驗,生成適合幼兒發展的德育內容,促進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家長示范。引領成長
傳統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加之很多家長由于缺乏專業的知識,他們的教育理念往往緣于長輩的經驗或電視上的道德教育內容,沒有聯系幼兒的具體行為,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發揮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為了將孩子教育得更好,家長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將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融合,為幼兒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內化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養成良好的品格。道德教育的內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家長要樹立全面發展的理念,對幼兒進行誠信、合作、分享、責任教育,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兒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家長要關注幼兒的個性發展,讓他們的成長與生活經驗相碰撞,實現健康地成長。道德教育內容源于幼兒的生活世界,家長從幼兒的生活中選擇恰當的素材,如在與人交往中進行誠信教育,營造具體的情境,與他們討論誠信的話題,并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引導,讓他們體會到誠信的力量。在道德教育中,父母也要以身作則,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努力將孩子培養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格的人。家長要進行全面的道德教育,不能厚此薄彼,要力求面面俱到,讓幼兒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家長要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不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附屬品,要讓他們成為獨立的個體。和諧的家庭關系有利于道德的傳遞,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疏遠,他們的教育也不會為幼兒所接受。和諧的家庭關系能促進道德的滲透,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同學、朋友、教師會發生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家庭文化。和諧的家庭能促進和諧親子關系的形成,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個性品質的形成。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引領幼兒參與道德行為的體驗、交流,讓他們對父母產生信任感。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榜樣,他們既要在言行上影響孩子,還要關注孩子的天性,以欣賞的態度去尊重孩子、幫助孩子,要發掘孩子的潛能。
三、協同教育。促進踐行
教師要加強家園合作,要取得家長的支持,鼓勵家長參與,通過培訓、座談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促進家園教育全力的形成。幼兒的德育還要與社區合作,讓幼兒了解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勞動者,讓他們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懂得熱愛勞動。學校、家庭、社區三者要協同教育,讓幼兒在社會大環境中形成道德意識。三者協調統一,才能擺脫功利化教育的狀況,幫助幼兒構建正確的道德觀。教師要構建德育的環境,讓幼兒能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表達。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要創設一個適宜幼兒成長的環境,能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要運用生活化的評價方式,多激勵幼兒,引導他們發展、成長,讓他們在生活中逐漸走向獨立。
教師要還幼兒自由,放開對他們的束縛,將他們的道德行為與生活相聯系,從而促進幼兒的情感體驗,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感知,豐富自己的道德體驗,促進道德的感知與內化。教師要采用說服教育、活動體驗、環境陶冶、合理獎罰等方法教育幼兒。如果選擇方式單一,教師無法調動幼兒的興趣,也難以取得令人滿足的教育效果。
四、結語
總之,在學前教育中,教師要擺脫脫離生活的單調說教,要融入生活理念,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構建幼兒園、家庭、社區的有效合作,采用多樣的教育方法,增進幼兒體驗,陶冶幼兒情操,促進他們良好習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