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曦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和計劃活動,并鼓勵他們認真努力地完成任務。”本文依托“兒童立場”理念,以開展幼兒園自主性體驗活動的實踐研究進行觀點論述。教師退出主場,從幼兒出發,尊重幼兒的天性和需要,成為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真正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方式支持幼兒進行自主體驗學習,讓幼兒從“聞知者”轉變成“親知者”。
關鍵詞:兒童立場;自主性;體驗活動
一、審視自主體驗式活動現存弊端,反思、解決病理現象
(一)玩什么?——活動選擇偽自主
在幼兒各類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都特別強調活動計劃的重要性,常常按照活動主題,“挖空心思”地設計各類活動方案,制訂詳細的活動計劃,并嚴格實施。幼兒也“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師設計的方案、在教師的干預下開展活動,行走在教師預設的“軌道”上,教師并沒有切實地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在幼兒各類自主性游戲中,立足于教師的思想層面,讓幼兒處于“被動游戲”的狀態。
(二)哪里玩?——活動場地有局限
在區域游戲的時候,幼兒選擇喜歡的內容在規定的區域內進行游戲;在角色游戲的時候,幼兒選擇喜歡的角色在規定的區角從事“工作”;在戶外體育鍛煉的時候,幼兒遵照教師制定的規則選擇喜歡的玩具在規定的范圍運動……在玩之前,教師就已給幼兒劃定了界線,幼兒也只能在這個范圍里“自由”地玩。
案例:角色游戲開始了,果果當娃娃家的爸爸,茉茉是娃娃家的媽媽,小佳和航航分別是娃娃家的爺爺和奶奶。游戲剛開始時,果果就提議說:“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們帶寶寶出去野餐吧!”茉茉抱著寶寶開心地跳起來:“好啊好啊!我們去野餐、燒烤!”小佳和航航作為爺爺奶奶也積極響應:“我們來準備野餐需要的東西。”正當小佳和航航拿著袋子裝水果和零食的時候,“媽媽”茉茉說:“可是野餐都是要在外面的呀,我們能去外面嗎?”說著,來問教師:“我們能搬著帳篷、地毯去班級外面的草地上野餐嗎?”教師心里很認可孩子大膽的想法和強烈的訴求,但考慮到規則、安全……回復道:“你們可以把帳篷放在班級的其他地方,也算是出門野餐了,去外面的話不行。”雖然幼兒接受了教師的安排,但整個娃娃家成員對于“野餐”這一活動,興致已大不如幾分鐘前了。
“野餐”對于孩子們來說,是春天里一項非常快樂的活動,他們能大膽地向教師表達自己的興趣需要,有效地把生活經驗融入游戲中,但往往因為教師本身對活動規則的堅持和對安全問題的考慮,不斷影響著幼兒自主性體驗式活動的發生。
二、明確自主體驗式活動開展要點,摸索、思考新方向
(一)觀察了解、你言我語——確定自主體驗式活動的項目
幼兒對周圍事物天生就有著探索的欲望,且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而往往有著自己新穎、獨到的看法。所以,教師應關注幼兒,觀察幼兒的行為、發現幼兒的問題、傾聽幼兒的聲音,順應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愿望,以此確定自主性體驗活動的項目。
案例:春天的到來,總是能讓孩子們發現許多春的足跡:池里的蝌蚪、岸邊的柳樹,都是他們討論的對象;樹上的花、草地里的昆蟲都是他們探究的目標;飄落的花瓣、草叢里的樹枝都成為他們的玩伴……孩子們對春天也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春之約”活動的項目要有哪些呢?不如,聽聽孩子的心聲吧!“要開展一些春天的活動,你想做什么呢?”檸檸說:“蓬蓬菜園里我們種的生菜也成熟了,能去拔來做美食嗎?”歆歆說:“我想要放風箏。”小樹說:“我想要去捉昆蟲,蝸牛、蝴蝶、西瓜蟲,我都喜歡!”……孩子們你言我語的,紛紛表達著自己的想法。
(二)多方參與、資源開發——構建自主體驗式活動的場地
為了更好地開展自主性體驗活動,促進幼兒的自主性發展,要積極開發建構園內外可用的活動場地,讓幼兒走出活動室、走出圍墻,更多地看到、聽到、接觸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案例:在“春之約”系列自主性體驗活動前,與幼兒商量出了“尋春”——捕蟲、挖野菜;“品春”——品野菜、做生菜沙拉;“繪春”——大自然的畫作,畫風箏、風車;“戲春”——戶外野餐、春韻歌舞展等項目。確定項目后又和孩子們談論“在哪里玩”,幼兒周全地考慮、表達著自己的想法。這些地方到底哪個才是最合適的呢?于是帶上我們的探討交流圖,一起出發去踩點,幼兒一邊踩點,一邊做標記,以確認活動的開展地點。
(三)討論搜集、以幼兒為主——準備自主體驗式活動的材料
活動材料是幼兒開展自主性體驗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瑞士教育家皮亞杰曾說:“只有兒童自己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知。”在活動材料的準備中,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與需要設置相關的場景,進行材料的收集與制作。
案例:“春之約”自主性體驗活動要開始了,該準備什么材料呢?問題拋給孩子后,孩子們就以組為單位開始了討論與記錄。“蟲蟲大作戰”(捕蟲)組分享的結果是:要有捕蟲的工具:捉飛的昆蟲需要網兜,捉地下的昆蟲需要鐵鍬;要有放蟲的工具:如各種瓶子、盒子;要有觀察蟲子的工具:放大鏡、記錄的紙筆……
小組探討后,明確了所要準備的材料后就開始行動了。在班級倉庫中尋找各類廢舊的瓶瓶罐罐、去幼兒園的角角落落尋找材料,拉動爸爸媽媽一起搜集、制作捕蟲的工具……幼兒成了活動真正的組織者,最大限度地促進了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充分發揮了小主人的作用。
(四)尊重意愿、自己做主——選擇自主體驗式的活動內容
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興趣的需要,不讓幼兒成為教師手中的一枚“棋子”,充分凸顯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有自主參與選擇小組和同伴的權利。在活動開始前,充分尊重他們的意愿,將活動項目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在大展板中,讓參與活動的幼兒通過貼貼紙的形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組別,跟隨活動項目的負責教師,混班式地進行自主性體驗活動。充分尊重并滿足幼兒的內在需要,激發幼兒的主體能動性,給予幼兒自主選擇、自主參與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學習自己做主,進而逐步形成不依賴、不從眾的獨立人格。
(五)多元主體、參與評價——優化自主體驗式活動的評價
1.教師評價。教師是幼兒自主體驗式活動的支持者、參與者,更是其觀察者和見證人。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觀察孩子在活動中的行為,發現孩子在活動中引申的問題,能對活動作出客觀、整體的評價。“今天在活動中發生了什么開心的事?”“你有遇到什么困難嗎,你是如何解決的?”“在今天的活動后,你還想要繼續參加什么活動嗎?”除了活動后的及時評價與談話,教師也可記錄活動實錄,撰寫學習故事,生動地記錄下孩子在活動中的言行、狀態,以及孩子接下來的興趣需要,計劃下一次活動的內容,并把這些有意思、有價值的實錄與孩子們分享,讓幼兒通過回顧在活動中的點點滴滴,來審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
2.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主體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出的判斷與評估。在活動中,教師可通過照片、錄像等方式對幼兒在活動中有意義的點進行記錄。在幼兒自評時,相應地呈現“現場”,使過程變得具體可見。幼兒也能通過輔助資料,將過程陳述得較為清晰、細致,有針對性地講解在自主性體驗活動中,“我做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我收獲了什么?”……分享自己在活動中的操作過程及策略,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能力。
3.同伴評價。同伴評價是對于幼兒評價的重要來源,會讓幼兒更容易接受。在活動后,教師常會和孩子們談論“今天誰表現得很好,為什么?”“我覺得小佳表現得好,因為她遵守規則。”“我覺得萱萱好,她會和我分享她的捕蟲工具。”“我覺得我要向浩浩學習,在捉蝸牛的時候他很勇敢。”幼兒能正確地評價同伴,并通過同伴的評價,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樹立學習的標桿。
4.家長評價。家長參與評價也會對自主性體驗活動的完善和深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兒童立場”理念的引領下,發現兒童,走近兒童,讀懂兒童。以幼兒自主性體驗活動開展為出發點,讓幼兒策劃活動項目、構建活動場地、準備活動材料、自由選擇活動內容,真正地通過看、聽、聞、問、做等“直接感知、實際操作”的方式以獲得親身體驗,使幼兒成為一個有主見、有主意、有辦法,能獨立做事和不斷向自己挑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