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美芯
摘要:新課程教學提倡教師加強學習,提升專業素養,以富有啟發、風格的教學設計引領課堂教學;在課堂中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樹立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意識,和他們共同體驗學習的過程,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主體;數學課的“說”
新教育理念的核心:學生是數學課堂學習的主人,要在數學學科中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需要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數學知識的邏輯性、生活性和嚴密性給數學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方法提供了可能。面對一個個充滿好奇、充滿個性的孩子,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文本,凸顯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實踐中,運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不斷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我認為,數學課的“說”是凸顯學習主體的有效載體。
一、“我當老師”體驗,讓學生敢說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材、看問題,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會提出的問題,進而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會換位思考,就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推動課堂的主人——學生主動學習了。“我當老師”為同學講解是每一個孩子的愿望,當孩子站在講臺上自信而大方地表達著自己的見解時,得到了其他孩子從未有過的注意,數學課將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時,學生的敢“說”實現了孩子教孩子,孩子自主思考、自由分享、自覺嘗試……如在百分數與小數的互化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小老師”授新環節“老師”走上講臺,寫出一個例子,講述自己的理解,其他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并大膽發問:“為什么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后要添上百分號?”“請大家看黑板,假如把0.25看作分母是1的分數,0.25乘100得到25,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1也要同時乘100……”在掌聲中,學生的分享結束了。這樣的嘗試,讓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愈加濃厚,自覺思考的習慣也得到培養。再如,小組合作時由“小老師”代表向全班匯報他們合作研究的想法、結果、發現,并且根據舉手同學們的提問質疑,形成臺上臺下有問有答的融洽模式。課堂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學生在體驗當教師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敢說。
二、“姓名命名”算理,讓學生想說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經常需要學生親身經歷后進行大膽的猜測驗證,然后得到一個結論或者產生一種式子后,甚至是一個想法,當這些精彩瞬間產生時,教師適時地將這個結論或者這個定理命名為學生的姓名,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中學會與他人的合作,欣賞別人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一定很想“說”。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計算教學中,因題型變化較多,學生不會分析每個數字特點,很容易出錯,如果通過學生自己查找歸納,用學生的姓名命名,就很容易把特點和解答技巧記牢。類型一(恩炫超市購物法)——(125+25)x43,(宗帥湊補100一幾法)——86x99,(夢琳拆分100+幾法)——33x103,類型二(陳楠跳舞法)——45x8+55×8,(玉全乘一法)——489x101-489,(雅琪找倍數)——999x5+111x55;類型三(錦玉加一法),111x12+111x7+111,(家安一的拆分)——1001x99-99,類型四(云歡積不變交換法)——11/13x6/19+6/13x8/19。通過引導學生對計算定律進行舉一反三,讓學生習慣說想法、說思路、說思維,給每個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可以個人獨自小聲說、同桌兩人說、四人小組說等,最后運用“光榮命名”算理激勵,學生不但說得多、說得直觀,而且記得牢。
三、“作業分層”實踐,讓學生樂說
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就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有選擇權,而教師在課堂作業中,通過設計基礎題、綜合提高題,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相對自由寬松的空間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數學,真正地實現不同的孩子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題目,但這些題目,都帶有明顯的開放性或者答案不唯一或者條件不完整,或者有不同的解法,其實就給孩子們創設了多角度探索的途徑。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課程資源,讓學生通過結合自己的經驗,“議一議”“做一做”“想一想”,能夠積極主動地與別人交流,實現孩子我會說、樂說的可能。例如,圖形拼組,利用圓設計一個美麗的圖案,學生就結合家鄉古鎮建筑上的圖案進行實地觀察、測量、計算,在課堂上通過PPT介紹自己的發現,使全體學生都沉浸在美的發現中。此外還有數學日記、手抄報等實踐性較強的實踐作業也讓學生樂于嘗試和交流,數學課上的“說”也因此而生機勃勃。
四、“挑戰質疑”模式。讓學生能說
在我們傳統的課堂當中,學生習慣于教師講、教師教,認為教師講的、教的、書本上寫的都是對的,黑板上怎么寫,我們就怎么記。新課堂倡導讓孩子質疑,通過課堂上和教師、同學交流,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學會質疑的能力從而學會學習。要引起思維、探索的興趣就要先學會質疑,使學生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認為,可以人為地制造一些錯誤,請學生來判斷是非,讓學生發起質疑挑戰。例如,鐘面上時針、分針、秒針轉動問題:鐘面上時針長20厘米,分針長50厘米,一晝夜時針、分針各走了多少米?教師列出錯誤算式:時針3.14×20×2×24,分針3.14×50×2×60。許多學生一開始認為教師的一定是對的,還有一部分學生產生疑問,教師故意強調1小時等于60分鐘,在教師連續的強調中引發了學生的搖擺不定,學生中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是教師說一定是對的;另一種認為不對,時針一晝夜沒有走24圈,分針也不是60圈……通過挑戰質疑,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說”在思考中進發。
總之,用好數學課堂的“說”,一定能凸顯學生這個學習主體。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精心備課,滿腔熱情地為孩子們創設“說”的機會,把時間讓給孩子們,讓他們在學習中交流碰撞,主動學習就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