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鑫 竇瑾 陳香 余茂軍 張淑娟

摘 要:中美兩國分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對于增強兩國人民的福祉和穩定世界經濟系統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中美經貿摩擦的最新進展,其次詳細分析中美經貿摩擦對我省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最后基于分析,提出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充分挖掘國內消費潛能、傾聽外貿企業心聲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美經貿摩擦? 挑戰? 機遇
中圖分類號:F7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3(b)--03
當前,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戰已經對我國及我省部分行業企業產生了較為明顯的沖擊,隨著經貿摩擦向縱深發展,必定會影響我省經濟平穩增長。因此,研究中美經貿發展新趨勢,對穩定我省外貿、重塑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1 中美經貿摩擦的總體情況
自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大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不斷升級與我國的貿易摩擦,企圖遏制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
1.1 貿易關稅層層加碼,逐步升級到科技金融領域
自2018年3月美國正式發布對華“301”調查結果至今,中美經貿摩擦一直處于“邊談邊打、談談打打”的狀態。目前美國擬將我國2500億美元輸美商品關稅從25%提升至30%,并且于2019年9月和12月將3000億美元清單商品分成兩批各加征15%關稅,隨后我國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至此,四批關稅清單累計覆蓋約97%的我國出美商品。8月份我國離岸和在岸匯率雙雙“破7”,被美國單方面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中美關系競爭加劇,貿易戰開始向科技戰和金融戰延伸。
1.2 中美貿易額持續減少,貿易關系逐漸冷淡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3—2018年中美雙邊貿易整體上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僅在2016年受兩國經濟增速下滑及美元走強等因素影響出現了下滑。2018年全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高達6598.4億美元,增長3.75%,但增幅較2017年大幅下降。隨著中美雙方貿易問題的逐漸爆發,貿易談判推進曲折,2019年第一季度中美雙邊貿易額下降幅度高達14.9%,其中,美國從我國進口下降13.9%,我國自美國進口下降18.8%。截至2019年7月,東盟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我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則成為我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見圖1)。
2 中美經貿摩擦對我省的影響
2.1 主要挑戰
在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向縱深化發展的過程中,我省經濟社會受到的負面影響逐漸增多。
2.1.1 中美貿易情況不斷惡化
除去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外部需求減少等大環境影響,中美經貿摩擦對我省影響不可小覷。美國作為我省的第一貿易伙伴,2018年我省對美進出口額高達98億美元,占全省總量的16%。目前,美國2500億美元清單中影響我省對美出口的38億美元,占全省對美出口的50%;我國對美的反制清單影響我省自美進口的16億美元,占全省自美進口的70%。若經貿摩擦持續升級,我省對美進出口將會明顯下降,2019年上半年,我省對美貿易進出口43.7億美元,同比下降6.7%,低于全部進出口增速13.3個百分點,美國退居我省第二貿易伙伴。
2.1.2 企業發展受到抑制
隨著中美經貿摩擦的長期化,部分企業和產品的進出口受影響較為明顯,合肥華凌、蕪湖中鼎對美出口分別下降25.9%、38.5%,冰箱、汽車零部件對美出口分別下降19.6%、14.8%;安徽龍磁科技暫停原計劃進口的500噸美國商品,高新技術產品、農產品自美進口分別下降36.8%、22.6%。部分外貿企業為規避中美貿易摩擦加征關稅,采取“搶出口”策略,其中化工、計算機、汽車、電子機械等行業前期搶出口較多,但隨著訂單逐步消化,后續訂單接續困難,寧國中鼎股份5月份在美國中標的新產品價值僅7萬美元,而2018年同期為500萬美元以上。根據經濟運行平臺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調查問卷,截至8月30日,提交問卷的899家企業中有超過半數企業反映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影響。
2.2 新的機遇
中美經貿摩擦長期化發展對我省的影響已不容小覷,既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需要理性看待,牢牢把握住給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2.2.1 企業積極改變經營戰略,經濟負面影響有望減弱
由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部分企業有意向海外轉移產能或布局生產基地,采取出口替代、外貿轉內銷等經營策略,整體影響面有縮小趨勢。銅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表示企業正積極向海外布局,準備在越南、泰國、巴西等地建設生產基地。黃山佳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表示降低對美訂單后,增加對俄羅斯和中東的出口,企業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逐漸減弱。安徽富泰發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正在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加大對新銷售市場的產品研發力度。海螺集團表示正通過轉口貿易來規避關稅,同時加大在國內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布局。
2.2.2 制造業加速布局調整,人口人才紅利有望再造
受國際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加速向東南亞地區轉移,部分不具備拓展海外市場能力且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則加速向我省等內陸地區轉移。2018年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6.1%,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9.5%,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工業總產值增長16.6%,新型制造產業發展迅猛,勞動力需求量逐漸擴大。隨著貿易戰對沿海地區負面影響的增強,少數企業短期內難以尋找替代市場,被迫選擇停工停產,我省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回流,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數量差距由2015年的805萬縮小到2018年的759萬,勞動力供給水平有望進一步提高,從而緩解我省企業“用工荒”問題。
2.2.3 政策紅利不斷疊加,企業創新活力有望激發
美國不僅對我國加征不合理關稅,而且打壓我國高科技企業,限制我國公民赴美從事科研,人為增加《中國制造2025》的實現難度。我省創新實力較強,擁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國家級創新主平臺及省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分平臺和安徽創新館、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平臺載體。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省印發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銅陵有色集團和海螺集團首次進入世界500強行列;另一方面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點發展長鑫存儲、科大訊飛、京東方等創新型企業,繼續做大做強我省的“芯屏器合”產業。隨著減稅降費、“放管服”改革、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等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長三角一體化、中部崛起兩大國家戰略的重疊,我省產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企業創新活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3 幾點建議
總體看,中美經貿摩擦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我省需要進一步堅定高質量發展信心和決心,把握戰略機遇,以更強的發展韌性應對外部挑戰。
3.1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提升發展質量
一是把握科技創新方向。以5G、物聯網、無人駕駛等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將陸續進入核心技術突破或商業化時期,我省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語音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推動家電、汽車、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加快升級。另外要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及中部崛起再上新臺階等國家戰略,積極承接江浙滬等發達地區的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把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留在我省,進一步推動我省產業發展高端化。二是積極搭建創新平臺。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繼續推進“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落地安徽。扶持建設一批產業指向明確的科技創新功能性平臺,打造“高新基”全產業鏈項目體系。三是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各地政府要出臺并落實有吸引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政策,大力引進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精尖”人才。支持企業通過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引進、共建研發機構等方式,吸引高層次研發和技能人才。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完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鼓勵省內高校圍繞未來主導產業開設相關專業,多渠道培養創新科技人才。
3.2 充分挖掘國內消費潛能,積極開拓海外新市場
我省要全面融入國家開放戰略,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并重,不斷提升內外聯動、東西雙向的開放水平。一是釋放國內市場潛力。我省具有沿江近海、居中靠東的區位優勢,又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要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推進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建設,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完善商品流通渠道,推動傳統商業綜合體創新轉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農村電商、特色新興商業模式,不斷提升商品供給水平。積極落實各項消費政策,推動居民收入平穩增長,推進線上消費、共享消費、提前消費發展,充分挖掘居民消費潛力。二是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推進國際市場多元化發展,加強與“一帶一路”等非美國家或地區在市場基礎設施、產業技術、能源資源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加快提升合肥新橋機場國際航空運輸能力,加密“合新歐”國際貨運班列,打造內外暢聯的國際運輸網絡格局。高水平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等國際性展會,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產業,擴大出口信用擔保國別市場覆蓋面和小微企業覆蓋面,為省內企業走出去提供重要支撐。
3.3 傾聽外貿企業心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一是完善外貿企業補貼支持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快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融資擔保、出口退稅等方面給予外貿企業相應的政策優惠,持續推進外貿主體隊伍高水平建設。出臺外貿專業人才的引進政策,加大外貿專業人才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力度,激發外貿專業人才干事創業活力。在用電、用水、用氣方面給予對美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適當財政補助,進一步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二是提高政府服務外貿企業水平。密切關注中美經貿摩擦進展,及時在政府平臺發布中美經貿最新動向,大力宣傳境外投資政策和流程,引導企業理性冷靜看待中美經貿摩擦。建立健全重點外貿企業全覆蓋聯系機制,結合“四送一服”及時開展對美貿易企業調研,幫助企業尋找降本減負的方法,優化企業出口產品結構,減少中美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同時要對外貿企業的就業失業形勢進行實時監測,組織開展員工技能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員工生產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杜永紅.中美經貿摩擦的本質與中國應對之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9(09).
[2]宋河發.趙星.武晶晶.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我國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發展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08).
[3]余永定.中美經貿摩擦的再評估與展望[J].新金融,2019(08).
[4]楊其廣.再論中美貿易戰[J].中國金融家,2019(07).
鐘茂初.中國經濟完全能夠應對不斷升級的中美經貿摩擦[J].人民論壇,2019(16).
作者簡介:江鑫(1993-),女,漢族,安徽銅陵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竇瑾(1985-),女,漢族,安徽淮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研究;
陳香(1983-),女,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余茂軍(1988-),男,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張淑娟(1987-),女,漢族,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