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王敬禮 整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中國戰區仍有部分侵華日軍拒絕投降,繼續進行各種軍事行動。中國軍民對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發起了全面的反攻。當時我是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蕭華的警衛員,我們部隊就在山東膠濟路前線。當時群情振奮,軍民齊心協力,浴血奮戰,勢如破竹,在短短十幾天,就解放了長山、淄川、博山、萊蕪和春山等11個縣城,迫使日軍龜縮在濟南、濟寧一些大城市里。
就在我們打得起勁的時候,接到了進軍東北的命令。原來,蔣介石為了搶占勝利果實,請求美國幫助搶運國民黨軍隊到東北接收。黨中央為了鞏固東北的根據地,決定從山東抽調4個師12個團,從海道進入東北,并派蕭華主任統一指揮。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給我們做具體部署,并要求我們部隊換上便衣,一律輕裝,盡快出發,迅速到達目的地。于是兩三天內,我們全部換上了便衣、氈帽,全是漁民打扮。
數萬人的大軍,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全部換上便衣,談何容易,關鍵在于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身上的便衣有的是群眾連天加班趕制的,有的是群眾把現成的,甚至身上正穿的都捐給了八路軍。僅地處山東煙臺的龍口碼頭,工人聽到工會的號召后,就捐出500多件衣服。工會主任馬盛亭心急于支援部隊,又苦于家貧無衣,索性將身上正穿的新夾襖脫下獻出來。馬主任回到家后,妻子紀春蘭不但不埋怨丈夫,反而夸贊丈夫做得對、做得好。部隊所帶的火燒,全是沿海的大娘、姐妹們趕烙的。千家萬戶,推磨磨面,老少忙碌,晝夜不停。廣大人民積極支援部隊北上的干勁激勵了戰士們必勝的信心。
緊接著是幾天的急行軍,第四天黃昏趕到了海邊的萊陽縣(今為煙臺市代管縣級市)。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委林浩迎接我們,并一塊兒研究了渡海事宜。然后,我們坐上了從日軍處繳獲的大卡車,趕到黃縣(今山東龍口市)灤家口上了船。
當時汽船很少,橫渡渤海以小漁船為主。一艘船只能坐二三十人,數萬大軍,要在短時間內橫渡渤海,是一項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但是,長期在戰爭環境里磨煉出來的人民軍隊,初次面對大海,仍然充滿著必勝的信念。許多戰士是內地人,第一次見到大海,為了防止暈船,分別帶了些十滴水、人丹等暈船藥,準備的食物是火燒和咸菜。僅憑著這些,一聲令下,數萬名戰士便有序地上了船,開始了艱苦的航程。
在海上,我們的戰士表現了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一舉一動都遵從漁民的風俗習慣,無論怎樣暈船、嘔吐,也絕不違犯漁家的規矩。一旦空中出現了國民黨的飛機,隱蔽號一響,戰士們就全部躲進船艙,讓風帆高揚在海面上,以躲避敵人飛機的轟炸。

等待渡海的解放軍
在渡海期間,戰士們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其中,有一個偵察排乘坐一艘帆船,被風浪吹離了船隊,在外長山島以東觸了礁。20多名戰士與船工互相救援、互相幫助,跳到了一塊礁石上,這塊礁石露出水面三四尺高,四面是茫茫大海,不見船只的影子。到夜晚,又冷又餓,他們用破船板燒起了火,一是取暖,二是發出求救的信號。當船板燒完了,寒冷的海風又威逼著他們。戰士們好不容易熬到拂曉,又漲潮了,露出水面的礁石,漸漸地被吞沒,冰涼的海水不斷濺在身上,戰士們挽臂并肩,面向海浪,像礁石一樣堅強地屹立著。突然,有一只漁船向他們駛來,戰士們認為是救他們的船來了,都很高興??墒钱敶豢吹浇甘嫌腥藭r,卻不往前進了。戰士們向他們喊話,說明船觸礁了,已經凍了一夜了。船主發話說,我們是商船,船上裝滿了貨物,沒法救你們,說完就催工人開船走。
礁石上的船工著急了,大聲說,“這是開往東北的八路軍,咱們自己的隊伍!”撐船的都是窮人,一聽說是自己的隊伍遇了難,堅決不往前開船,并和船主爭吵起來。戰士們商量一下后,對他們說:“老鄉?。∪毡竟碜与m然投降了,東北的父老兄弟還在受苦啊,我們都是中國人,要以大局為重,你把船上的貨物拋到海里吧,登岸后,我們八路軍賠償你全部損失。”由于戰士們的動員,加上船工的大力相助,最后船主把船上的貨物拋到了海里,20多位戰士得到了重生。到了東北,部隊如數賠償了船主的損失,這時的船主又慚愧又感動。
當時,我在警衛班工作。蕭華主任帶著指揮機關和我們一個警衛班,共計20多人,在黃縣換了便衣,在灤家口分乘兩艘機帆船,先到煙臺長山島,找縣大隊了解了有關情況,準備一天一夜趕到目的地。
那天黃昏刮起了六七級西北風,海邊的人說“無風三尺浪,有風浪三丈”,還真不假。機船上顛下簸,左晃右擺,一會兒被浪推上頂峰,一會兒又被拋入谷底,一番顛簸之后,我們可就受不了啦,頭疼、眩暈、惡心,似乎五臟六腑都在攪動,許多人大口大口地嘔吐起來,嘴里又苦又澀,臉色蒼白,頭重腳輕,有的甚至昏厥過去。
暮色中,我們穿過大黑山島與珍珠島之間的珍珠門。據說晴天從這里過能看锃亮閃光的珍珠,可是這會兒哪里能看得到“珍珠”??!現在滿眼都是驚濤駭浪。我們多是第一次乘船渡海,哪見過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在這個時候,前面船上的船老大著慌了,向后面揮手打手勢,要調轉船頭折回來。后面船上的船老大是地方黨組織特意派來護送我們的,是某縣的負責同志,他曾在海上打過游擊,30多歲,中等個頭,瘦削的身材。只見他釘立船頭,迎著撲面而來的浪花,用手圈個喇叭筒喊:“千萬不能回頭,當心見海龍王!”風聲浪聲,吞沒了他的喊聲,他連連打手勢,要前方逆浪而進,勇往直前。就這樣,在他的指揮下,兩條船奮勇闖過了珍珠門。我們長出一口氣,他也舒心地笑了,說:“讓你們受驚了!”有人問他,方才見浪那么大,你為什么不叫船回頭?他說:在風急浪高時,珍珠門形成漩渦水,只要一回頭,非把你打翻不可,早年這里還沉沒過一艘兵艦呢。
過了珍珠門以后的當天晚上,我們住在渤海中部的砣磯島。護送我們的船老大說,咱們船上人少,壓不住浪,再壓上幾千斤石頭塊,船就會穩當些。下半夜,風小了些,我們就往船上搬了石頭,繼續前進。
這次海運,共動員了小汽船30余只,每只可載七八十人,小帆船140余只,每只可載二三十人,因為船只大小不一,動力不同,加上出發地點不同,所以往返時間極不一致,一般需三四天時間。如遇惡劣天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全部渡完,共歷時兩個月余。戰士們以頑強的斗志和毅力,甚至以鮮血和生命,第一次創了木船渡海的奇跡。除損失一只船和因翻船不幸犧牲30 多位同志外,其余同志都先后到達目的地。我們就是這樣一船又一船跨過渤海,到達東北,勝利完成了黨中央交給我們的戰略任務。
附注:王敬禮,男,1919年出生,河北平山縣人。1937年10月參軍,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河南蘭考縣兵役局科長、縣糧食局副局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2005年6月逝世。本文根據他的回憶資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