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目前教育部門正逐步增加教材中古詩文的篇數,從側面反映出國家對傳統文化中古詩文的重視。群文閱讀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建立起課內古詩文教學與課外古詩文學習的橋梁,通過對比式教學來實現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加深學生對同類型古詩文的理解與掌握。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的“三步”教學模式,以期為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群文閱讀;“三步”教學模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古詩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18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9-0025-02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古詩文的積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的文學修養和文化內涵。當前,僅僅依靠教材中收錄的有限篇目,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古詩文閱讀積累與學習能力發展的需求。而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引入則有效地解決了該問題。它架設了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效橋梁,通過對比式教學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實現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遷移。
一、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的實施意義
(一)開闊視野,積累篇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教學篇數為160篇,而目前人教版教材中收錄的古詩文篇數為70篇,因此需要學生更多地學習與掌握教材之外的必學篇目,同時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群文閱讀的實施,將幾篇主題相似、內容相近的古詩文集中在一起教學,開闊了學生的古詩文閱讀視野,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閱讀與接觸更多相關詩文,豐富了學生的古詩文閱讀積累。
(二)整合資源,提高效益
教師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將課內與課外篇目有效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與整合,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們在對比、類比、遷移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古詩文學習方法,能夠發展自主性、研究性古詩文學習能力,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目標,不斷提升古詩文的閱讀與理解水平。
二、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材料的組合
群文閱讀,顧名思義就是組合多篇文本進行閱讀,其中關鍵步驟就是群文閱讀材料的選擇,它直接關系到群文閱讀教學效果。然而群文閱讀材料的組合不是隨意地選擇材料進行拼湊,文本之間必須具備一定的內在聯系。就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材料的選擇而言,必須基于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也可以是教材內相關詩文)的原則,根據詩文之間的內在聯系來進行組合設計教學。
所謂古詩文的“內在聯系”,主要指內容的貼合、主題的貼合及風格的貼合。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十課的兩首古詩,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及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送別詩,都以送別寄托對友人的深情。教師還可以聯系高適的《別董大》、吳偉業的《送友人出塞》等以離別為主題的古詩文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學習這些詩文在寫景、敘事、抒懷等方面的異同之處。此外,詠物詠懷詩(如《詠柳》《詠鵝》《石灰吟》)、思鄉懷人詩如(《靜夜思》《泊船瓜洲》《次北固山下》)、山水田園詩(如《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東坡》)、邊塞詩(如《使至塞上》《從軍行》《出塞》)、諷喻詩(如《泊秦淮》《江上漁者》《蠶婦》)等都在內容、主題與風格方面存在內在的相關性。讓學生以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對比學習,能夠加深學生的對比記憶和理解,讓其真正實現古詩文的有效積累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三步”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以下筆者以山水田園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東坡》為例,探討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三步”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收錄于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古詩詞三首(之二)》中,教材編者將兩篇田園詩編排在一起也是考慮到二者是同類型、同主題、同風格的田園詩。筆者再選取課外古詩文閱讀中的田園詩《東坡》來進行群文閱讀教學。三篇古詩的作者都是宋代的詩人,分別是翁卷、范成大、蘇軾,同時三首詩都是七言絕句,在格式、韻律、主題風格方面較為貼近,是較好的群文閱讀材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遵循以下三個步驟進行教學。
(一)梳理詩文,讀準字音
古詩詞學習的第一步應梳理詩文,讀準每個字(尤其是生字詞),這是閱讀與理解全詩的前提。這三首詩的語言通俗易懂,學生在字詞發音上的難度不大。具體來看,《鄉村四月》一詩中,生字主要就是“蠶”;《四時田園雜興》中,需要讀準的生字有“晝”“耘”;《東坡》一詩中的生字有“犖”“鏘”兩字。就前兩首詩中生字的學習而言,教材通過注音的方式為學生們的生字閱讀提供了方便,但是對《東坡》中的生字,學生就只能利用工具書查找其正確讀音了。所以認讀前兩首課內詩文的生字詞時,教師可以讓一名學生朗讀詩歌,讓其他人仔細聽范讀者的字詞發音是否準確,有問題的指出來,進行集體訂正。
對課外詩文中的生字詞,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查字典比賽的方式,看看哪位學生查得又快又準,引導學生在面對自己無法把握正確讀音的生字詞時,通過查閱字典的方式來自學,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也盡量不直接向教師求教,而是通過查字典的方式了解生字的正確讀音及基本含義。最后教師讓學生集體朗誦,大家邊讀邊聽,在生字發音方面實現正確統一。需要指出的是,在古詩文的發音方面,學生除了要把握生字的發音,還要結合語境考慮常見的變音情況。第一種是通假字的準確發音,如《敕勒歌》中的“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通“現”,意為“出現、顯現”,因此音從“現”。第二種常見的變音是根據韻腳發生音變,如《山行》中“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不讀xié,而讀xiá,同后面的“家”“花”的a韻。這有賴于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積累。
(二)逐層深入,讀通句子
詞成句,句成詩。要深入地閱讀與理解一首詩,就必須先通過掌握難懂的詞語意思來讀通句子,這是古詩文學習的難點與關鍵環節。上述三首田園詩中,《鄉村四月》中較難理解的字詞有“山原”“白滿川”“子規”“才了”。“山原”是一個復合詞,實際上是“山”和“原”的結合,其意思為“山陵和原野”。這是文言文中常見的構詞方法,類似的詞語還有“妻子”(指妻子和子女)、“其實”(它的真相)。“白滿川”指稻田里的水色印著天的光輝,此處的理解可以與前一句進行對比,“白滿”對應“綠遍”,“川”對應“山原”。這樣,其意思也就不難理解了。“子規”在文言文中特指杜鵑鳥(布谷鳥),如沈佺期《夜宿七盤嶺》中有“ 芳春平春綠,清夜子規啼”的名句。“了”即“結束”的意思,今天所說的“了卻”也是相同的意思。這樣通過掌握難以理解的詞語的意思,也就能夠明確整首詩的意思,而學生也能夠讀通、讀懂了。第二首《四時田園雜興》中較難理解的詞語有“耘田”“績麻”“未解”“供”等。第三首《東坡》中較難理解的詞語有“野人”“犖確”“鏗然”等。我們可以通過解析第一首詩中詞語的方式來進行類比教學,讓學生進行自讀、自悟。比如,“未解”可以通過古今義的聯系來解釋,白話文中也有“未解之謎”等說法;又如“鏘然”中“鏘”可以聯想到“鏗鏘”,有聲音清脆響亮之意,“然”都為“……的樣子”,故而“鏘然”就是“聲音響亮的樣子”。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編者對古詩文中較難理解的詞語進行了注釋,如果學生邊讀邊參考注釋,是較易理順詩文的。但是我們學習古詩文的目的不應局限于對詩文意思的領會,更重要的是能夠結合自己的思考和知識經驗的積累來正向遷移,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的常見意思,結合具體的語境來選擇正確的釋義。這樣學生在閱讀課外詩篇時才能自主學習和理解詩文中生僻字詞的意思。通過課內古詩文與課外古詩文的群文閱讀教學,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目標,即讓學生通過課內古詩文的學習,獲得古詩文閱讀理解的一般方法和解題策略,從而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學習更多課外的必讀必背古詩文。
(三)深入內核,讀懂古詩
詩言志,或寄情山水,或憂國憂民,或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或表達家國淪喪之傷悲……只有深入詩文的內核,讀懂古詩,才能把握詩文的主題境界和思想感情。就上述三首田園詩而言,它們都表現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對與世無爭的生活狀態的向往。具體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小學階段詩文的情感滲透于景物描寫中,正所謂“借景抒情”,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群文的意境賞析來實現。《鄉村四月》中,詩人給學生們呈現的田園意象有綠的山原、白的川、子規、煙雨、蠶桑、稻田等,所呈現的是清新舒暢、農人忙碌的生動畫卷;《四時田園雜興》中的意象有耘田、績麻、耕織、桑陰、種瓜,以農事寄托農趣,意境清閑;《東坡》中的主要意象有雨點、月色、農人、土坡路、曳杖等,刻畫了澄明、幽靜的鄉村意境。《東坡》中的最后兩句“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更是道出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與對恬淡的鄉村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詩的情感在一個“愛”字中得到了升華。相對而言,《鄉村四月》與《四時田園雜興》更多的是通過對田園景物及田園活動的描寫來寄托自己對自然、對田園的向往之情,情由景生,情景相融。只要學生能夠結合“景”與“情”的相互關系來理解詩文,對詩文內核的理解、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就基本做到水到渠成、得心應手了。
四、結語
總之,群文閱讀為小學古詩文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與思路,它有利于學生積累古詩文、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它架設了課內古詩文與課外古詩文必讀篇目的有效橋梁,節約了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效益,有效地實現了古詩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正向遷移,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內化方法、提升能力。這是值得我們小學語文老師深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劉 瑜.比較:走向古詩詞群文閱讀的佳境[J].華夏教師,2018(6):86-87.
[2]于殿輝.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 考試周刊,2018(99):68.
[3]牟衛榮.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 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3):212-213.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9年甘肅省規劃課題“小學‘三步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研究”(GS〔2019〕GHB00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惠琴(1982—),女,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西固城第二小學教師,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