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
摘? ?要:對于“以學生為中心”的病理學教學的設計進行相應的探究,以獲得更好教學的效果。根據原有的相應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的內容分類,運用行為主義和構建主義等形式進行一定的教學活動的策劃活動,進行不同教學方式結果的比較,探究最有效的教學的方式。在進行相應的測試教學方式中分別將其分成3個小組,在這3個小組中發現被用于做實驗的第三組的成績與第一、第二對照組相比較存在明顯的教學的優勢,其統計學中的數據最大。在病理教學中如果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有著比較大的教學意義,對于醫學生來講在該種教學模式中進行學習能夠學到更多、更精的醫學病理知識,也能夠提高醫學教師的整體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病理學教學? 教學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7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1(b)-0218-02
對于醫學的分類來說,病理學作為一個比較基礎的醫學學科應該進行相應的教學方式的改革,讓學生學好相應的病理學知識,為以后學習更深一層的醫學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下是關于該課題的一些相關資料的研究,具體研究的數據及其方式如下。
1? 調查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的相關資料
在進行調查的時候根據一般的調查的資料顯示,在進行相應的調查的時候根據要調查的內容和方式進行相應的教學分組,一共將這些教學人員分成三個小組進行教學實驗。在第一教學小組中共選取6名教師參與相應的教學實驗,其中有2名高級職稱教師,2名中級職稱教師,2名初級職稱教師,其平均的教學年齡為15年,其中的選取的教師都已經獲得相應的資格證,這一小組作為實驗的活動的對照組。在第二實驗小組中選取5名教師參與,其中有2名高級職稱教師,2名中級職稱教師,1名初級職稱教師,平均教學年齡為7年,作為傳統教學的對照組。在第三實驗小組中選取4名教師參與該活動,其中高級職稱教師0個,中級職稱教師2名,初級職稱教師有2名,其中平均教學年齡為3年,其中只有一名教師有相應的醫師資格證,1名為學校發改革教務人員,負責該課題研究。
根據上面的分組情況進行不同的實驗,根據實驗進行相應的情況進行分析。
1.2 教學方法
1.2.1 教學教材的選取
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統計的權威性及其準確性,避免因為一些情況導致實驗數據錯誤,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同一種教科書,其中的理論教材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8版《病理學》,其中實驗課程選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醫學顯 微形態學實驗》,統一教材,已達到實驗數據的準確性。
1.2.2 進行不同的理論課教學設計
在設計相應的教學設計的時候,在第一、第二組的設計中仍然采用原來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進行相關知識的教授,還是教師在課堂上分步驟的為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不改變原來的教學方式。
在作為本次實驗的實驗組第三組中,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在課上感覺到自己在課堂上的重要的地位,讓學生自身能夠融入進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在這樣的課堂上根據行為主義的方式進行“刺激-反應-聯系”這一類的教學設計,再根據認知主義對于相應的病理方面的變化進行“舊知-新知”的教學設計活動。在對于第三組的教學中,上課前教師要先給予學生本節課側重點的提示,這樣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側重點進行學習,重點學習側重點的知識;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一些教學互動,由教師定點的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這樣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課上學習的狀況;在課后,教師應該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對于一些學生的問題進行線上的輔導,并且運用一些方式對于學生進行線上的測試,并且要及時的掌握學生的測試情況,在運用循環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加強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這樣能夠為學生的下堂課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學習基礎。
1.2.3 實驗課程的教學設計
在第一、第二對照組中進行實驗課的教學中仍然使用原來比較傳統的教學方式,共有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在課前15min的時候由教師進行相應的切片示教,在以后的70分鐘中,教師讓學生自主的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在以后的15min中教師為學生進行相應的標本示教,在課堂的最后20min時由學生提交相應的作業。在作為實驗組的第三組的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大致分為6個教學活動,第一部分是在課后10min的時候讓學生完成相應的切片知識自學,在20min的時候由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在之后的50min由學生進行病理學知識的切片學習,在過后的10min的時候由教師進行相關大體標本知識的講解,在之后的20min的時候由學生分組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在最后的10分鐘的時候收課堂中作業,一共有這6個環節。
1.3 進行相關數據的統計
利用計算機上面的一些軟件對于實驗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前后進行數據的對比進行實驗的分析,在進行統計的時候應該讓P<0.05,這樣的數據才能夠有統計的意義。
2? 結果
在對于實驗的3個組的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對比發現,其統計學方面的意義不大,但是作為實驗組的第三組,其在經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后,發現第三組學生其理論成績和總成績高于第一、第二組,其在成績方面的差異有著一定的統計學的意義。
3? 討論
3.1 科學的教學設計能夠提升教學效果
在對于這3個小組的比較中發現,第三小組在理論成績和總成績方面都比第一、第二教學組的學生成績高。在前面進行相應的情況分組中分別對于不同的3個小組中的師資力量進行相應的分析,對于第三小組實驗組來說無論是從師資力量還是教師的教學年齡來看都不如對照組中的第一、第二組中的有經驗,但是根據實驗的結果發現教學的效果并不是絕對的取決于師資力量和教學年齡的,在教學活動中對于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合理、適用的教學設計方式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讓一些教學經驗較少的教師也能夠有一個效果比較不錯的教學結果,可以彌補一些不足。
3.2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設計實施需要更加適合的師資
在進行實驗的時候第一和第二實驗組選取的授課的形式和授課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教學年齡和學歷有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這里比較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實驗數據進行相應的分析,分析教學年齡和教學設計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在這3個小組中的數據比較發現,無論是理論成績還是在下面的兩類成績中比較發現其差異沒有統計學的意義,也就是說P>0.05,但是從教學人員的年齡組成還是臨床檢驗來看都是第一組優于第二組的,所以說,對于其教學人員的分析應該從一些考核的內容和層次性去考慮,這樣得出的學習的效果層更加全面和真實有效。從探究中發現,其實教師的力量還是在教學效果其中占據著一定的地位的,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更加的需要一些比較適合這種教學方式的師資的隊伍。
總而言之,對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探究發現,其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能夠讓教學的效果更好地展現出來。但是,在研究時還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適應這種教學方式的,在進行病理學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展開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共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卿,匡曉琴,李勇,等.從醫學教育標準探討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課程改革[J].亞太教育,2015,2(26):198.
[2] 金勝,李嘉,代婧.基于互聯網+的形成性評價對生理學教學效果的影響[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1):68-70.
[3] 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