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輝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數字雕塑開始興起并逐步發展,數字雕塑以其高效、便捷、可復制、全面觀察諸多優點逐漸在公共雕塑領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并逐漸被雕塑藝術家所采用。雕塑藝術家可以在一個虛擬的三維度空間進行創作,虛擬的數字雕塑利用一些新型設備把虛擬的事物進行打印雕刻就可以完美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關鍵詞:傳統雕塑;數字雕塑;發展;融合;創新
一、引言
西方藝術的不同門類有著嚴格意義上的界定,不同的門類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不同時代雕塑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意義。西方的雕塑有著嚴謹的造型能力,用理性的數字歸納出一件優秀的作品。中國傳統的雕塑注重意象的表現,作品有了創作者再創作的特點,追求一種象征性、傳神與寫意的融合。形神兼備表現“神似”與“形似”,一個是感性的對待,一個是理性的分析。傳統的雕塑表現出來“形”與“象”的特點。
西方的雕塑最早出現的是為建筑服務,隨著時間的發展,西方雕塑慢慢從建筑的裝飾作用顯現出了獨立地位。由于西方傳統雕塑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因此,西方傳統雕塑的主題是“人”,人體占據著西方傳統雕塑的主導位置。在西方涌現出了大批單人像或者人體組合像,這些雕像或放于建筑之上或放于街道廣場之中。中國文化卻一直保持著一種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趨勢。中華優秀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使中國傳統雕塑的題材更為寬泛,像宗教的神像(神話故事)、人物、動物、蟲魚鳥獸以及虛幻的組合生物等。中國的這些雕塑沒有主次之分,反而是相輔相成,在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
1946年,美國人莫克利和艾克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為如今的媒體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以及西方數字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于2005年在北京成都上海長沙成立了4個“國家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數字媒體對于現在的我們已經不是新興的產業了,現如今我們已經走向了信息化大數據時代。風靡現在的手游《王者榮耀》不管從游戲的開發和應用都實現了低耗能和無污染。在中國大約有4億的網友每周上網時間平均為20個小時。新事物不斷涌現,各種手機APP快速發展,隨著技術的開發,新媒體的發展已經讓傳統的事物得到了更便捷的發展,讓效率提高了幾倍。
數字媒體的發展更新快讓從業者變得稀缺,數字媒體要求從業者技術水平高,也要求藝術的滲透,既要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又要有獨一無二的創意思維。科技是經濟的助力之一,科技的發展要和人們的需求聯系到一起這樣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才能達到科技的更進一步發展,使科技真正發揮能量。
三、傳統雕塑和數字雕塑的融合
數字媒體的發展解決了很多傳統事物的人工和效率等問題。傳統的雕塑需要練泥、搭架子,然后需要塑造,而現在建模軟件的發展讓人們用一臺計算機就可以輕松解決。現如今沒有出現驚世駭俗的雕塑作品,但是卻涌現出了很多創新型雕塑家。動態雕塑復蘇打破了傳統雕塑的靜態化,也讓雕塑語言有了公共藝術的新的表達面貌。新的時代雕塑不僅僅是傳統的人物塑像,也讓雕塑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雕塑語言。這就表明科技的進步對雕塑已經有了更加強勢的影響。
然而數字雕塑和傳統雕塑還有很多的聯系,聯系最為密切的就是金屬材料的雕塑,傳統雕塑需要把模型做好之后翻模然后進行澆筑,數字雕塑一樣也需要在電腦上繪制完成后利用3D打印機進行制模然后再翻模和澆筑。數字雕塑不會取代傳統雕塑,只能說是一種全新的高效傳統雕塑。因此數字雕塑成了另一種確定可控性、高效的雕塑語言。
借助新媒體技術讓雕塑可以在電腦上完美呈現。ZBrush(以下簡稱ZB)、MAYA等是我們可以利用電腦操作的軟件,ZB是一個數字雕刻和繪畫的軟件,界面較為簡潔,也成為很多數字藝術家情有獨鐘的表現工具。只要你有想象力,ZB就可以幫你實現你的創作欲望。創作者可以利用數繪板或者鼠標來控制ZB,在模型上面繪制你想要的造型。你也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筆刷庫,用筆刷塑造出發絲、肌膚、布料、塑痕等機理。Zb創造出來的低模也可以被MAYA和3D等識別和應用。雕刻軟件不是單獨使用的,而是需要軟件之間配合著使用,一些插件的使用也會使雕刻變得方便快捷,但是這些是要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之上的。
四、數字雕塑的創新
(一)內容創新
中華文化推崇的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在現如今日益增強。這些觀念對現在雕塑的創作有了很大的影響,既要做到和諧美觀又要做到和周圍環境相互呼應,適合自然生長和發展。博大精深的文化使雕塑創作有了無限的主題和靈感。傳承傳統的文化不是讓我們照搬照抄,把古代的雕像放置于現在的廣場,我們應借鑒傳統的元素給一個新的城市新的公共空間注入現代的能夠融合于公共空間的新型雕塑作品。要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雕塑作品就要求創作者要深入鉆研傳統的利與弊,領悟真正的內涵,認識文化的精髓所在。這樣對傳統有了深入的認識,再加上現代公共空間的環境和風格特征把作品進行再創造,注入新的營養,使作品盡可能滿足公共空間的需求,滿足公共空間對雕塑作品的功能性、娛樂性或實用性等,創造出和公共空間融合和認同的創新型雕塑作品。
數字雕塑不僅可以進行人物雕刻,也可以進行各種不同環境和各類抽象的表達,數字雕塑是三維的一種可以借助不同的材質進行表現的雕塑語言。諸如我們平時所見的銅、鐵、鋁、玻璃、樹脂等物質都可以作為數字雕塑表現的一種材料。3D打印機和精雕機都可以很完美地表現藝術家對客觀事物和心中所想的形態。數字雕塑有著強大的數據系統,我們可以進行很抽象化地雕塑創作,也可以創作出很逼真的事物,數字雕塑可以把雕塑作品做到傳統雕塑做不出的一些紋理和形態細節。譬如一些鏤空的或者高難度形態,數字雕塑可以很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了一部分學術性難題。在一個虛擬的三維度空間可以創造出一個各類型態的真實景象。
(二)形式創新
中國的雕塑遵循簡約的特點,我國的雕塑有泥塑、浮雕、鏤空等形式。中國傳統文化遵循形神兼備的手法對雕塑作品進行適當夸張地創造,中國當代的雕塑不僅要與世界接軌,關注當代雕塑的創新技巧和表現,也要創造中國特色的創新型雕塑作品。越是民族的東西越能引起人們的親切感,在西方的文化廣場或者是圖書館等地方如果我們看到了孔子像,我們就有一種共鳴,引起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雕塑作品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當代的,本質上都應具有一種民族的元素。
科技的進步必然導致傳統的一次變革。科技帶動了數字媒體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傳統的靜態雕塑已經滿足不了藝術家對雕塑語言的表現,雕塑作品不僅僅停留在其裝飾性和趣味性,如今的雕塑作品更趨向于互動性,以一種全新的面貌表現其思考方式,但又不缺失雕塑真正的內涵。2017年,我國長春市舉辦了一場雕塑盛宴,這是中國第二次的動態雕塑展,這些作品通過人們不同的感官對雕塑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這些動態作品都是通過借助數字媒體或者科技來實現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前人的表現形式,也有的進行了全新的創作語言。蔡冠杰的《喂,你,對,就是你》作品的靈感就是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他利用感應系統結合電機傳動裝置來表現自己的作品。數字的進步已經讓雕塑作品不再停留在傳統的實際意義上了。
數字化的雕塑讓藝術家對雕塑創作有了一個更好的平臺,藝術家可以用科技的進步進行動態雕塑創作,也讓藝術家可以借助數字雕塑對雕塑語言進行一種全新表達。數字雕塑借助計算機的一些建模軟件把模型建立好,這樣省去了傳統雕塑的一大部分時間和經歷,數字雕塑也可以在不同的視角進行編輯塑造,不同的紋理可以利用不同的筆刷。模型建立完善之后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把模型進行精準打印,這樣實物模型就可以利用純數字化的流程制作完成。數字雕塑優點很多,可以對模型進行無限復制和修改。這是雕塑界幾乎前所未有的一種重大突破。
(三)方法創新
傳統的雕塑創作需要進行練泥,讓泥土達到軟硬適中且不粘手的程度,然后進行骨架搭制,利用鐵絲木材等給雕塑做一個骨骼起到一個支撐作用,骨架要盡量做到結實有力,以免讓雕塑作品中途坍塌,也要根據雕塑的形態來制作以免堆不上土以及制作后期露出骨架。接下來就是大泥抓行,從整體入手,用手和借助其他工具把土按實壓緊,堆出大形。最后就是深入塑造,在塑造過程中要時常檢查比例問題和造型的準確性,把局部做準確后也要時常觀察大的整體。不要讓部分細節表現得過于突出,找準體塊關系,把握形體流暢,做到整體統一。
現代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為了給公共空間做一些裝飾或對事件等一個紀念和歌頌,當然也有一些是為了藝術的表達進行一些抽象表現和藝術陳列。現代雕塑要與公共空間達到一個融合和呼應,空間的裝置給公共藝術帶來了互動性和娛樂性,讓人們在空間和作品內通過一些接觸互動,把握雕塑作品的完整性。對于公共雕塑來說,利用傳統雕塑的方法建造模型之后再進行翻制建模并制作模具,這樣大的方面就制造完成了,接下來就是澆灌鑄造,等作品做出來之后還要進行一些焊接工作和拋光打蠟和防腐處理等細致工作。
數字雕塑的便捷性省去了前面所說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強度,數字建模只需要建好模型之后利用3D打印技術就可以直接成為模型,再利用之后的一些翻制做模具和澆筑,再做后期的拋光打蠟和防腐。數字雕塑這個流程大大節省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提高了效率,假設做一批很相近的作品,數字雕塑可以進行復制和修改,大大縮減了重新建模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數字雕塑可以在軟件中以完美的視角,無論上下還是左右都可以很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在不同的環境下雕塑有著不同的表現手法,數字雕塑可以很輕松地模擬不同的環境、景觀等,讓我們很輕松地修改和再創作作品。因此,數字雕塑做到了高效可復制、可全面觀察和輕松模擬真實的環境等諸多優點。
參考文獻:
[1]劉小飛.中西方傳統雕塑藝術形式的差異性[J].大舞臺,2012(9):136-137.
[2]沈濤.論數字雕塑技術對傳統雕塑藝術的沖擊與滲透[J].美術觀察,2013(5):109-109.
[3]賈秀清,粟文清,姜娟.重構美學:數字媒體藝術本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4]廖忠祥.數字藝術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