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亞
摘 要: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講的正義基本可理解為公平,他以“無知之幕”的“原初狀態”為出發點提出了正義的兩條原則,即自由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以此來構建一個能實現正義最大化的理想社會框架。然而當正義原則在擺脫了它的理論前提時,現實的社會往往會帶來更加復雜的問題。基于此,在當前我國社會的發展變革中我們應著重反思不公平現象背后的問題根源,以期更好地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關鍵詞:羅爾斯;正義原則;社會公平
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作為人類活動的首要價值,真理和正義是決不妥協的”。古往今來,在任何一個社會體制中,“正義”始終是人們所追求的,不同的利益主體都按照各自的理解解釋著“正義”的涵義。一個國家想要在國際領域擁有更多的影響力,那它首先得實現國內社會的良好有序運行;相應地,社會的有序運行又離不開正義的實現,它既是前提同時又是保障。羅爾斯的兩條正義原則作為其正義論的核心,為社會實現最大的正義提供了一種理想的原則模式。即使他的正義原則最初是基于解決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公平問題而提出的,然而自由平等作為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念,在今天仍然是民主國家社會變革中所渴望大范圍實現的。
一、羅爾斯正義原則提出的理論假設
(一)“無知之幕”
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中明確指出:規范社會的正義原則是在假定的“原初狀態下”,人們在“無知之幕”的限制下共同選擇的結果。由此,“無知之幕”是羅爾斯正義原則得以成立的前提。在“無知之幕”下,社會個體被界定為“無知者”,他們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屬于哪個階級、擁有何等級別的社會身份,人們都沒有明確的認識。這種“無知”甚至還表現為人們對自身的天賦資質和自然能力的模糊;對人性的善惡、社會的倫理道德沒有清晰的概念;同時對于社會的文明和文化水平、經濟政治法律等也處于一種未知狀態。因此,人們在做出某一選擇時就不會受到來自這些因素的干擾。
(二)“原初狀態”
在上述情境假設下,將人們置于“原初狀態”中,那么社會成員在做出判斷時就不會考慮外界因素。在進入了“原初狀態”后,羅爾斯又將利益主體設定為擁有政治學、經濟學以及心理學知識的“理性人”,他們有著對基本社會利益如權利和自由、收入和財富以及機會等的欲望,并且在有助于實現自身利益的事務中他們愿意加入相互合作的組織中。由此可以看出,在“原初狀態”中“無知之幕”為其提供了限制條件,“經濟人”的假設仍然適用于解釋該狀態下利益主體的行為。為了分析在這種狀態下人的選擇并建立一種良好的制度設計,基于該理論假設羅爾斯提出了其正義論的核心:兩條正義原則。
二、兩條正義原則
羅爾斯的正義論謀求為現代社會提供公平正義的道德基礎,并在道德基礎上構建秩序良好的社會,而社會正義原則正是指導構建良好社會的最佳原則。他在《正義論》中提出了“作為公平的正義理念”,從“無知之幕”的“原初狀態”出發,建構了一種適用于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理念,其核心就是兩條正義原則。
第一條為自由平等原則。該原則主要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由一種平等的權利。同時又可將之稱之為“最大均等自由原則”。
第二條為差別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該原則實際包括兩個原則,即“差異原則”和“機會公平平等原則”。這兩個原則很明顯地將社會結構分成兩個部分,前者所處理的是政治上的權利及自由平等的問題,適用于政治領域,包括公民的政治自由及言論集會自由等,其核心是確立保障公民的平等基本自由;后者所處理的是社會與經濟方面的問題,涉及社會和經濟利益的分配以及對不平等或權力鏈條上的差距的組織機構設計的評價,其核心是保障弱者的利益。總體講,差別原則表達的是在社會經濟利益無法達到絕對公平分配的條件下如何做到公平,而機會公平平等原則則要求在權力分配方面必須遵從權利職位對一切人開放。
在這兩條正義原則中又存在兩個優先性規則。第一個優先性規則即自由的優先性,是指兩條正義原則應以詞典式次序排列,自由平等原則應優先于機會平等和差別原則,自由只能為了自由的緣故而被限制。一個社會中有基本自由,其他條件的實現才可能有保障。第二個優先性規則即正義對效率和福利的優先,是指以一種詞典式次序優先于效率原則和最大限度追求利益總額的原則,也即公平的機會優先于差別原則。
羅爾斯認為,社會中可以允許某種不平等的存在,這是走出“原初狀態”必然存在的。但是對于社會成員而言,社會應該保障他們的基本自由,并為其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這樣人們才有實踐正義的可能。
由此可以看出,在羅爾斯的兩條正義原則中,基于社會上形式上的平等與事實上的不平等的存在,更應該建立一種良好的社會制度,為社會成員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競爭環境,尊重每個個體的利益訴求,保障其實現基本的自由。
三、對當前如何更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思考
當前,我國在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也伴隨著許多不公平的現象。我國的發展正面臨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因此,國家既要處理好在國際上的事務,同時又要實現國內的平衡發展。在羅爾斯的正義原則中暗含著社會基本結構的兩大部分,一是關于公民的政治權利,二是關于社會和經濟利益。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同時確保經濟同步快速高質發展,剖析產生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根源、有效解決社會不公平現象義不容辭。而羅爾斯的正義原則恰好為我們提供了如何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論借鑒。
(一)確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良好發展
公平正義始終是民主政治所追求的。在一個民主的社會,公共權力的行使是掌握在大部分人手里的,只有公民擁有基本的政治權利自由、社會能夠提供多元的政治參與途徑,人們才會愿意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關注自身在政治領域的處境并積極參與到政治領域,這不僅有利于實現政治領域內的公平正義,同時雙向的互動又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因此在我國,更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權利能有效實現,將各項利民政策落到實處。
(二)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
在打破“無知之幕”后弱勢群體便在社會上處于先天的不利地位,承擔著巨大的社會成本,這往往會使這部分人在心理上形成對社會的低認同感。先天缺陷讓他們一開始就無法與普通人進行公平競爭,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很好地顧及到他們的利益,那勢必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團結。因此,從羅爾斯的差別原則出發,弱勢群體作為社會中的最不利者,在同樣機會平等的競爭環境里應盡可能幫助他們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三)改善公共資源分布不均的狀況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是極其不平衡的。從教育、醫療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講,相比一些落后的地區,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公共資源。比如在北上廣等地,集中了全國幾乎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以及其它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等,這種公共資源的分布不均造成了嚴重的不公平現象。
教育資源的失衡會導致公民文化素質的差異,更進一步講,還會影響一個人職業的選擇,甚至會影響人們在社會中身份地位的排列,也許A的起點就是B的落腳點。同樣,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在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地區,會對多數人看病帶來一定的不便。試想,如果有人得了重病,而他所在的地區無法提供良好的醫療救助保障,那么他只能去能提供可靠醫療救治的大城市,這個過程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同時還要消耗大量的經濟支出。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講,公共基礎設施能提供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服務,在先進的文明社會里,人們的追求不會僅僅局限于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有著更加多元化的追求。因此,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改善各地公共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現象,才能說得上是為社會成員提供了一個機會平等的發展環境,從而社會的正義才有可能得到最大化的實現。
四、結語
羅爾斯的正義論旨在為構建一種良好的社會制度提供一種既符合道德要求、同時又可操作的正義原則。即使其正義原則是在“無知之幕”下“原初狀態”這樣一種完全脫離實際的理想情境下提出的,但它們仍然為現實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提供了可靠的原則支持。可以說,脫離了“原初狀態”的現實社會是極其復雜的,有著不同的利益主體,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當它建立了良好的社會制度,社會基本結構能得以規范、完善,且能保證公平與正義能夠得到大范圍的普及時,那么這個社會或許就能夠保障其成員最基本的正義要求,并能實現自身的穩定與團結,從而能穩定有序地運行下去。
參考文獻:
[1][2]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蔣學琴.羅爾斯正義論二原則及其現實意義[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74-76.
[4]李春香.對羅爾斯正義觀點的思考——讀《正義論》有感[J].赤峰學院學報,2015(3):50-52.
[5]侯曉麗.對羅爾斯正義論中“原初狀態”和“無知之幕”假設的反思[J].咯什師范學院學報,2012(2):19-22.
[6]張永銳.論羅爾斯的“未知之幕”與“原初狀態”[J].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1(4X):303.
[7]史穎.對正義問題的現實思考——基于羅爾斯的《正義論》[J].現代商貿工業,2018(32):166-167.
[8]李淑娟.羅爾斯平等思想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