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娟
摘 要: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提到“培育人才”和“造福人民”是教育工作兩大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目標。在這一背景下,為了進一步增強資助育人和立德樹人工作的實效性、長效性,創新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方法,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效,本文以活動理論為指導對資助育人工作要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活動理論;高校;資助育人
一、引言
新常態背景下,過分偏重經濟資助已不能適應資助工作的新要求,加大育人力度是新時代高校資助工作的重要使命。教育部負責人在全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上反復強調,資助工作的重點應是資助育人,要把資助工作落腳到人才培養這個核心任務上。對于高校資助工作者來說,如何從保障性資助向發展性資助轉變,構建更為科學高效的資助育人體系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活動理論概述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前蘇聯的心理學專家曾發起過一場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辯論。經過辯論,心理學家們得出了“意識和活動不可分離”這一共識。他們認為只有在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有特定目標、意義的社會交互活動中,“思維”才能產生,才能被理解并不斷向更高層級發展。在此基礎上,著名心理學家、文化歷史學派的主要成員列昂捷夫綜合前人研究提出了活動理論的理論框架。他指出過去的心理學研究主要研究諸如記憶活動、想象活動等人的內部思維活動,割裂了人的意識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要關注人在一定的環境和社會關系系統中所開展的外部實踐活動,并進一步強調了“活動”在知識技能內化過程中的中介作用。如今,經芬蘭學者恩格斯托姆補充修正后的第三代活動理論體系包含6個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基本要素,即主體、客體、共同體、工具、規則和分工。這一理論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脫離了心理學的范疇,為研究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其他學科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哲學框架和有效力的方法論指導。
三、活動理論視角下資助育人工作的要素結構
(一)主體
活動的主體一般都是從事活動的個體或者集體,在活動中處于中心、主動的角色。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活動主體指的就是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針對這部分學生的舊有資助政策以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需求、經濟需求為主要目標,被稱為給“給予型”“輸血式”資助。伴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也伴隨著社會對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質人才的渴求,舊有的資助政策迫切需要進行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改革。2016年7月,時任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不能等待、觀望、自我慰藉,而要用發展的眼光全面地、系統地重新梳理定位學生資助工作”,意味著國家的助學政策開啟了向“強能型”和“造血式”的轉變,真正著眼到了人才培養這個核心任務上來。
(二)客體
客體是主體追求的物質或精神產品,對主體發揮著激勵、引導的作用。通過有效手段進行“扶智”“扶志”工作,從而達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效果是資助育人活動的客體。在2019年全國學生資助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鄭富芝再次強調“做強自身、摸準底數、精準施策、強化育人”是資助工作的發展思路。資助育人工作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學上的同時,完成對其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育,使其主動參與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公益事業,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和“中國夢”的實現。
(三)共同體
共同體是指基于和主體相同的目標而參與活動的,為主體提供所需資源與幫助的其他個體。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育人工作要全面把握“立德樹人”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全面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原則,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關系到一個關鍵對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一個關鍵節點(各類獎助學金評定時)。唯有充分發揮負責資助工作的班團干部、班主任、輔導員、政工干部的合力,充分調動學校內外、社會各界的有效資源,切實保障資助工作的育人成效,才能真正實現高校育人工作的無不盡責、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四)工具
工具指在主體和客體之間起媒介作用的所有資源。它既維持和促進了主客體的互動聯系,又在主客體的互動聯系中得以發展,并最終推動著既定目標、效果的轉化與實現。各類工具的科學、合理、有效的使用,不同工具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對育人目標的達成、育人效果的實現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涉及到的活動工具主要包括物質工具,即在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過程中使用到的所有紙質和電子教育素材;交流工具,即在獲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況、發展需求過程中所使用的談心談話、問卷調查、會議座談等技術方法;管理工具,即在助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過程中所采取的搭建教育實踐基地、設置發展性資助項目、開展勵志成才學生評選表彰等保障手段。
(五)規則
規則反映著活動主體和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往往呈現為統一的行為規范、管理制度、文化慣例和價值觀念。規則會對主體和共同體產生約束力,并穩定和協調兩者的關系以趨向和諧,共同促成客體向目標的轉化。規則既可以是顯性的(物質性、明確性、封閉性、必然性、穩定性),也可以是隱性的(精神性、隱蔽性、開放性、或然性、變異性),二者的效度取決于主體對規則的了解和認可程度,與其成正向變動關系。一方面,隱性規則的發展方向由顯性規則決定;另一方面,隱性規則又是對顯性規則的補充和滲透。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既要堅持精準資助的原則,強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各類獎助學金評審的相關流程、標準和要求,以制度和文件的形式固定下來;又要秉承文化育人的理念,以良好的班風、校風、學風為依托,采用浸潤式的教育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知體系,增強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價值體系的認同。
(六)分工
分工是共同體成員在促成客體向目標轉化的過程中,進行的任務分配、權利和地位設定的過程。分工既可以由共同體成員根據具體情況相互協商完成,也可以由活動組織者自上而下進行分配。通過將總目標分解為多層次的子目標和具體的、可描述的任務分工,并結合共同體成員自身特長和任務要求將職權落實到人,做到不同任務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既相互聯合又相互補充,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和技術水平。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涉及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幫扶、身心發展、道德品質養成、專業素養提升、綜合素質強化、學業規劃、就業指導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一工作任務重、標準嚴、責任大,必須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合力推進。
四、加強和改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不斷強化活動主體的內在驅動力
生理和安全得到保障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最基本需求,愛與歸屬、尊重與自我實現則是其追尋的高級需求。資助育人工作應當在不斷提高經濟資助數量和質量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在知識、能力、心理和個人發展等方面得到幫助與提升的愿望,將“被動受教”的無奈接受轉化為“主動求教”的迫切需要,增強育人活動的效度;應當牢牢把握“順從-認同-內化”這一認知過程,積極引導學生將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價值體系、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內化于心,增強育人活動的深度。
(二)充分發揮活動共同體的支援輔助作用
資金、制度、隊伍是資助系統順利運行的基本保障,育人是資助系統持續運作的終極目標。高校要努力做到資助資金來源多元化,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數量更多、層次和技術含量更高的實踐機會,增強其實現產品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資助育人工作制度和工作機制,選好、育好、用好各層各級資助育人工作隊伍,配合教育行政部門、相關金融機構、相關輿論媒體開展好指導監督、服務協調等相關工作。
(三)實現活動工具的突破和創新
資助育人沒有固定模式和固定渠道,需要與時俱進、因勢利導。高校要在充分利用好現有活動平臺,組織好勵志人物評選、志愿服務、主題征文等常規活動的基礎上,結合青年學生的需求、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新媒體的特點,打造資助育人新模式,開拓資助育人新領域;要準確把握“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的要求,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各類獎助學金項目的評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管理和評價反饋過程中有效使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工作的動態化、精準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余亮,黃榮懷.活動理論視角下協作學習活動的基本要素[J].遠程教育雜志,2014(1):48-55.
[2]費萍.試論輔導員貧困生資助育人能力的提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