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在世界100強品牌企業中,沒有一家房地產企業或歷史上曾經是房地產企業。如果刨掉中國公司,在世界財富500強的名單里也幾乎看不到房地產企業或者前身為房地產的企業。除了中國的房地產企業,特朗普公司是全世界最有名也幾乎是唯一有世界性影響的房地產公司——當然,眾所周知,特朗普的公司也不是因為其規模足夠大或者公司足夠厲害而有名。
這也許是為什么這幾年中國各大房地產公司紛紛吹響向新領域挺進號角的原因。他們想要創造新的歷史,打破房地產企業幾乎無法轉型成功的魔咒,避免自身隨著住房建設高峰期過去而消逝的命運。
不過,吊詭的是,不少大企業轉型尤其是房企似乎十分看好農業,紛紛扎堆種大米、養豬,即使前邊已經有慘痛的教訓,依然有企業紛至沓來。為什么他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可能的原因是,中國農業市場集中度低,需求旺盛,從財務上粗略估算,回報率不低。對于這些大企業來說,他們看到了中國農業的整體低效,想當然地以為只要進行規?;a,同時把技術、資金帶進農業,就可以自然地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但農業的經營特點和工業完全不同,農業風險大、技術含量高、回報低,需要經驗極為豐富的人才能駕馭,而中國農業人才市場上根本沒有足夠的現代農業人才。這些轉型的房企想通過大規模招聘找到一些技術人才和基層管理者,然后由一幫原來房企的領導層去指揮他們養豬,一方面他們很難真正招聘到他們想要的人才,另外,即使真招得來,他們也很難共事。房企進軍農業領域的這種設想已經被眾多企業用血淚教訓證明很難走通。
房企的這種選擇或許對農業轉型有些意義,但在筆者看來,從企業轉型的角度來講,這個選擇并不聰明。房地產企業進入農業甚至扎堆養豬的選擇,讓人覺得,他們將并不熟悉的傳統產業作為自己的轉型方向,是利用自己資金雄厚的優勢擊垮小而散的企業來獲取收益,企業當然有做出這種戰略選擇的自由,但從中完全感受不到一種企業基于壓力臥薪嘗膽勵志轉型的決心,而是一種降維打擊的機會主義心態。不咬緊牙關向更新更難更未知的領域邁進,而是異想天開地進入一個看似利潤豐厚的傳統產業,這種轉型姿態,我不看好。
在這方面,恒大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幾年前,恒大曾經高調進入快消品和農業行業,結果一地雞毛草草收兵。房地產企業進入快消領域,步子跨得有點大,農業領域在中國又是尚不具備全面商業條件的領域,因此失敗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其隨后調整方向,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現在“恒馳”的電視廣告已經亮相,盡管仍然比較粗糙,但也表明恒大進軍新能源汽車不是試試水,而是下了決心大干一場。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新能源汽車領域和房地產同屬資金密集型行業,強大的資金投入是基礎,這是地產公司的強項。另外,汽車建廠、銷售又可以與恒大的土地儲備和房地產銷售相結合,可預見的成功概率要比快消和農業領域高得多。造車最終能否成功依然需要時間來檢驗,不過這至少表明了一家企業轉型的抱負和決心。
翻遍那些經歷過數次大轉型和品牌迭代的企業歷史,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它們通過最早的領域建立起品牌,并將這種品牌效應延伸到新的領域。技術的相近性和品牌的可延伸性,是它們轉型選擇新進入領域的主要參考因素。例如,豐田從紡織機械進入汽車制造,IBM從打字機進入到計算機再進入到企業綜合解決方案,迪士尼從電影到電視到主題公園再到互聯網視頻等等。當然也有貿然跨界進入全新領域的,例如三星從面粉制造轉型為電子企業。也就是說,大部分企業轉型成功的歷史,都是不斷向更高技術需求和新的社會需求轉型的歷史。▲
(作者是財經評論員,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