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強 許小東
建設“雙一流”高校,是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部署。而建設“一流”高校,理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在堅守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對標國內外高校的最高水平,體現為綜合辦學實力上的一流水平、核心競爭力上的一流水準,而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某一項局部工作的一流。這意味著,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同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工作一樣,努力以自身的適應時代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來引領高校一流人才的培養。這既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一流人才培養必須包括思想政治工作
一流人才應站在學科或專業最高平臺、具備最好研究或動手能力、具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志向和勇氣。換句話說,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通過加強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青年立德樹人、成人成才,這樣才有可能做到“青年智則中國智,青年強則中國強”。高校同時著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是培養一流人才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既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興旺發達、永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尤其需要關注的是,面對當今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中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應對和防范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如何將更多的中國青年,培養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予以深刻回答的新時代課題。時代要求我們必須培養適應新時代思想政治素質要求的一流人才。要把我國2800多萬高校青年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除了抓好知識教育,更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否則,我們培養的就不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是反對派和“掘墓人”。沒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質,知識掌握再多也無法成為優秀人才。因此,一流人才培養要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真正做到“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
二、以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創新適應一流人才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在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倳涥P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比喻,為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
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00后。新時代思政工作,必須針對00后的特質,滿足他們精神成長中對于“色、香、味”的需求,增強思政工作的實效。首先,要精心設計00后易于接受的活動載體,將先進文化和價值觀念內隱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之中,為青年學生呈上一道道色彩斑斕的“饕餮盛宴”,吸引學生的“視覺”,使其體悟到“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精彩;其次,要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倡導“真善美”的同時,也要引導00后理性辨識現實中的“假惡丑”,喚醒學生的“嗅覺”,做到“近其香而遠其臭”;要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將思政工作中的理論話語、政治話語同00后的網絡話語、生活話語、時尚話語相“調和”,促成“五味”融合,激活學生的“味覺”,使其“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思政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人”的發展需求,用改革創新的方式將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鹽”調好拌勻,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提供充足而均衡的營養。我們正處在最好的時代,擁有最好的發展條件,肩上扛著最重的責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有責任、有能力、更有信心不斷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創新,引領高校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努力為黨和國家培養出更多的一流人才。
三、培養一流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短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照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工作要求,對照“雙一流”建設的現實需求,要實現高校一流人才培養,必須克服一些短板和不足。
比如,在高校思政工作的系統性、協同性方面,一些高校思政工作目標定位和實施路徑不夠清晰,沒有形成廣大師生眾所周知、易于接受的工作理念與模式,還缺少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過程性考核與目的性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還沒有形成。在思政工作的信息化、智慧化方面,一些高校信息化建設缺少問題思維、用戶思維和系統思維,在資源共享、信息聯動、數據研判等方面還存在與思政工作關聯度不高等問題,無法實現信息技術輔助條件下的“精準思政”。在思政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方面,一些輔導員目前仍擔任“消防員”“保姆”的角色,職業倦怠較為普遍。有的一線思政課教師課時多、壓力大,難以保證教學效果。一些專業教師和研究生導師沒有正確認識自身職責,在立德樹人和“課程思政”方面,還存在教書和育人“兩張皮”現象。只有克服這些工作中的短板,才能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齊頭并進,這樣既適應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需要,也適應一流人才培養需要。
(胡敏強,系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許小東,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師大基地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