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彧
摘 要:美術是中學教育教學的關鍵構成部分,對中學生審美水平的培養、人文涵養的提高具有非常關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而傳統文化屬于中國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底蘊的關鍵體現,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滲入傳統文化,可以更好提升中學美術教育質量及水平,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具有十分關鍵的現實作用。對此,本文首先簡要概述了傳統文化,然后闡述了中學美術教育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且從滲透原則與教學對策方面討論在中學美術教育方面滲入傳統文化的具體路徑,目的在于為有關教育人員提供借鑒依據。
關鍵詞:中學教育;美術;傳統文化;滲透途徑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許多的文化作品既豐富了國民的精神生活,還體現了每個時代的社會現狀與文化理念。伴隨技術進步與時代發展,同學們的審美需求持續改變,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度也不斷提升。美術屬于一門注重欣賞及鑒賞的藝術課程,旨在培養同學們的審美水平。在中學美術教育中,老師要積極融入與繼承華夏傳統文化,如此對培養與提高同學們的人文涵養十分關鍵。為推動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老師要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即實現傳統文化與時代密切融合,融進美術學科之中,不斷提升同學們的傳統文化涵養。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使同學們在學習美術時體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培育同學們的愛國情操,在持續提升他們審美及鑒賞能力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他們的人文涵養。
一、 傳統文化介紹
在國家經濟發展、時代變遷、社會改革當中,文化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民族文化,就其含義來說,就是文明演變的關鍵表現模式,可以充分體現一個國家在某一階段發展的歷程,經過充滿民族特點的文化特點、思想理念、價值理念體現國家和地方的總體發展狀況。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屬于中國經久不衰的前提保障,還是中國在世界之林常立不倒的源泉。
二、 中學美術教育中滲入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
中學美術教育中滲入傳統文化,應當根據相關的滲入原則處理,以確保中學美術教育和傳統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進而為同學們呈現更加優質的美術教育資源,不斷提升中學孩子的人文涵養。其中,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滲入以下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
(一)視覺性
在中學美術教育中,老師應選取具備可視性很強的傳統文化內容,可以充分吸引同學們美術學習和美術欣賞的注意力。經加強同學們的視覺能力,來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進而更好提升美術學習效率及增強美術水平,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二)人文性
中學美術教育中,老師應把具備影響力與號召力的民族文化融進其中,經過中學美術教育廣度及深度的雙向擴展,影響同學們的價值觀念,使得同學們加深對民族文化含義深入的探究。
(三)代表性
中國民族優秀文化內容較多、形式各異,由此,老師在中學美術教育中要選取充滿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通常以產生頻率很高、影響力很強、深入人心的民族文化為主,進而實現推動學生整體發展的美學教育目的。
三、 中學美術教育和傳統文化融合的教學對策
素質教育環境下,中學美術鑒賞學科要從認知水平、技能方法以及情感觀念方面建立學科教育的三維目標,由此提升同學們的藝術鑒賞水平,形成較好的審美情趣,指引同學們合理鑒賞與客觀評估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且對世界多種文化引起重視。其中,中學美術教育和傳統文化融合的教學對策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向。
(一)重視傳統文化,滲入鑒賞活動
伴隨信息系統的進步,許多學生能夠利用互聯網知道許多文化,對國外文化也非常感興趣,比如國外圣誕節、平安夜等,許多學生均主動參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國的民族節日,有些學校在美術教育中也對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教學及推廣有所忽略。學校的教育主體為學生,學校是為學生傳遞知識的重要場所,若學校對中國民族節日沒有引起重視,學校將無法認識到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據調查發現,目前有學校對美術教學也非常關注,但其教育內容大都以講解素描、水彩以及水粉等創作技巧為主,極少包含中國民族文化。這種美術教學模式盡管能夠使學生把握一些繪畫技巧,增多他們的美術知識儲備。可是卻使他們的整體藝術涵養有所缺乏,缺少了對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鑒賞以及感悟。事實上,在美術方面,中國優秀民族文化中有許多的藝術資源,老師在美術鑒賞課中能夠采集一些有關中國民族文化的美術信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向同學們展現這些多種多樣的藝術素材。在鑒賞教學中,老師應指引同學們多角度鑒賞中國民族文化美術作品,使之從直觀感知邁向深層次思考,把握準確的鑒賞辦法,體驗到中國民族美術文化的內涵。
(二)改變教學方式,結合傳統文化
傳統美術教育通常是老師盲目的講解或只是采取看照片的方式,該種教學方式極易使得課堂氛圍沉悶,影響同學們對美術的學習積極性。隨著時代的進步,美術教學也要進行改變與創新,克服傳統教學方式,使同學們有一個不同的審美感受,優秀的美術創作不僅僅是審美,作品均突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及歷史。所以,在美術教育中,老師能夠使同學們利用多媒體鑒賞各種壁畫、雕塑,使他們去思考作品的含義。在教學中,老師應當充分考量同學們的年齡、理解水平等因素。科學滲入傳統文化,如體現龍門石窟的雕像,給同學們進行仔細分析,從文化方面與審美方面使同學們充分鑒賞傳統文化的美,感受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成果,進而對勞動者的智慧及聰明才智形成深入認知。
在美術教育中,老師要重視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如在講解服飾內容時,老師能夠穿戴相關的傳統服飾,使同學們觀察服飾的特征,為他們講述其中的文化含義,如此能夠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完成教學目標。老師還能采用多種傳統協議展開美術教育:在春節到來之時,老師能夠向他們分析各地年畫,使同學們觀察年化的體現形式及內容有何種特征,各地年化有何相同點與不同點;在端午節時,老師能夠組織學生參與設計編制龍舟的活動,激勵他們發揮想象力,采用多種材料來設計制作充滿傳統特色的龍舟。在中秋節時,老師能夠給學生分析中秋主題的民族繪畫作品,并采用泥塑的方式,安排中秋主題的泥塑設計,使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及想象塑造各種神話人物,制作具有多種圖案的中秋“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