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課外閱讀要以課內閱讀為依托,這樣才能有效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課內培養閱讀興趣,布設閱讀訓練,傳授閱讀方法,進行閱讀鑒賞,能為學生課外閱讀創造條件。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具體要做到圖為導,激閱讀之趣;法相依,啟閱讀之智;趣為伴,延閱讀之樂,以拓寬學生閱讀維度,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內外閱讀;銜接;策略;閱讀興趣;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1-0109-02
著名作家雨果說:“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閱讀無疑是讓人受益無窮的。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需要智慧的,更需要有一顆童心,能從學生的角度去幫助他們走進閱讀。學生對童話書、故事書無不充滿興趣。但受識字量限制,讀圖的熱情勝過讀文。為此,教師可以此為契合點,在課內教學時采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為學生搭建起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橋梁。
一、圖為導,激閱讀之趣
圖畫對學生有著神奇的魔力,一幅圖能激發學生無限想象力。一次口語交際《父與子》的看圖講故事,便能擦出閱讀的火花,閱讀也因此升華為悅讀。課上以故事王國舉行故事比賽形式展開,比誰最會觀察,比誰講得最生動。基于學生對圖畫的興趣,教師可不過多參與,只明確要求:第一,靜心觀察每一幅圖的內容,注意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第二,試著先和同桌說一說每一幅圖的內容,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修改補充。第三,合理想象最后一副空白圖,比一比誰說得最有趣。放手讓學生去觀察構思,給他們足夠的時間。
傳統語文閱讀教學通常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受年齡影響,學生思維速度以及語言組織會比較慢,有些教師會放棄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以自己講解為主,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正確做法是教師應放慢講課速度,給學生思考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這會收獲更多來自學生的思考,比教師灌輸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在課堂上反饋交流時,教師要鼓勵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將不一樣的點評作為媒介,讓學生學會看圖,使講述越來越精彩。或許是圖畫太有趣,連性格內向不愛發言的小D也主動舉起手,盡管他講述的內容很簡短,還停頓了好幾次,筆者不但沒有打斷他的講述,還對他進行鼓勵和表揚。發言小能手小F忍不住了,立即舉手講述,聽完他的講述,筆者沒有評價,而是將評論權交給學生。學生紛紛評價起來,超強的模仿力使筆者驚訝,他們的評價語正是筆者平時指導他們看圖寫話時常提到的,今天被他們全都用上了。筆者將學生們評語中提出的注意點寫到黑板上,讓他們根據評語繼續觀察圖片,然后敘述。學生再次敘述時,語言一下子豐富起來,積極性也更高了。
愛讀圖畫書是學生們的共性,但是否真的會讀圖,并領會圖中奧妙是一門學問。看圖講故事看似口語交際課,但就是這樣一種形式,使沉默的閱讀活潑起來。課上激起閱讀興趣,課后自然會想著自己主動去讀。沒等筆者推薦,就有學生主動介紹看圖說話選自《父與子》,學生們表示要買來閱讀。當筆者讓他們挑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時,發現他們講述得更有邏輯性了。
薛瑞萍老師說:“生命是主動的。時候到了,孩子自會朝著更高的地方去,但他一定會不時回望圖畫書,回到源頭汲取清新和力量;如果那孩子原本就是力量薄弱,無力行得更遠、登得更高的,那么我們就該加倍地感謝圖畫書,因為是圖畫書讓他居然可以與書相擁,享受到閱讀的幸福。”
二、法相依,啟閱讀之智
閱讀,僅靠課堂的40分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閱讀方法的傳授非常重要。學生得益于課堂所學之法,用之課外閱讀。教師還可以整合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式,教給學生更多的閱讀方法。例如,教學《狐貍分奶酪》時,筆者在原有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加以改變,并嘗試了新的教學方法。
1.靜心默讀,思有所寫
學生讀書時樂于大聲讀出來,這更有利于他們將課文讀通順。但讀一部長篇著作,除了朗讀之外,默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閱讀目標中提出,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可見,語文教學需要教會學生默讀。因此,在分析狐貍形象時,筆者特地設計了默讀環節,讓學生們帶著思考再次走進課文,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的心一下子靜了下來,思考也變得更有深度。
默讀不是漫無目的地看,而是要教會學生有目的地讀書,這會讓他們與文本走得更近。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想到什么便直接說出來。這對簡單問題的回答,是沒有影響的。但如果讀篇幅較長的文章,讀完后問他們一些關于書中的問題,就會發現他們想回答卻沒有頭緒,即使回答了,也雜亂無章。這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在閱讀中適當做些批注,將所思及時寫下來,這樣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有邏輯性。
2.畫一畫,讓閱讀更清晰
思維導圖的主要特點就是能用簡短的圖形或語言表達出文章或者句子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提取有效信息。《狐貍分奶酪》這一課中的狐貍性格是多方面的,課文學完后,筆者問學生對狐貍的印象。學生大多能說出“狡猾”“壞”等。但當問到哪些地方能體現狐貍這些性格特點時,卻不知道從何說起。于是,筆者在黑板上進行板書,以“開花”的形式畫出關于狐貍形象的思維導圖,以狐貍為中心圓,發散出去,每個枝丫上都有表現其性格特點的相關詞語,最后開出不同形象的花瓣。在板書的引導下,學生對狐貍的形象能進行完整的表述。這時,教師可借機拓展課外閱讀《狐貍孵蛋》,讓學生去發現狐貍不一樣的性格特點。學生們學以致用,畫出多種多樣的思維導圖。
三、趣為伴,延閱讀之樂
習得了方法,學生們也就慢慢會讀書了。但閱讀不是一時興起,是需要長期堅持的。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與家長的陪伴。教師的閱讀教學可以形式多樣一些,如定期開展故事會、故事擂臺大比拼等,和學生共讀一本課外書,一起分享交流心得,分享自己的摘抄語錄,讓閱讀成為一種積累。同時還可以實施家校聯讀的方式,發揮家長優勢,做讀書卡,畫讀書小報等,切實有效地開展親子共讀,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真正銜接起來,讓課上所學之法在課外閱讀中真正運用起來。
四、結語
閱讀使人快樂,當閱讀成為悅讀,萌發出無限興趣時,學生將受益終身。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會學生各種閱讀方法,讓每一堂語文課都能成為學生通往書海的橋梁,讓學生能快樂地遨游書的海洋,那無疑是更有意義的一件事。
參考文獻:
[1]王珊珊.淺談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的閱讀[J].小學教學參考,2019(19).
[2]謝建芳.課內得法課外活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27).
[3]辛麗明.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探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