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才娣
摘 要: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依據它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并結合單元導讀進行細化,在教學活動中具體落實,在生活中進行拓展和延伸。要按照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挖掘課后習題的價值,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后習題;細化;落實;拓展;教學目標;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1-0131-02
課后練習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部編版教材每一篇課文都安排有課后習題。細細讀來,發現這些習題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緊扣單元導讀進行細化;二是重視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體現了對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核心素養的培養;三是體現向生活延伸的大語文觀。這些習題的規劃和設計與教學內容緊密銜接,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材,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語文學習。本文對語文統編教材課后習題的使用進行探析。
一、整合課文內容“立標”
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有的放矢,教與學才能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上課之前,教師必須先制定好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統編教材的課后習題就是課堂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它提示了教師應“教什么”,學生應“學什么”,能幫助教師精準定位教學目標,以便更好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一文時,教師可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3)反復讀文,和同學說說這篇課文的語言和其他課文有什么不同,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4)學習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的品質。
這樣的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明晰了“教什么”“學什么”的主線,使教學有的放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緊緊圍繞這四個目標,讓學生讀、思、議、說,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融合教學環節“落實”
如果把一篇課文比喻成一棵樹,那么字詞句就是“枝干”,課文內容、精神就是“花果”,而課后習題就是“根”。要使這棵樹在學生心里茁壯成長,就必須要枝干粗壯、樹根深扎。
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課后共有三道習題,教師在教學中可把它們分別分到不同的教學板塊一一落實。在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檢測生字詞”完成后,教師可把第三題放在第二板塊“再讀課文、梳理旅行路線”中學習。(1)出示學習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7~18自然段,試著畫出紅頭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線。(2)小組匯報,師生共同梳理路線:牛嘴里——第一個胃——第二個胃——牛嘴里——噴出來。(3)出示牛的透視圖,讓學生在圖上貼序號,進一步了解旅行路線。(4)學生看圖,聯系上下文試說故事。這樣一步步教下來,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紅頭的旅行路線,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接下來,教師可把課后習題第一題落實到第三板塊“角色朗讀,讀出不同語氣”的學習中。(1)讓學生聽7~18自然段的錄音,畫出青頭和紅頭的對話內容。(2)同桌合作讀對話,討論紅頭和青頭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教師出示句子,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板書:紅頭:害怕——悲哀,青頭:著急——鎮定。(4)學生分角色朗讀,讀出相應的語氣。這個板塊的教學重點在于落實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聽讀——自讀——討論——朗讀等環節中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提高讀的能力。緊接著,教師可落實課后習題第二題的訓練。這道題主要是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師可把它放到第四板塊“抓關鍵詞,體會深厚友誼”中來落實。(1)默讀課文,體會友情深厚。出示要求:默讀課文,從哪里可以看出青頭和紅頭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邊讀邊畫出有關句子,至少找到三處來說明。(2)學生自讀自找,小組互學,交流匯報。(3)指定學生匯報找到的句子,教師相機進行指導。(4)小組內匯報交流。
這樣步步推進的教學,能很好地完成課后習題,培養學生語言、思維、審美等語文核心素養。
三、緊扣單元導讀“抓細”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從單篇教學走向單元教學,從整體入手,引領學生對文本的整體背景進行研讀,最后回歸整體,從而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因此,教師在研究課后習題的教學策略時,一定要緊密結合“單元導讀”,不能加以分割。
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課后習題第一題是“讀課文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猜到后面會發生什么?和同學交流。”為了讓學生享受到“猜測與推想”的樂趣,教師可不讓學生進行預習,上課時先不拿出課本,而采取講故事的形式展開課堂教學。每到關鍵時刻,教師可預設猜想問題:比如“老屋已經一百多歲了,你覺得會是什么樣子的呢?”“當小貓請求老屋再站一個晚上時,老屋會有什么表現?”“當母雞請求老屋再站21天,讓它孵小雞時,老屋會怎么說,怎么做?”“蜘蛛又來求助了,老屋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還可能會有哪些動物回來求助?老屋會幫忙嗎?”“最后老屋倒了嗎?為什么?”在問題提出后,教師可讓學生思考討論,并說出猜想的依據。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興致高漲,紛紛各抒己見。故事講完,學生對預測的方法已經比較嫻熟了,很好地掌握了課后練習的內容,無須再講解。同時,在預測的過程中,學生續編故事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較好地完成了課后習題第二題,為后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四、聯系生活實際“植深”
統編教材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語文的能力。比如,《大青樹下的小學》最后一題“你的學校是什么樣的?同學們在學校里做些什么?選擇一個場景說一說。”這些練習的設計切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善于發現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表達的欲望。同時,還能讓學生明白語文來源于生活,體現了“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的大語文觀。
綜上所述,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要熟讀教材課后習題,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挖掘課后習題的價值,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要將“語文要素”了然于胸,使“語文要素”成為教師使用新教材的抓手,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利刃。
參考文獻:
[1]劉荔.教材資源莫忽視——例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的有效使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7(10).
[2]張艷春.淺析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課后習題的功能與用法[J].內蒙古教育,2019(26).
[3]徐美勤.從課后習題中把握統編語文教材新方向[J].教學與管理,2018(32).
[4]季軍.例談課后習題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