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露
(興化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興化 225700)
高血壓腦出血(HICH)是由腦內動靜脈及毛細血管破裂所引起的自發性腦血管疾病。該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用常規的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該病具有創傷性較大、術中患者的出血量較多、術后其恢復的速度較慢等弊端。研究發現,用微創血腫穿刺術治療HICH具有微創、療效確切、出血量少、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康復的速度快等優勢[1]。本文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興化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8例HICH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用CT定位引導下顱內血腫穿刺術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興化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8例HICH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經CT檢查及MRI檢查被確診。2)其病情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年版)》中關于HICH的診斷標準[2]。3)有高血壓病史。4)具有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嗜睡、躁動及昏迷等臨床表現。5)患者或其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其他的腦部疾病。2)合并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3)合并有由腦外傷所致的腦出血。4)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5)存在進行顱腦手術的禁忌證。6)合并有心、肝、腎等的功能障礙。將這1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9例/組)。觀察組患者中有男5例、女4例;其年齡為46~78歲,平均年齡為(57.84±6.53)歲;其高血壓的病程為1~14年,平均病程為(7.58±4.36)年。對照組患者中有男6例、女3例;其年齡為47~79歲,平均年齡為(57.96±6.42)歲;其高血壓的病程為2~16年,平均病程為(7.89±4.6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常規的開顱血腫清除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沿翼點做一個長約4~5 cm的弧形切口,牽開頭皮與肌肉后,在顱骨處鉆孔,然后擴大并咬除顱骨,打開骨窗、剪開硬膜,鈍性分離側裂蛛網膜。借助顯微鏡對顱腦內出血的情況進行觀察,利用低負壓吸引器將血腫清除干凈。為患者分層縫合頭皮,常規放置引流管。采用CT定位引導下顱內血腫穿刺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患者進行腦部CT掃描,將掃描數據傳送至定位導航儀,明確其血腫的層次與結構。結合患者顱骨的損傷線與血腫的層次,明確其血腫最大層面中心點位于體表的投影,以此為中心,鉆開其顱骨。在鉆透顱骨及硬腦膜后,取出鉆頭的針芯,將其插入三通針體內,將針體逐漸平緩地推送至血腫腔。用注射器將血腫腔內的液態血抽吸干凈。對于血腫腔內的半固態血,先用注射器抽取5 ml的無菌生理鹽水,借助針體側管將其快速推注至血腫腔內,然后緩慢地回抽注射器,將血腫腔內的液體吸凈。對于血腫腔內的固態血,先注入適量的血腫液化劑(如尿激酶、肝素等),然后將血腫腔夾閉一段時間(≤4 h),再對血腫腔進行開放引流。術后用無菌敷料對創口進行包扎。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血腫的消散率、神經功能缺損的改善情況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兩組患者治療后3 d、7 d,分別計算其血腫的消散率。血腫消散率=(治療前的血腫量-殘留的血腫量)/治療前的血腫量×100%。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3]?;颊逳IHSS的評分與其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呈正比。在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具體的評估內容包括軀體活動、物質生活、生理功能及精力等,分值為0~100分。患者ADL量表的評分與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呈正比。
利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3 d、7 d,觀察組患者血腫的消散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的評分相比,P>0.05。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NIHSS的評分較低,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不同時間兩組患者血腫消散率、接受治療前后其NIHSS評分的對比()

表1 治療后不同時間兩組患者血腫消散率、接受治療前后其NIHSS評分的對比()
組別 例數 血腫消散率(%) NIHSS評分(分)治療后3 d 治療后7 d 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 9 56.98±10.74 81.49±5.16 17.41±3.35 8.76±2.28對照組 9 17.75±4.23 32.45±9.68 18.16±3.24 11.54±2.43 t值 10.1958 13.4118 0.4827 2.5028 P值 <0.05 <0.05 >0.05 <0.05
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軀體活動、物質生活、生理功能及精力的評分均較高,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ADL量表各項目評分的對比(分,)

表2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ADL量表各項目評分的對比(分,)
組別 例數 軀體活動評分精力評分觀察組 9 94.58±8.47 92.36±8.34 93.52±8.49 91.62±8.34對照組 9 85.42±8.15 82.31±8.05 85.21±8.13 82.17±8.03 t值 2.3378 2.6010 2.1208 2.4487 P值 0.0327 0.0193 0.0499 0.0262物質生活評分生理功能評分
HICH是神經內科常見的急癥。該病患者在發病后,顱內血腫產生的占位效應可使其局部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性損害,從而可影響其神經功能,甚至可導致其殘疾或死亡。及時清除HICH患者顱內的血腫,解除血腫對其周圍腦組織的壓迫,及時復位其發生移位的腦組織,對于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環及預后、提高其遠期療效十分重要[4]。
臨床研究證實,采用CT定位引導下顱內血腫穿刺術治療HICH可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用該手術治療HICH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無需為患者開顱,可在短時間內清除其顱內的血腫,及時解除血腫對其腦組織形成的壓迫,避免其腦組織因血凝塊釋放活性物質而發生繼發性損害。2)在術中可借助CT定位觀察患者顱內血腫的情況,并采用適量的尿激酶溶解其血腫腔內的血塊,有利于提高其血腫的清除率[5]。3)該手術具有操作較為便捷、費用較為低廉等優點,且對醫療設備的要求較低,適合在基層醫院開展。4)在進行該手術的過程中,手術醫師可根據患者顱內病變的情況適當地調整進針的方向,從而獲得最佳的引流位置。5)該手術具有創傷性較小、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恢復的速度較快等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患者進行顱腦穿刺時,應盡量避開其主要的血管分布區、額竇及重要的功能區。術后應定期對患者進行CT復查,觀察其血腫的清除情況,預防其發生再出血。
綜上所述,采用CT定位引導下顱內血腫穿刺術對HICH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其血腫的消散率,減輕其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