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真理
(松桃苗族自治縣民族中醫院,貴州 松桃 554100)
混合痔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肛腸外科疾病。目前,臨床上常對混合痔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為接受外剝內扎手術后的混合痔患者使用中藥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其預后[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為接受外剝內扎手術后的濕熱下注型混合痔患者使用生熟三黃湯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間在松桃苗族自治縣民族中醫院接受外剝內扎術后的88例濕熱下注型混合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這88例患者中,有男性57例,女性31例;其年齡為19~73歲,平均年齡為(46.31±0.17)歲;其病程為2~17年,平均病程為(8.09±0.17)年。將這8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44)和觀察組(n=44)。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外剝內扎手術,方法是:用止血鉗夾起患者靠近齒線處的外痔塊。根據其外痔塊的實際情況(外痔塊的大小及皮下腫脹的程度等)作一個“V”形手術切口,切口上端至齒線位置。剝離齒線外的靜脈叢、血栓及外痔。用彎止血鉗夾住內痔部分,在鉗下正中用10號線對內痔部分進行貫穿結扎。剪除外痔組織和結扎后的內痔殘端。將切口向外延長,使切口呈“一”字對合形。當患者的肛管恢復為平滑通暢,對其肛管進行指診后自覺無緊繃感且未見出血時,對其進行加壓包扎。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方法是:在手術后當天,為患者靜脈滴注0.4 g的止血芳酸,以預防其術后出血。為患者靜脈滴注2 g的頭孢曲松鈉,1次/d,連續治療5 d。在手術后的第2 d,使用濃度為1:20的碘伏溶液對患者的創面進行消毒,1次/d,連續治療10 d。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使用生熟三黃湯進行治療。生熟三黃湯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黃連 6 g、生地黃 10 g、蒼術 6 g、當歸 10 g、熟地黃 10 g、澤瀉 6 g、人參 10 g、白術 6 g、防風 6 g、甘草 6 g、黃柏 6 g、黃芩 6 g、陳皮 6 g、厚樸 6 g、地榆 6 g、烏梅 6 g。將上述藥物用清水煎煮后留取藥汁,分早晚兩次溫服,每天服1劑,連續治療 10 d。
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創面愈合的時間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的評分。用VAS評價患者術后疼痛的程度。VAS的評分為0~10分,患者VAS的評分越高說明其術后的疼痛程度越嚴重。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手術后當天的VAS評分相比,P>0.05。兩組患者手術3 d后的VAS評分均低于其手術后當天的VAS評分,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創面愈合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其手術3 d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創面愈合的時間及VAS評分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創面愈合的時間及VAS評分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手術后當天比較,P<0.05。
VAS的平均評分(分)手術后當天 手術3 d后觀察組 44 12.69±1.05* 5.31±0.13 1.64±0.08*#對照組 44 17.53±2.21 5.29±0.14 3.48±0.65#組別 例數 術后創面愈合的平均時間(d)
接受外剝內扎術后的濕熱下注型混合痔患者肌肉及肌膚會受到損傷,可導致其脈絡斷裂,進而導致其氣血瘀滯、經脈不暢。臨床上常用生熟三黃湯對接受外剝內扎術后的混合痔患者進行治療[2]。此方中的人參及當歸具有扶正祛邪之功效;蒼術及白術具有祛風、燥濕、健脾之功效;生地黃及熟地黃具有清熱補血之功效;澤瀉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黃芩、黃柏及黃連具有清瀉之功效;陳皮及厚樸具有燥濕運脾之功效;地榆具有涼血及止血之功效;烏梅具有止瀉生津及疏散風熱之功效。生熟三黃湯具有抗炎、消腫及止痛之功效[3]。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手術后當天的VAS評分相比,P>0.05。兩組患者手術3 d后的VAS評分均低于其手術后當天的VAS評分,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創面愈合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其手術3 d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此研究的結果與薛紅華[4]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為接受外剝內扎術后的濕熱下注型混合痔患者使用生熟三黃湯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縮短其術后創面愈合的時間,緩解其疼痛的癥狀。